首页 理论教育 华工科技:中国第一家激光主营上市公司

华工科技:中国第一家激光主营上市公司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国内知名高科技上市公司华工科技的核心子公司,华工激光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单位、国家标准制定牵头组织和承担单位。2000年,华工科技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家以激光为核心产业的上市公司,被称为“中国激光第一股”,标志着湖北激光行业“产”“学”“研”融合在华中科技大学正式形成。

华工科技:中国第一家激光主营上市公司

作为国内知名高科技上市公司华工科技的核心子公司,华工激光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单位、国家标准制定牵头组织和承担单位。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激光先进制造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依托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工艺加工展示中心三大才智平台,承担激光行业重点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作为中国激光技术和行业的发源地,中国激光工业化应用的引领者,华工激光始终以“为制造的更高荣耀”为宗旨,引领中国“智造”澎湃向前。

1971年,华中学院设立激光课题组,开启了中国激光技术研发的序幕。1989年和1995年,两大国家级科研机构——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后落户华工,奠定了华工的激光在中国激光界的技术引领地位。1997年,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整体改制为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市场化运作之路。2000年,华工科技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家以激光为核心产业的上市公司,被称为“中国激光第一股”,标志着湖北激光行业“产”“学”“研”融合在华中科技大学正式形成。同年,华工激光全资收购了世界著名的激光切割、等离子切割制造企业Farley Laserlab,迈出中国激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在华工激光,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光纤激光器、第一台紫外激光器、第一台皮秒激光器、第一台飞秒激光器……如今,华工激光已形成了完整的激光全产业链布局,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3C电子产品制造、汽车制造、白色家电以及快速消费品制造等行业,极大地助推了中国制造业工艺水平的提升。

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先进的制造设备作为支撑。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激光制造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新的激光应用领域不断开拓,激光制造技术正在不断地替代和突破传统的制造技术,华工激光瞄准目标,实现激光应用的全面开花。

在汽车制造领域,2016年,华工激光联合院校及多家知名车企共同自主研发的“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汽车制造领域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国产化,打破国外在此领域40多年的垄断历史

不满足于在传统汽车车身激光焊接领域的领先地位,华工激光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新能源汽车全铝车身焊装生产线也于2008年量产上市,打破了国外垄断核心技术的局面,并推出漫威系列光纤激光切割机、奥博三维激光切割机等新品,不断延伸“智能制造”产品价值链。

在消费电子领域,华工激光抓住OLED行业产能转移机遇,突破显示面板工艺、皮秒激光成丝切割工艺等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全面屏全自动切割、蓝宝石加工等设备,开发定制专业的非标自动化设备、工作站及自动化生产线。

在新能源领域,华工激光积极融入新能源产业链,成立新能源事业部,布局新能源市场,研发出一整套新能源领域的激光加工解决方案及相关配套设施,并且在国内外多家知名车企得到成功应用,助力新能源汽车装上强力的“心脏”。

家用电器领域,华工激光推出紫外大幅面打标设备,突破了曲面、异形加工瓶颈,填补了市场应用空白。

在微加工领域,华工激光掌握皮秒激光成丝切割工艺、高精度光机电协同控制技术等单元技术,未来还将在半导体行业及各种精细行业延伸产业链。

围绕“激光+智能制造”,华工激光积极布局,专门研发了设备工业互联网管理软件,为客户提供硬件和软件的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对设备的使用效率、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真正实现MES系统的构建。以激光为立足点,华工激光还开拓了检测、自动化生产线等业务,进一步满足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当前,激光产业发展迎来了黄金十年。在“光制造”时代,随着我国智能制造战略的逐步推进,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全面深入,激光加工技术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未来,华工激光希望建立完整的智能工厂,践行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

人物小传

马新强:半生追逐一束光

有一种光,它是世上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它就是激光。

作为“光谷”最早的创业者之一,马新强(见图1-16)在激光行业深耕了近30年。马新强和他掌舵的华工科技,把握住了这道神奇的光,从名不见经传的校办企业起步,华工科技已成长为“中国激光第一股”、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激光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全息防伪产品、传感器、光器件产业化基地。马新强本人也因为在科技产业化领域的重要贡献当选为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图1-16 马新强先生

作为“隐形的力量”,华工科技的激光产品已应用到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消费电子、新能源、钣金制造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即便如此,马新强还是有不满足的地方:“我希望不久的将来,人们提到基于激光装备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光连接、多功能传感器,首先想到的是华工科技。”

