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探析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探析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学研究的创新包括填补研究空白、发现或运用新史料,也包括对已有史料用全新的方法、全新的视角进行重新解读。在横向比较中,我们对全国范围内其他地区乡村建设实验区的关注不够多,这也是研究的一个不足。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探析

史学研究的创新包括填补研究空白、发现或运用新史料,也包括对已有史料用全新的方法、全新的视角进行重新解读。由此而言,结合前面的分析,本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或可算得上是稍有创新:

首先,本研究对学界尚未深入系统探讨的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运动进行了系统研究,查漏补缺,在学界尚属首次。这可以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全貌,从而丰富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史乃至整个中华民国史的研究。

其次,本研究在史料的运用上有所突破。在课题经费的支持下,我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尽最大能力搜集相关史料,其中不乏学界从未运用过的资料,这对于深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全面展示这一运动的面貌。

最后,本研究在进行过程中注意转换研究视角,坚持“同情理解”的原则,对乡村建设派及其活动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我们将民国时期长江三角州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放到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中,通过宏观的纵向历史视角和横向对比视角进行考量,从个性中寻找共性,从共性中探求规律,不以改良与革命为终点,尽最大可能避免任何价值预设及由此引发的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的结果,努力以理性和客观的精神做到言必有据、事皆可征,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挖掘这场运动自身的发展脉络与内在意蕴。

当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多种原因,即使我们尽最大努力争取研究的完美性,缺憾也还是存在的。比如,在概述部分,我们对长江三角州乡村建设实验区做了总体交代,但是在个案研究上,我们还没有穷尽所有实验区。如兰溪实验县,尽管兰溪和江宁同为实验县,均是“依照江宁县成规”所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无锡设立的黄巷、北夏、惠北实验区也是类似情况。尽管我们认为它们和乌江一样,都属于高等院校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但我们以全新视角——“有实无名”考察了这一地区的另一种乡村建设模式。

在横向比较中,我们对全国范围内其他地区乡村建设实验区的关注不够多,这也是研究的一个不足。这固然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精力对全国范围内的乡村建设运动进行充分研究,但是,客观而论,很多实验区虽有比较价值,但目前学界却没有令人满意的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这也不能不算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这一不足虽让我们感到遗憾,但是又恰恰说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实在是如时人所描述的那样“空前热烈”。我们目前的研究不可能将其完全记录和展现出来,这反而使我们更加意识到研究选题的重要学术价值,更加激励我们将这一研究进一步深化下去。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实验区研究”成果。本书导论、第一章、第六章由朱庆葆撰写,第二章、第三章由崔军伟撰写,第四章由王科撰写,第五章由牛力撰写。

(朱庆葆)

(1) 马俊亚:《史学与史学家的社会功能——霍布斯鲍姆的<史学家——历史神话终结者>读后》,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2) [法]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张和声、程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3) 如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之“公共卫生”研究》,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载《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刘重来《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述略》,载《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刘一民《梁漱溟乡村建设模式述论》,载《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谭肇毅《评三十年代新桂系的乡村建设》,载《学术论坛》1998年第1期;孙继文《梁漱溟“乡村建设”述论》,载《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郑黔玉《试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文化哲学基础》,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徐秀丽《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载《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张卫军《评晏阳初平教会乡村建设的实践和理论》,载《济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李在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探析》,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3期;等等。(www.xing528.com)

(4) 梁漱溟:《我们的两大难处》,载《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82页。

(5) 参见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版;苗俊长《中国乡村建设运动鸟瞰》,载《乡村改造》第6卷第1期;孙月平《从乡建的现况研究推进乡建的动力》,载《教育与民众》第7卷第1期。

(6) 朱考金、王思明著有《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初探》(载《中国农史》2008年第4期)一文,对民国时期的江苏乡村建设运动做了初步考察,但用一篇论文的篇幅展示整个江苏省的情况也是略显单薄的。

(7) 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8) 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自序第6页。

(9) 夏俊霞:《上海开埠与江南城市格局及发展模式的变迁》,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292页。

(10) [美]黄宗智:《略论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以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为例》,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1) 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9页。

(12) 费孝通:《缺席的对话——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载《读书》1990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