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的形成与原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的形成与原因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的确呈现一片衰败景象,但是,中国乡村的解体绝不仅仅始自20世纪20年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不仅给西方各国带来了严重破坏,而且深刻影响了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当时的中国即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三危机舆论强化危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还与这一时期特定的中国社会背景有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的形成与原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的确呈现一片衰败景象,但是,中国乡村的解体绝不仅仅始自20世纪20年代。自步入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无序状况便日益加剧,虽然有识之士对此多有呼吁,但是“乡村危机”“乡村建设”的口号从来没有像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样响彻神州大地,并最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危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 天灾人祸加剧农村破产

作为一个农业国家,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容忽视。自步入近代,中国农业经济便开始衰败,抗灾能力日渐减弱。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自然灾害更加频仍。1920年华北旱灾,1921年淮河流域水灾,1922年江浙皖三省水灾,1924年九省水灾,1925年黄河决口,1928年华北八省旱灾,1929年河北水灾、陕西旱灾,1931年江淮流域十六省水灾,1933年黄河决口,1934年十四省旱灾、十三省水灾。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的影响首当其冲,成为促成当时“农业恐慌有力的因素”(28)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同时,连绵不绝的军事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破产。根据王寅生等人的《中国北部的兵差与农民》的统计,1916年到1924年,平均每年战争涉及省份只有7省,1925年到1930年则飙升到14省。战乱造成农村减员,负担加重。据其估计,1929年到1930年的两年时间里,全国1941个县中,有823个县承担兵差。(29) 更为可怕的是,游兵散勇的到来,伴随着打、砸、烧、抢,直接增添了农村混乱不安的气氛。战火下的中国农村“一切金钱、粮食、牲畜、农具……扫数被搜去……大车牛马,征集一空,所有一切,损失净尽”(30) 。农民何以扩大再生产?!

二 世界经济危机雪上加霜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不仅给西方各国带来了严重破坏,而且深刻影响了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当时的中国即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这场危机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尤其深刻,使中国农村业已存在的危机进一步加剧。以粮食进口为例,1931—1935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为近代以来最高峰。(31) 大量农产品进入中国,“农村受灾窘急,而有甚于水深火热”。上海市商会在给财政部和实业部的呈文中表示,若任外国农产品倾销,“则我国不亡于外患,亦将亡于农村经济之破产”(32) 。正因如此,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论及农村危机的文章大多谈到西方经济的影响,只不过对其影响的程度认识不同而已。外国经济危机的冲击无疑使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农业雪上加霜,因而陷入恶性循环,乡村危机进一步加剧。

三 危机舆论强化危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还与这一时期特定的中国社会背景有关。当时政学两界对农村问题高度关注。“如果稍一留心,就可看到许多杂志都在大出其农村经济专号,开头没有不谈农村经济破产的”。借助报刊杂志等现代传媒,乡村危机在“农村崩溃”“乡村破产”的舆论声浪中进一步强化,越加成为当时的关注焦点。强大的舆论又进一步强化了知识分子危机意识,使他们进一步发现中国乡村的危机。“救济农村已成为普遍的呼声,声浪一天一天的高上去”。(33)

乡村已经破产,“到农村去”无疑是有着乡土情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一场救济乡村的运动应运而生。

(朱庆葆)

(1) 王乃式:《重划耕地与增加农产》,载《中农月刊》第2卷第1、2期合刊。

(2)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刘敬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174页。

(3) 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年报》第1辑(1934年),生活书店1935年版,第148页。

(4) 孙怀仁:《中国农业恐慌之解剖》,载《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下)。

(5) [美]阿瑟·恩·杨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5页。

(6) 骆耕漠:《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新事态》,载《中国农村》第1卷第9期。

(7) 李景汉:《中国农村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6页。

(8)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土地问题和商业高利贷》,黎明书局1937年版,第9-14页。

(9)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5-6页。

(10) 李景汉:《中国农村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78页。

(11) 言心哲:《农村社会学概论》,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166-168页。

(12) 郭谦、王克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农家收支状况及其影响》,载《山东经济》2006年第6期。 (www.xing528.com)

(13) 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第68页。

(14)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422页。

(15) 庄泽宣:《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37页。

(16)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248-249页。

(17) 国风:《农村税赋与农民负担》,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18)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24页。

(19) 刘芳:《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民离村原因探析》,载《史林》2004年第3期。

(20) 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21)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22) [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谢亮生、杨品泉、谢思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7页。

(23)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354-355页。

(24) 《威县毒氛弥漫》,载《益世报》1934年3月11日。

(25) 《南和县社会概况》,载《益世报》1934年5月22日。

(26) 李景汉:《中国农村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04页。

(27)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353页。

(28) 钱俊瑞:《中国目下的农业恐慌》,载《中国农村》第1卷第3期。

(29)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论》,黎明书局1934年版,第362页。

(30) 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载《中国经济》第1卷第1期。

(31) 向玉成:《三十年代农业大危机原因探析——兼论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下降》,载《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

(32)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15页。

(33)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载《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