不安分青年主动跳出舒适圈

马新强和激光的结缘始于1984年,当年他从陕西农村考入华中工学院激光专业。

“我当时的分数,上清华、北大也够了,听招生的老师说,激光是华工最好的专业之一,就毫不犹豫报了”。谈起这段经历,马新强觉得人生很奇妙。

当年激光841班的同学也没有想到,这个个头不高、性格低调的班长,会如此笃定地在激光行业奋斗近30年,并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格局。

1988年,马新强大学毕业,由于表现优异,他留校在学校科技处做科技成果的转让工作。两年后,他主动申请进入校办企业华工高理公司,做一名销售人员。这是一次让许多朋友“看不懂”的选择。“主要还是有颗不安分的心,想好好拼搏一下改变自身境遇。”马新强回忆说。

彼时,华工高理主要生产电视机电阻,但由于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原因,至1993年,华工高理已濒临破产、人心浮动。危难关头往往也孕育着大机遇。面对公司的困境,当时已任市场部经理的马新强找到学校领导,毛遂自荐出任总经理并当场立下“军令状”:不增加一分钱投资,两年内还清所有银行贷款

许多年后,马新强受邀回母校演讲,他动情地向学弟学妹们说,“对于从农村考大学到武汉的我来说,无资源,无背景,无资金,在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环境中,个人想获得超常规的发展是很困难的,必须从没多少人干的事情里面发现机遇,把握机遇,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实现人生价值。即使失败,也会积累起丰富的经验。”

创业艰难百战多。马新强回忆,从28岁那年开始,工作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全部,舍弃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舍弃了所谓的面子,可以坐上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车,放下身段接受客户的指责,为见客户一面可以在大雪纷飞中伫立几个小时……付出终有回报。一年后,华工高理公司实现了盈利,并且在1998年跻身中国电子行业500强。

高校成果产业化的拓路者

华工高理公司的成功让年轻的马新强声名鹊起,考验很快到来。1997年年底,马新强接到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周济的通知,希望他去华工激光做掌门人。当年,学校的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整体改制为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我记得那是过年前的最后一天,老领导找我谈话,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人事,我毕业于激光学院,公司里面的很多人就是我的老师,我怎么管?二是制度,做课题只要有成果鉴定,就可以提职称、分房子,做企业那是要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的,老教授们愿意吗?”

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推行“三统一”制度:财务统一,市场操作统一,新产品开发统一。原来的课题组被打散,成立公司产品研发中心……这些举措一下打破既有局面,教授们义愤填膺,强烈要求撤换总经理。幸运的是,在学校党委和领导的支持下,马新强最终顶住了压力,挺过了那段最难熬的时光。

一年以后,华工激光利润增长了近4倍,科研人员按比例从产品销售利润中提取奖金,研发人员通过“项目终身制”得到实惠,教授、博士们的收入提高了,市场化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

“很多人评价,马总(马新强)的一个主要贡献,在于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其实,本质上就是市场化。”一位华工科技的高管介绍说,坚持走市场化道路,是华工科技成长的一个主要动力,而这与马新强个人的推动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在公司内从事的一切活动,研发、生产、管理所产生的费用,甚至日常办公费,其实都是客户买的单,没有以客户为中心,内部再热闹,再多亮点,也是自娱自乐。所以,凡是不给客户创造价值的流程要删除,凡是不给客户创造价值的部门要撤销,凡是创造的价值与薪酬不匹配的要调整。”对此,马新强也有新的诠释。

聚焦激光打造核心技术高地

善于折腾的马新强,很快迎来人生的新机遇。

1999年,华工科技成立,将华工激光、华工高理、华工图像等校办企业纳入“麾下”,开始依托更广阔的平台推进科技产业化,马新强出任华工科技总裁。2000年,伴随着华工科技的上市,36岁的马新强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上市公司总裁。(www.xing528.com)

“年轻意味着意气风发、敢于冒险尝试,我们利用上市募集的资金进行跨国收购、新项目投资,几年后,我们的业务涉及激光、电子元器件、软件、生物医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纳米材料等多个领域”,马新强向上证报记者回忆道,那是公司曾经走过的一段“弯路”,“这种以机会为导向的产业扩张,与我们上市的初衷包括公司当时的体量都是背道而驰的,分散了公司的市场竞争优势”。

意识到问题的华工科技很快开始收缩,将主业集中在激光和传感器。“2005年,我接任董事长,开始清理一些无关的产业。”马新强介绍。同时,马新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提升公司核心技术的资源,并购、人才引进培养并举成为重要手段,收购澳大利亚的公司也好,与德国企业合作、同日本巨头合资也好,我们都立足一点:华工科技是高科技企业,我们不能买地、搞商业,更多的是要开发技术、投资智力。”马新强说。

