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研究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多研究成果表明,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的影响。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尽管多数研究证实研发资金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研发人员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定论。

研究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1)企业间网络结构社会网络和网络能力

众多学者针对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三个结构嵌入性维度,且研究结论存在一定争议:(i)网络密度与企业创新绩效。部分文献的实证结果表明,高密度网络的组织间信任、共享准则和共同行为模式将促进隐性知识转移(Schilling,Phelps,2007),放大网络制裁效果(Gnyawali,Madhayan,2001;Giovanna,2008),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创新绩效(Phelps,2010);而伯茨(Burts,2000)、扎希尔(Zaheer,1999)则认为疏松网络能够比密集网络使节点更及时获取非重复信息,占据信息控制优势,从而增加节点的创造性和创新。(ii)联结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马修(Matthew,1999)和任胜刚(2010)认为强联结所带来的隐性知识与信息转移和高水平信任能够有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汉森(Hansen,1999)和格拉诺夫特(Granovetter,1985)则认为,弱联结网络对外开放度较大,比强联结更能充当跨越社会边界获取非冗余信息及资源的桥梁,其传递的异质信息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iii)网络中心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众多研究成果表明,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的影响。处于中心位置的企业将赢得更多的信息与资源控制优势,能够及时接触有价值的资源,从而促进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钱锡红等,2010;Powell et al.,1996;Colazo,2010)。而在引入创新类型后探索网络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强联结、密集的网络结构与利用式创新搭配,能取得较高的企业创新绩效;弱联结、疏松的网络结构与探索式创新活动搭配能有效提高创新绩效(曾德明等,2012)。

企业在网络中的嵌入性决定了它的经济性和创新绩效(Owen-Smith,Powell,2004)。在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私有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更加依赖由其高管团队建立并维持的关系网络内嵌入的关系资本的作用(刘衡等,2010)。张方华(2010)的研究表明,企业通过与外部网络的关系型嵌入和结构型嵌入能有效地获取创新所需的外部知识,从而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

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在考察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学者们通常会引入某些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如外部网络结构(任胜刚,2010)、内部网络效度和合作治理方式(任胜刚等,2010)、知识转移(方刚,2011)等,实证结果均表明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技术机会与技术体制

谢勒(Scherer,1965)和克莱沃里克(Klevorick,1995)认为行业技术机会与研发努力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技术机会的增多,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企业的研发努力水平越高。焦少飞等学者(2010)主要从行业技术发展特征的角度分析了技术体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体制的各个维度不仅显著地影响了企业的研发努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绩效。初大智等(2011)则从技术合作的角度进行论述,认为垂直合作是影响企业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合作关系的强度而不仅仅是其存在性,对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政府行为与政府政策

政府的科技决策往往依赖于财税政策。江静(2011)认为政府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创新活动激励具有差异性,政府对内资企业创新活动的直接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内资企业的研发强度,而税收优惠政策对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创新活动增加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龙静等(2012)则从政府行为角度进行研究,发现政府的支持行为对于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中小企业与服务性机构之间的关系,可用来解释政府的支持行为是如何影响最终的创新绩效的。

2.内部因素

(1)R&D投入

研发投入使企业在市场占据优势地位或者获取有利的竞争环境,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William和Richard,1995),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许多学者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多数文献的结果都支持企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格里利谢斯(Griliches,1979)提出用CD生产函数模型来估计研发投入和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豪斯曼(Hausman et al.,1984)从企业层面对R&D投资和技术进步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R&D支出和技术创新绩效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埃伯哈特(Eberhart,2004)认为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的收益、市场价值及其后期的运营绩效都显著增加,而且与资金支出相比,研发支出对企业未来收益及运营绩效的贡献更加显著。李涛等(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企业科研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对企业成长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王红霞、高山行(2009)则在模型中引入资源利用这一中介变量,探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R&D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关系,发现R&D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对创新产出起着促进作用,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可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效率。

资本及人力投入是行业创新绩效提升的主导(支燕,2009)。尽管多数研究证实研发资金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丁宝军、朱桂龙,2008;冯文娜,2010),但研发人员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定论。冯文娜(2010)通过实证发现研发人员投入与创新绩效具有弱的负相关关系;丁宝军、朱桂龙(2008)则从知识结构视角进行企业R&D投入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特殊人力资本存量(高级职称人数)与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隐性知识存量对创新的贡献,但人力资本投资(培训)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此外,也有许多学者着眼于R&D投入的不同来源进行研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来自企业的R&D投入对国家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师萍等,2007)。但是,政府与企业R&D投资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何悦等,2010)。政府资金的负面作用与结构的正面作用同样显著(孙玮等,2009)。政府的资金支持虽然可通过杠杆效益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而提高创新绩效,但企业对政府投入的过度依赖以及政府投入不同于其他市场参与者的资金控制配置方式,可能会对私人投资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从而对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朱平芳、徐伟民,2003;何悦等,2010;孙玮等,2009)。

