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结合本地实际,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扶贫方针,扎实推进扶贫工作,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成功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其深入推进“六个精准”中的具体措施和主要做法有:
1.贫困户甄别与退出精准
(1)创精细识别体系,建“双化”管理模式
为实现“扶贫对象”精准,林西县根据自治区、赤峰市相关政策,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林西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林西县进一步打牢精准扶贫基础的工作方案》《关于建档立卡工作中有关问题的答复意见》等文件,指导乡镇、村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面对精准识别的两大难题,即贫困户经济收入核算与认定困难和人均收入指标难以全面反映贫困程度的现实,林西县在识别过程中遵循“大稳定、小调整”原则,放弃“等量识别”标准,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广泛调研、反复模拟、统筹行业部门力量,设计出一套涵盖农户人口、耕地、住房、劳动力、子女入学、病残成员、农机、家电、饮水安全等18类98小项内容的指标体系,通过一系列与家庭贫富程度密切相关的可视化指标进行量化、细化,直观反映农户贫困程度,深入了解致贫原因,克服了难统计、难衡量的困难,提高了贫困人口识别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林西县脱贫攻坚总体布局见图3-3。
图3-3 林西脱贫攻坚总体布局
为规范日常工作,提高贫困识别的真实有效性,林西县以构建“双化”建设管理模式保障各项工作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展开。一是坚持档案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规范化;二是对象识别、帮包责任和帮扶措施精细化。2017年初,林西县制定了县、乡、村、户四级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手册,做到了脱贫攻坚全过程可回溯。每个行政村按照《林西县脱贫攻坚规范化建设方案》要求,参照规范化管理工作手册,由扶贫办现场指导、驻村工作队负责、帮扶单位抽调工作人员协助,逐人逐项做好规范化建设,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错填”。同时,推行“标杆先行”,每个乡镇先选择1个村,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做出村级样板,并以这个村为范例在全镇推广。县扶贫办、组织部、农工部等相关部门组成工作指导组和督查组,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督查各行政村是否做到档案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规范化,对象识别、帮包责任和帮扶措施精细化。这些举措为全县精准识贫工作奠定了扎实稳固的基础。
(2)动态监测管理,及时有序退出
林西县将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帮扶需求与帮扶政策相结合,按照脱贫的困难程度采取对应的帮扶措施,对具备条件容易脱贫的对象,优先纳入脱贫计划,对低保户、五保户、重病户、残疾人户、无劳动能力户和未纳入的边缘户,采取兜底救助。此外,林西县通过推行动态监测管理体系确保新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和已脱贫者有序退出,杜绝“错评漏评”和“富人戴穷帽”现象。动态监测措施包括:各乡镇和行政村结合贫困户各季度收支情况,对照贫困户、贫困村退出标准,详细列出每户贫困人口和每个贫困村需要解决问题清单,制定工作措施,建立工作台账,设定工作时限,明确工作责任人。对照脱贫任务清单实行“挂图作战”方式,对达到脱贫标准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挂账销号”,对尚未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挂号督办”。
贫困户退出依靠编办、公安局、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税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通过电子政务系统联合开展农户信息检索,经过32万次信息数据比对分析,精准剔除1312户不符合贫困标准的农户,实现了动态监测有进有出、应扶尽扶、该退则退。为防止出现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的问题,结合贫困户、贫困村脱贫认定程序,对贫困户脱贫实行“双认定”,由县乡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干部等组成验收工作组,按照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脱贫标准,对脱贫户进行入户逐项核实,并填写《国家现行标准下贫困户脱贫验收表》和《贫困户脱贫确认书》,贫困户户主、验收工作队员及帮扶联系人在验收表上共同签字确认,确保脱贫成效得到贫困群众充分认可。
2.扶贫项目落实与推进精准
(1)分层推进、因地制宜
为确保项目建设在脱贫攻坚中切实有效发挥作用,林西县通过村、镇、县逐级递进的方式确保项目落到实处。林西县以对各乡镇、村庄的充分调研为基础,结合各地实际推进扶贫项目建设,在因地制宜、分层推进的基础上实现县、乡、村统筹发展。具体来讲,林西县充分发挥农牧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县范围内提出了“1+4+5”的产业脱贫模式,“1”是扶持一个大企业或重点项目,“4”是让贫困户获得生产收益、劳务收益、财产收益、资产收益等四种收益,“5”是发展具有林西特色的甜菜、中草药、蛋鸡、生猪和内蒙古野果五种特色产业。
图3-4 “1+4+5”产业组团包村脱贫模式