正是对技术、智力的持续投入,华工科技创造了很多国内第一,包括首套国产化数控激光切割机,首个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首台高性能光纤激光器,首台工业级紫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首条汽车白车身激光焊接生产线,首条自动切管生产线,首套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首个桥梁行业5G智能工厂……马新强说,这些都是华工科技的底气。

追求利润之上的目标

马新强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创业早期只是为了自身命运的改变,但当你越行走,接触更广阔天地的时候,那种产业报国的想法会越来越强烈”。

“我们有机会去做房地产,曾经有几百亩的商住地就摆在我们面前,但这些是不是华工科技应该做的?”马新强说,公司拥有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种国家级顶尖科研机构,同时有华科大这样强大的技术、人才支持,若是仅仅以赚钱、赢利为目的,对得起独一无二的资源吗?

诱惑一直存在。“我们在有个地方投建基地,当地政府要给我们七百亩地,我们只要了四百亩,因为只需要这么多。”马新强说,赚快钱的事做多了,人容易浮躁。

“但我们很有成就感!”马新强说,这么多年,公司做出了一大批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产品,包括首套国产化数控激光切割机、首台高性能光纤激光器、首台工业级紫外激光器、首台工业级超快激光器、首条汽车白车身激光焊接生产线……“国外的高福利生活不是凭空出来的,当我们造不出来这些东西时,他们就能把五块钱的东西卖成五十块、上百块!”马新强说。

据介绍,华工科技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10%作为研发投入,已累计制定、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49项,突破了高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让中国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掌握这些技术并拥有产业化能力的国家。

伴随着华工科技校企分离改制的完成,华工科技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国产替代,全球领先。”马新强说,未来十年,仍然是激光行业的黄金时代,激光技术具有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激光设备领域,国产替代将继续深化。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包括用工荒、新冠疫情的催化,各个产业都在追求生产效率与成本的进一步优化,基于激光装备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必将引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阮海洪:激光点燃的岁月

1999年至2006年,阮海洪(见图1-17)历任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工激光)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工科技)副总裁。他提出了“代表国家竞争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理念,用八年时间带领华工激光攻坚克难,以超强的意志力和执行力证明和诠释着奋斗的价值,在漫漫征途中,让华工激光从“小作坊”一步一步实现了“大理想”,搭建了“大平台”,创造了“大价值”,具备了国际竞争力。

图1-17 阮海洪先生

壮志豪情

1997年,阮海洪了解到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希望与华中理工大学共同发起并创建一个上市公司的意向,他及时向时任校长周济教授汇报了此事。周济校长十分重视并在一周之内安排了和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的会谈,会谈的当场周济校长就同意由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派专家团队对学校的产业进行尽调并提出整合建议。一周之内,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派来了三十多人的专家团队,通过尽调后给学校提交了以激光为主业的上市建议方案,这就是华工科技的雏形。

1999年,华工科技正在上市申报过程中,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引起中国民众群情激愤,阮海洪提笔写就“激中国科技腾飞雄心,光民族工业振兴壮志”的巨幅对联,从激光研究院大楼的4楼一直挂到地上。此事件后,国家十分重视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华工科技上市进展非常快,从申报到2000年上市只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华工科技上市后,迅即成为深交所第一高价股,并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

2001年,阮海洪担任华工激光总经理,那时华工激光年销售收入只有1000万元左右。激光工程研究中心的老师们也是公司的职员,他们延续着“一纵两横三打标”这种以课题组为主的产品制造团队模式,即一个课题组做纵流气体激光器,两个课题组做横流气体激光器,三个课题组做打标机。团队的动力、创造力都未完全激发出来。尽管当时华工科技上市融资了4.5亿元,投向激光的有1.1亿元,但由于分散投资和应收账款等多重压力,华工激光2001年账上的现金最低时只有30万元。2001年,华工激光从学校的激光院大楼搬迁至大学科技园,激光工程研究中心的老师们曾经是华工激光的技术和销售骨干,他们集体放弃搬迁至科技园的华工激光的工作,阮海洪带领一批新入职的学徒进驻科技园艰难重新创业。人才、经营和资金的多重压力下,公司运营异常困难。阮海洪日夜奔波于解决技术故障,争取更多的订单,缓解资金的压力,沟通和引进各类技术人员。尽管当时困难重重,阮海洪的事业激情已经被激光点燃。有次从北京坐飞机回武汉的途中,透过飞机悬窗看着蓝天白云时不禁遐想,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深厚的科研沉淀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华工激光一定能成为中国激光加工装备领域的领军者。一想到目前产品的国际竞争已经国内化,国内的市场竞争已经国际化,阮海洪在飞机上琢磨出华工激光的企业发展理念——代表国家竞争力,具备国际竞争力。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华工激光都秉持着这一企业发展理念。

