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林西特色文化扶贫模式简介

林西特色文化扶贫模式简介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林西县依据自身贫困人口结构和文化特色,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也发展出了具有林西特色的文化扶贫模式。以林西县林西镇为例,截至2018年4月,林西镇有贫困人口629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贫困人口359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7%,其中大多数为空巢和独居老人。截至2018年4月,林西镇共有420名贫困老人享受基金共计16.8万元。2018年根据林西县文化服务体系工作的具体安排,林西县启动了乌兰牧骑下乡惠民演出活动。

林西特色文化扶贫模式简介

林西县各部门按照《“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艺术创作力度、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林西县依据自身贫困人口结构和文化特色,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也发展出了具有林西特色的文化扶贫模式。

1.激活传统:孝扶共助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空巢老人成为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林西县贫困人口中,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很多是空巢老人。以林西县林西镇为例,截至2018年4月,林西镇有贫困人口629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贫困人口359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7%,其中大多数为空巢和独居老人。

针对林西县贫困人口特征,林西县开展了“孝道”文化建设,在全县范围内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尊老、爱老、敬老活动,鼓励子女更多地承担家庭养老的职责,强化农村孝德建设,推动子女敬老、孝老、爱老。

林西县林西镇结合全镇60周岁以上贫困老人比例较高的实际情况,发挥德孝文化对60周岁以上贫困老人稳定脱贫的促进作用,创新扶贫机制,启动了林西镇“孝扶共助”扶贫工程,即按照自愿参与和主动认缴的原则,子女主动缴纳孝赡金后,林西镇政府从“孝扶共助”基金中为每名老人每季度补贴100元。有1名子女的贫困老人,子女每季度为父母每人认缴200元,再加上镇政府给每名老人补贴的100元,老人每人每年增收1200元;有2至3名子女的,子女每季度为父母分别认缴300元;有4名以上子女的,子女每季度为父母分别认缴400元。这样根据贫困老人子女数量不同,每名老人每年可增收1200元、1600元、2000元。如果子女不缴纳孝赡金,老人就不能享受政策。为了起到激励作用,林西镇还建立了“孝扶共助红黑榜”,并把“孝扶共助”写进村规民约。截至2018年4月,林西镇共有420名贫困老人享受基金共计16.8万元。

结合“孝扶共助”扶贫工程,林西镇以“一村一品”的形式建立了“常胜村德孝文化墙”“河沿村德孝文化主题广场”“冬不冷村新二十四孝文化长廊”,打造了3个宣传阵地,将德孝文化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让德孝扶贫为精准扶贫注入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子女赡养老人的意愿。常胜村“德孝文化墙”,把德孝故事、名言警句写在墙上,用一面墙教育引导子女善孝、尽孝;河沿村“德孝文化主题广场”,从德、孝、赡、合等方面把扶贫干部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和普通群众的孝行善举用图板的形式展现出来,起到了激励干部群众弘扬孝德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冬不冷村“新二十四孝文化长廊”,把科学文明现代的养老方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这种形式引导教育大家如何孝敬老人、善待老人。

结合“孝扶共助”扶贫工程,林西镇还开展了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道德讲堂现身说法、帮扶干部说服教育、村民大会通报批评、孝老爱老志愿服务、德孝主题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行动,引导民心民志、民风民德,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传递人人孝老、敬老、爱老的正能量。将贫困村培育成德孝村,实现老龄贫困人口物质、精神双脱贫。

2.转变思想:爱心超市

在过去,帮扶单位帮扶物资和社会各界爱心捐赠物资,都是平均分配给贫困户,时间一长,有的就养成了“坐地等帮”的习惯。如何从思想上拔掉“穷根”,让贫困群众认识到脱贫致富关键靠自己,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是脱贫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林西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如何让更多贫困群众切实得到帮助,如何引导贫困户改变“等、靠、要”思想。为此,林西镇建立扶贫爱心超市,实行“以各种捐助为资源、以超市运作为模式、以积分兑换为管理办法”的工作模式,主要针对全镇的五保户、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脱贫正向奖励机制,使爱心超市成为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渠道。