林西县结合乡、村两级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推进扶贫项目开发与建设。例如,林西镇以“周末城郊一日游”为主要着力点,依托东山生态扶贫产业园,围绕城区周边集中打造若干重要节点,串联成一个集吃、住、游、购、娱全要素的“镇域旅游”链。通过重点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小养殖、小田园、小果园、小作坊、小买卖的“五小工程”庭院经济,将休闲、购物、采摘、体验相融合,把“小产业”建在镇域旅游大产业链之上,让贫困户“动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实现户户有产业,家家能增收。冬不冷村通过打造“二十四孝文化长廊”,将德孝文化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以基金激励与文化倡导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子女赡养老人的意愿,通过统筹发展村集体经济、孝扶互助提升村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2)聚力“创新”与“精准”,践行“三结合”机制
林西县致力于以创新扶贫模式实现精准脱贫,并在实践中形成“脱贫攻坚三结合”工作机制。一是推行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相结合。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152家,建立合作社党支部45个,设立产业党小组375个。二是推行脱贫攻坚与重点项目相结合。2016年以来集中开工的重点项目中,涉及扶贫的项目共计26个,按照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重点项目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思路,构建“1+4+5”产业扶贫模式、“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三是推行脱贫攻坚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以“治贫先治愚”为指引,林西县通过为脱贫示范户颁发脱贫光荣证及奖金,促使未脱贫户树立脱贫决心和动力;在村庄范围内积极开展孝老爱亲模范、励志自强模范、文明卫生模范、团结和睦模范、扶贫带贫模范等评选活动,倡导贫困户在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引领下,焕发“主动脱贫”的热情。
(3)扶贫资金分配与使用精准(www.xing528.com)
林西县从资金来源、使用流程及验收机制等方面保障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其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用足用活现有政策,积极拓宽扶贫开发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扶贫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内蒙古自治区在新农村建设上给予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县政府每年安排扶贫资金2亿元专用于脱贫攻坚,并发挥政府资金在金融部门的杠杆放大效应,撬动更多金融资金转向扶贫领域。此外,通过100%整合涉农资金,每年约有1.4亿元用于定点投放,解决了“撒散芝麻”、“堆盆景”等问题,集中力量培育大产业、好产业。
第二,确保扶贫资金使用渠道通畅、用途清晰。根据“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根本原则,林西县以乡镇为平台,整合节水灌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整村推进、农网改造与建设、危房改造、沼气建设等项目资金,合力推进扶贫开发,确保扶贫资金落实到扶贫项目,推动贫困人口脱贫。
第三,有序衔接脱贫与发展,使扶贫资金的增收营收功能最大化。林西县下辖河沿村2014年被识别为重点贫困村,2016年通过县级验收,退出贫困村行列。2017年,河沿村将“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190万元投入林西县恒泰热力公司,每年将获得收益19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资产收益分红。通过将扶贫资金与企业生产挂钩,河沿村实现了贫困户稳定增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3.扶贫措施因“户”制宜精准
林西县结合各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通过统分结合的方式因“户”制宜实现扶贫举措精准。针对所有贫困户的统一措施包括:(1)推行“合作社+帮扶单位+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的“小养殖”扶贫产业发展模式,以投入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农村笨公鸡养殖项目普惠贫困户。(2)成立“扶贫爱心超市”以凝聚脱贫致富各界支持力量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扶贫爱心超市以各种捐助为资源,以超市运作为模式,以积分兑换为管理办法,通过有爱心的职工干部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自愿捐赠的衣物、被褥、生活用品等物品,以虚拟货币的形式发放给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是一种“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脱贫正向奖励机制。
对因疾病、就学造成的贫困户,林西县采取“对症下药”“专病专治”的帮扶办法,通过“1351”健康扶贫和助学奖励措施帮助脱贫。基于当前农村养老主要由家庭承担的现实,林西县孝扶互助工程面向60周岁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子女自愿参与、签订承诺书并主动认缴赡养金为前提,由政府通过“孝扶互助”扶贫基金补贴给每位老人。其资金来源包括:一是县直驻村工作队成员、镇村干部捐款;二是辖区企事业单位捐助;三是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四是政府节支资金补充。在林西县下一步发展规划中,还要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集体经济中提取资金,形成稳定的筹资来源。