攻坚克难

阮海洪热爱激光事业,对激光加工技术的学习和推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21世纪初的激光加工应用刚刚起步,推广十分艰难,给很多企业推广设备要从激光技术的科普开始。阮海洪带领技术和销售人员广泛拜访潜在用户,主动和各类企业商讨激光加工解决方案,有时候一天要跑几个城市。阮海洪有很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常常冲在市场一线,他亲自攻克很多行业应用的第一个客户和众多的关键大客户。通过抓示范,树典型,收集并展示激光加工样品,行业和企业需求逐步扩大,电子元器件打标、纽扣打标、皮革打标、锂电池焊接、板材切割和打孔等应用迅速增长。阮海洪制定的销售策略是“市场靠策划,销售抓行业,行业抓龙头企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要工业领域,阮海洪团结了一批激光、机械、材料、数控等方面的专家,如段正澄院士和李家熔、张靖、胡伦骥、刘建华、黄维玲、唐霞辉、肖上工、徐安定等教授。在专家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华工激光率先在冶金行业实现激光在线板材拼焊和轧辊激光毛化,率先在航空工业领域实现激光切焊组合加工,率先取代了国外激光切割设备而批量进军纺织工业领域,等等。国际上一半以上的纽扣标记产自华工激光的打标机,三峡大坝一半以上机组的硅钢片产自华工激光的切割机,国内重大舰船的厚钢板切割设备大多由华工激光制造,等等。在各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华工激光的实力得到快速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代表国家竞争力的愿景初步实现。

走向国际

阮海洪重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即使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勒紧裤腰带也要坚持每年参加国际光电展。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华工激光和发达国家同行的差距,主张先借助别人的肩膀站起来再谋求超越。日本富士电机旗下的MIYACHI公司有意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该公司花费近百万人民币请北京的咨询公司评判并选择合作伙伴,经过认真研判后选择了华工激光,并成立了后来的武汉华日精密激光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和日本公司的合作,华工激光迅速提升了产品的制作工艺和质量,派往日本公司交流学习的员工也成了公司的骨干。华工激光与MIYACHI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后,MIYACHI公司公开了咨询报告里对预评估的几家同类企业负责人的评分,其中阮海洪以79分位居榜首。2005年,阮海洪带队参加德国慕尼黑国际光电展,收集了几箱全球汽车制造生产线上的激光加工资料,回国到北京首都机场时因为超重要罚款,当机场工作人员得知他们艰难带回先进的激光技术应用资料后微笑放行。回国后,阮海洪马不停蹄地邀约长春一汽和东风二汽的总工程师以及中科院物理所的固体激光器专家共同研讨这些资料,在段正澄院士等一批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开展汽车制造行业应用的论证。这场讨论历时两天,为华工激光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日后争取国家重大支撑计划奠定了基础,也为华工激光后来强势进军汽车制造业开了先河。通过参加国际展览,团队开拓了国际视野,结识了国际同行,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产品的国际市场,华工激光的产品出口从零起步,至2006年底已经出口到了36个国家和地区。

精益求精

阮海洪认为产品质量映射着企业的尊严。华工激光在2000年收购了澳大利亚一家以激光切割、等离子切割为核心产品的公司,阮海洪于2003年开始兼任这家海外企业的董事长。为了降低海外较高的运营成本,阮海洪决定把这家分公司的产品全部国产化。整个国产化的过程异常艰难——尽管图纸一样,但是制造材料、制造装备、装配工艺等存在很多细节上的差异。阮海洪每天和工程技术人员泡在车间,对各类系统进行测试、调试、改进,对当时罗列的近百项改进问题逐一处理。激光切割是精密加工,除去光学系统的精度要求,机械悬臂和机床床身的精度保证非常重要,为了减小机床床身的焊接应力变形,他们在武汉以2万元月薪招聘了高级焊工,却仍然无法解决,最后还是把澳大利亚的焊工请来武汉现场示范操作才得以解决。国产化后生产的第一批4台切割机打开市场的过程也十分困难,阮海洪亲自跑往广东和江浙一带苦口婆心地推广,实现了第一批的销售。第一批产品质量不太稳定,用户抱怨投诉不断,阮海洪亲自到每家客户现场致歉和处置,企业领导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和技术、质量问题的快速改进赢得了客户的尊重,第一批用户后来还成为华工激光切割机推广的示范典型。