“爱心超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每月发放一张“爱心积分卡”,由村“两委”班子配合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组成积分评定小组,进行入户考评,同时根据村民实际表现,对照爱心积分标准给予相应的爱心积分,村民持“爱心超市积分卡”中的积分,按照1分=1元的标准,兑换相应的物品。爱心超市每月15日、16日集中开放,若有需求,平时也可来挑选所需物品。

“爱心积分卡”积分实行100积分制,积分标准分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内生动力、环境整治、配合工作等6大类18个小项,涵盖了从生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熟知脱贫政策,发展“五小工程”,参加“孝扶共助”,参与村内公益活动,孩子学习优异,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等,都能获得积分。

林西镇扶贫爱心超市设在河沿村,其他村的受助群众兑换积分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林西镇建设了流动爱心超市。各村驻村工作队根据受助群众的需求,提前将所需物品进行登记,并按需从爱心超市领取相应物品后,通过送物品进村和送物品到家两种方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www.xing528.com)

同时,林西镇将积分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开展“德孝之家”“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等工作机制,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等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建文明乡风,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林西镇扶贫爱心超市成立至今,累计接受帮扶单位、爱心人士等捐赠衣物、被褥2170余件,收到米面粮油等物资折合人民币6000多元,为全镇有需要的受助群众发放衣物、被褥1600多件,米面食油等生活必需品120袋。

3.文艺下乡:乌兰牧骑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是在党的文艺方针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创建起来的一支以演出为主的综合性文化工作队,属文化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为当地各族农牧民演出、宣传、辅导、服务。林西县乌兰牧骑1966年1月成立,作为林西县唯一的专业文艺演出团体,每年为百姓演出60余场次。

2018年根据林西县文化服务体系工作的具体安排,林西县启动了乌兰牧骑下乡惠民演出活动。乌兰牧骑下乡惠民演出活动是专门为农村百姓奉献的一道文化大餐,演出地点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安排演出120余场,演出节目有歌颂党的十九大的音乐快板,也有令人捧腹的小品相声。歌伴舞《走进百姓行列里》凸显了时代精神、百姓情怀;音乐快板《说唱伟大新时代》掀起了党的十九大宣传的热潮;小品《称妈》呼吁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老年人;相声《懒汉糖葫芦》聚焦精准脱贫,阐述了只有勤劳致富才能脱贫的浅显道理。节目彰显林西县文化扶贫中推行的德孝文化。

4.扶贫宣传:王麻子广播站

林西县林西镇黄河子村“王麻子广播站”,是村里的贫困户发挥个人特长,自发建立的宣传扶贫政策的阵地。

播音员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党员王广和。王广和曾是黄河子村有名的贫困户,他和老伴年老多病,医疗支出大,日子过得十分清苦。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党的扶贫政策帮助下,老人先后享受了危房改造、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牧区基础养老金、脱贫产业基金、产业扶贫等多项扶贫政策。他家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土地流转等,一年收入2万多元。2016年,他家率先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就在王广和享受着国家的扶贫政策、摘掉贫困户帽子的时候,老人萌生了“为脱贫攻坚事业尽一份责、出一份力”的想法。于是他重操旧业,建立起扶贫广播站,通过广播宣传扶贫政策,帮助村民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王广和腾出家中的两间空房,购置了桌凳、话筒、扩音器等设备,订阅了十多种党报党刊和精准扶贫类报刊供村民们学习。

自广播站开播以来,他都会在早、中、晚三个时段按时为村民进行广播,从扶贫政策到扶贫故事,从白话解读到三句半、诗歌,他自己编写材料,以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各项扶贫政策。两年来,广播站系统宣传脱贫攻坚政策210条、扶贫政策大白话解读180项、扶贫故事80篇、三句半和诗歌60多首。针对精准识别工作,他着重宣传精准识别程序、贫困户识别标准;为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他编写三句半进行宣传;配合产业发展他又用大白话讲解政策,形式灵活多样,内容通俗易懂,广播亲切自然。

村民们因为有了这个简易的广播站熟悉了政策,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脱贫信心。在老人的影响下,许多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不等不靠思想,全力配合脱贫攻坚工作,珍惜脱贫机会,依靠自己脱贫致富。“王麻子广播站”在“扶志”与“扶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