4.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精准
为贯彻落实“六个精准”保障脱贫攻坚顺利完成,林西县共选派“第一书记”103人,实现贫困人口包联全覆盖。其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精准的保障举措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选拔标准严格,干部结构科学。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把县直部门有一定农业农村工作经验、懂群众工作的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精选出来,按照缺什么人才补什么人才的原则,将97名县直干部按派出单位性质和专业派到相应的乡镇、村,县乡两级共选派驻村干部494人,其中30岁以下54人、30—40岁158人、40岁以上282人。
二是规范选任流程,落实违规召回。通过单位推荐、组织审查、党委任命等程序,严格选任驻村干部。县委组织部对派出干部严格把关,确保把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的干部选派下去。驻村干部确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或因个人原因未能如期完成工作的,或因作风不实、履职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干部群众意见大的,无正当理由长期不在岗的,以及存在违规违纪违法等情况被组织召回的,则令派出单位另选他人继续从事下乡驻村工作。
三是坚持按需派人,全覆盖真融入。按照“党务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农林干部到专业村”的原则,突出“第一书记”选任的针对性,实现100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全县103个行政村“第一书记”全覆盖。驻村干部在村任职期间,人事关系不变,与派出单位工作脱钩,不承担原单位工作任务,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驻村干部是党员的,党员组织关系一律转到所驻村,参加并指导所驻村庄党组织生活。
5.总结脱贫成效精准
林西县对照国家脱贫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贫困户、贫困村和全县脱贫退出时间表和任务图,通过“五严”措施确保脱贫成效真实、结果真实:
一是严计划。通过采取科学测算方法,精心设定贫困户、贫困村脱贫退出时间表,制定了《林西县贫困县退出工作实施方案》。在贫困村退出方面,按因素法测算各村脱贫难易程度,以此确定各村退出时间,确保有序退出,为全县摘帽做好准备。2015年,林西县实现5422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16年,7259人稳定脱贫,26个贫困村有序退出,新建幸福互助院24处,发放社会救助资金8059万元,改造农村危房2.9万户。[3]2017年全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0亿余元,实现9510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64%,新建农村社区10处、农村互助幸福院15处,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34户,启动贫困县退出程序。[4]林西县脱贫进程与计划的高度契合显示出全域规划对整体进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是严标准。林西县对国家“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进行细化、本地化,制定出“十有一超”脱贫指标。“十有”指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饮水,有通村硬化路,有通村用电,有覆盖广播电视,有义务教育保障(含安全校舍),有标准化卫生室和文化室,有便民服务站,有基本医疗保障,有收入来源(含养老保险参保)或最低生活保障;“一超”指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现行扶贫标准脱贫指标。要求各乡镇、各行政村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结合“十有一超”脱贫指标,按照贫困村退出程序、贫困户脱贫认定标准开展自评自验工作,确保每个指标都可计量、可考评。
三是严程序。为防止出现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问题,林西县结合贫困户、贫困村脱贫认定程序,对贫困户脱贫实行“双认定”,由县乡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干部等组成验收工作组,按照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脱贫标准,对脱贫户入户逐项核实,并填写《国家现行标准下贫困户脱贫验收表》和《贫困户脱贫确认书》,贫困户户主、验收工作队员及帮扶联系人在验收表上共同签字确认,确保脱贫成效得到贫困群众充分认可。
四是严评估。除按要求接受内蒙古自治区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和交叉互检外,县扶贫办抽调各股室精干力量,对照脱贫攻坚责任状进行扶贫开发成效评估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各行业部门、各乡镇年度扶贫开发考核成绩的重要依据。
五是严巩固。为巩固脱贫成果,林西县规定对处于脱贫巩固期内的贫困户保持扶贫政策不变、投入不减,确保促增收、降支出、不降标、不返贫。通过这一举措,给贫困户吃下“定心丸”,既避免争戴“贫困帽”的逆导向,又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