在技术和工艺上,阮海洪追求极致,他和团队在专业的不断精进和突破中将旁人望而却步的事情变成了自己的绝活。有次,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需要用激光切割机切割用在三峡工程的硅片,切割量非常大,需要在比门板还大的硅片上面切几十个圆孔,每个孔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一定要保证在2μm以内,如果误差过大就无法重叠起来。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发来了一个硅片,并派来工作人员在现场监督切割,完成切割后再将硅片发回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用高精测量仪测量是否达到要求。阮海洪和技术人员一起调试设备和切割工艺到凌晨两点,试切、试测,一定要完全达到精度后再把硅片摆上去切。测试合格后,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多套激光切割机。华工激光出品的激光切割机经过几轮迭代,现在一年的销售额有十几亿元,成为知名品牌。

人才辈出

阮海洪在任华工激光时期,行业内给予华工激光“激光加工领域的黄埔军校”赞誉。在企业非常困难时期,他带出了一批敢啃硬骨头和敢打硬仗的骨干团队,多年的艰苦磨砺,培养出一批中国激光的领军人物。阮海洪在管理上坚持现金流重于利润、利润重于规模,他要求不轻言放弃任何一个订单,无论海内外,无论技术难易,无论企业大小。阮海洪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手把手地带年轻人开拓市场,员工也特别喜欢跟随他参加各类活动,在他们心中,阮海洪的商务公关和谈判技能有如教科书般严谨和流畅。华工激光的系列激光和等离子切割机的发展历程十分艰辛,起步之初很多员工选择了转岗或者离职,最困难的时候只有邓家科一人留下,阮海洪鼓励邓家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咬紧牙关往前冲”,磕磕绊绊相互扶持着,如今邓家科已经是华工激光的新掌门人。李斌是切割机项目技术和售后服务负责人,起初设备故障多发,他一年有200多天在外救急维修,后来成长为激光加工在汽车领域应用的总负责人,也是激光切割公司的总经理。阮海洪把何立东从竞争对手那里引进过来,让他负责华东地区的业务,如今已是华日精密激光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阮海洪把闵大勇派往经济最活跃的广东磨炼并送到日本MIYACHI公司学习,闵大勇先后担任华工科技副总裁、总裁。为了填补我国激光半导体芯片空白,闵大勇毅然辞去华工科技总裁职务,创办了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工激光的艰辛发展历程锻造了一大批优秀的激光人,有很多优秀员工后来自主创业并获得成功。他们的成功都有华工激光的故事和情结,更是对中国激光事业蓬勃发展的积极贡献。

求贤若渴

2006年初,阮海洪在澳大利亚处理业务,时任华工激光副总经理的闵大勇给阮海洪报告掌握光纤激光器制造关键技术的美籍华人闫大鹏正在国内,阮海洪回国当天拖着行李直奔公司,让闵大勇立即联系闫大鹏,闫大鹏告知他将乘坐第二天的飞机回美国,阮海洪不顾刚回国的劳困第二天就赶往北京,傍晚7点左右在首都机场高速附近的破旧招待所与闫大鹏和闫长鲲兄弟俩会面,经过近两小时的坦诚交流,阮海洪求才心切的诚恳态度和对光纤激光器未来的无限期待感动了闫氏兄弟,双方用招待所的信笺纸手写草签了合作备忘录。半年后,闫大鹏举家回国创办了武汉锐科激光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奋斗,如今锐科激光已经上市。闫大鹏为我国光纤激光器填补了多项空白并正引领我国光纤激光器的发展,阮海洪和闫大鹏的故事已经成为业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

惺惺惜别

华工激光在2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诉说着科技报国雄心,实现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振兴壮志。2006年底,阮海洪即将离开华工激光去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社长,临别时的留言表达了他对奋斗过的激光事业的深深眷恋,把这份留言作为结尾也意味深长。

在这初九的寒冬日,我用冰冷的手捂着激荡起伏的胸口,向同我朝夕相处的同事,向与我共难同荣的集体惺惺惜别。

八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我们越过关山,壮怀憧憬;峙藏龙,处逆不惊。我们携手披荆斩棘,互勉互励,用心血谱写创业的艰辛;南征北战,风雨兼程,靠汗水赢得酬志的豪情。天道酬勤,激光正繁荣兴盛。

几多忧,几多愁,谈笑共筹谋;议中吵,辩不休,相容泯歧咎。八年间,你们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宽容让我感激不尽,友情磨砺为亲情已刻骨铭心。我凝重的祝福已洒遍激光的一草一木,你们的深情厚谊将激励我今世今生。

今天我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就职,寥寥数语,就此别过,多保重,多联系,顺祝新年快乐!

阮海洪

2006年12月3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