(2)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劳(Lau,2004)论证了人力资源投入效率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支持创新导向的人力资源系统的首要任务就是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彭红霞、达庆利,2007)。斯佩尔(Spell,2001)考察了技术型的公司,发现技术会影响人们认知的复杂性,认为人力资源培训应与公司战略和工作流程相适应,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利德、卢伊斯和奥尔德斯(Leede,Looise&Alders,2002)研究认为高绩效的组织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在教育和培训上,尤其是沟通和团队工作的技巧。培训是知识传递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公司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由此可以认为注重培训的人力资源实务与创新绩效存在关联性。彭红霞、达庆利(2007)则通过实证研究确定注重培训和公司文化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而人力资源系统主要通过企业文化的中介作用来影响创新绩效。(www.xing528.com)

(3)企业社会资本

关于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蔡和戈歇尔(Tsai&Ghoshal,1998)通过对15家大型跨国电子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资本对企业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推动员工间的交流和沟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加速产品创新速度和提高产品创新效益;马斯克尔(Maskell,1999)认为,企业能够通过其社会资本减少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绩效;伊利-伦科(Yli-Renko,2001)的实证研究结果证实,新创企业从关键客户获取外部知识的量取决于企业的社会资本;张方华(2006)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资本会通过资源获取的作用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信息、知识和资金获取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戴勇、朱桂龙、肖丁丁(2011)则对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知识流动影响组织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但除了关系维度外,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并不直接影响创新,而是通过知识流动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创新绩效。

(4)企业吸收能力、知识整合机制

吸收能力对企业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其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可以使企业更加准确地预测技术知识的本质及商业化潜力,而技术知识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则有正相关关系(Cohen&Levinthal,1990)。学者在研究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时,通常会将其与知识溢出、知识转移或知识整合相结合。科斯托罗斯等(Kostopoulos et al.,2011)运用461家希腊企业的数据证明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直接相关;陶锋(2011)在全球价值链国际代工联盟知识溢出的框架内,分析了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和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机制,发现代工企业的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正的调节效应,吸收能力增强了外部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王海花、谢富纪(2012)的实证结果表明组织间知识转移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李贞、杨洪涛(2012)则以我国长三角地区2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其内部能力——吸收能力、知识整合,以及外部能力——关系学习,共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5)企业技术能力

在创新绩效的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宝贡敏、杨静(2004)研究发现,技术能力高的企业将比技术能力低的企业获得更多的技术创新,创造更高的绩效;彭灿、杨玲(2009)构建了技术能力、创新战略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模型,实证结果显示技术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在同等情况下,技术监视能力、技术引进仿制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创新绩效高。

(6)企业信息资源的获取

缺乏市场信息是企业创新成功的最大障碍之一,无论在单个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之间,对信息的不断搜寻是企业支持创新的必要条件(Yuan-Chieh Chang&Ming-Huei Chen,2004)。企业的信息获取与知识获取有助于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张方华,2006),而且企业不仅可以直接从外部获取知识,还可以借助本地网络间接获取外部知识(樊钱涛,2011)。

德斯(Dess,1987)认为企业对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政策信息的获取与技术创新的效率呈极大的正相关关系。高绩效的公司在动态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总是能积极地从外部获取有用的创新信息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或员工能及时地共享这些信息,从而不断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Dess&Origer,1987)。陈钰芬、陈劲(2009)从开放式创新理论出发研究了企业开发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后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开放式创新来有效利用外部市场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来弥补内部资源尤其是创新知识的不足,进而提高创新绩效。

(7)企业采用的战略

徐亮等(2009)研究了竞合战略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竞争、合作等机制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竞合战略能够显著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在具有竞合特征的伙伴关系下,竞合关系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激励作用比单纯的竞争或者合作更大。王玉荣等(2011)分析了超竞争环境下,中国制造业企业不同类型技术战略选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采用低端战略,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扩张绩效和动态相乘绩效;采用高端战略,并不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绩效和扩张绩效,但是通过高端技术战略却能够使企业扩大声誉,树立差异化的竞争形象,提升企业的动态相乘绩效。薛镭等(2011)则对顾客导向与技术导向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者对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在高科技行业,我国企业的顾客导向要显著高于技术导向,但技术导向与顾客导向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8)企业规模

多数文献是将企业规模作为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的一个因素,与诸如R&D人员投入、R&D经费支出、企业类型等变量一起构建模型进行研究。学者已经意识到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作用的程度和方向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科恩(Cohen,1996)研究认为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优势。与小公司相比,大公司更多地会进行持续性创新活动,更倾向于设立独立的研发部门,研发支出经费也逐渐向着试验发展倾斜(安同良等,2006)。陈海波(2011)对影响企业R&D投入绩效的微观关键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企业规模对R&D投入绩效影响最大,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逐渐显现并得到认同。卡迈恩和施瓦茨(Kamein&Schwarts,1978)的研究则发现,由于大公司内部沟通困难,并且在鼓励研发人员方面没有足够的动力,导致大公司研发效率低下,小公司反而具有更强的R&D活动意愿与能力。舒志彪等(2007)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单位有效创新成果所消耗的人力资源成本,远远低于大型企业,具有更高的创新效率。刘和东(2010)则以我国29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显著为负,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为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