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林西县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基础保障、脱贫攻坚、创业创新”四大工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快车道。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9.2亿元,增长7.5%;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3亿元,增长16.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4亿元,剔除非税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4.6亿元,增长17%,民生支出占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1亿元,增长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013元、8718元,增长8.6%和9.4%。2018年林西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见表1-2。
表1-2 2018年林西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林西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整体表现为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同步统筹发展、民生福祉大幅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三大产业协同发展
农业方面,林西县内有查干沐沦中型灌区1处、灌域7处、小型水库4处,农田灌溉机电井2658眼,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林西近5年完成人工造林24.2万亩、重点区域绿化13.3万亩、退耕还林还草5.1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斤以上,发展设施农业1.8万亩、中药材2.6万亩,内蒙古野果保有面积10.2万亩、优质牧草保存面积45万亩,甜菜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以上。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20万头(只),家禽饲养量150万只。林西县年销售500万元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优质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46%。全县流转土地63.5万亩,土地流转率53.8%。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93家,带动农户2.6万人,农村合作组织覆盖率达51%,双赢农机、金鸡岭养殖等5家合作社进入国家级示范社。林西围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设施农业、中药材、经济林、肉牛、肉驴、家禽、优质牧草、低产低效林改造等8个特色主导产业,预计到“十三五”期末,新增设施农业5万亩、中药材5万亩、经济林5万亩、肉驴5万头、家禽500万只、优质牧草10万亩、肉牛10万头,改造低产低效林10万亩,农牧业新增产值突破30亿元。
工业方面,林西县形成了以矿产冶金、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建工建材为支撑的四大主导产业。矿产冶金方面,林西县矿产资源以铜锡钼为主,有色金属日采选能力突破1万吨,铜冶炼能力10万吨、阳极板生产能力6万吨、锡冶炼能力5000吨、钼制品生产能力1万吨。能源化工方面,萤石日采选能力3800吨,萤石粉产量占赤峰市70%以上,年产氟化氢7万吨、二氟乙烷2万吨、冰晶石1万吨。林西县规划风电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10万千瓦风电、4万千瓦光电并网发电。农畜产品加工方面,林西县佰惠生集团是北方最大的甜菜全产业链企业,林西甜菜年处理能力60万吨、储存中央储备糖20万吨、生产酵母及抽提物1万吨。建工建材方面,林西县形成了年产100万吨水泥、200万平方米石材、55万平方米轻体墙板、4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规模。
服务业方面,林西以建设赤北锡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为方向,抓好商贸综合服务体、仓储物流中心和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新兴业态。2016年,林西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吸收电商企业21家,基层电商服务站覆盖所有行政村。截至2018年,林西有城乡商业网点10685个、综合农贸市场26处、大型商业购物网点7处。其中统部镇北方活畜交易市场是蒙东地区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场,年交易活畜20万头(只)、交易额15亿元以上。北方商贸物流园区入驻企业19家,汽车检测和驾考中心等20个项目建成投用。物流企业发展到32家,快递连锁企业11家,快递业务量达120万件,年均增长20%,直接从业及衍生就业人员达到3500人。林西积极融入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与南开大学开展战略合作,编制林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启动5条105公里旅游公路、中海油旅游驿站等项目建设。新城子镇进入国家级特色小镇行列,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403个特色小镇之一,计划于2020年开工建设。七合堂村被誉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赤峰“最喜爱的十佳旅游美景”。
2.城乡同步统筹发展
林西县始终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要求,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养老安置、商业服务、危房改造、街巷硬化等进行全面规划和深度改造,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大力提高标准、确定重点、梯次推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林西县“十三五”规划将突出“协调发展”作为基本原则之一。要遵循城乡统筹的要求,发挥县城、重点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人口向城镇集聚。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并进。
在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林西县城市规划区面积2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5%。其中,城区公园广场47万平方米,县城周边半径5公里范围内全部绿化,形成“徒步10分钟休闲圈”。城区日供水能力1.5万吨、污水处理能力1.8万吨、污泥处理能力30吨、垃圾处理能力120吨,集中供热保障能力达500万平方米。建成保障性住房1509套、7.5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达成协议2106户、棚改面积33.1万平方米。实现了“自治区级卫生城市、自治区级园林城市、自治区级文明城市”三城连创。全县公路总里程1472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150.7公里,行政村全部实现道路硬化,形成以“三横两纵”高等级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脉、村级街巷硬化全覆盖的交通网络体系。林西建成220千伏变电站一座,66千伏变电站15座。硬化街巷1694公里,改造危房3.3万户,建设安全饮水工程130处,覆盖88%自然村、97%农村常住人口。(www.xing528.com)
3.民生福祉大幅改善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民生之依。民生福祉要实现积极增长,最根本的是要人民通过就业创业实现收入增长,提高生活水平;而民生福祉要得到根本保障,则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兜底,通过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人民提供安身社会所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机制保障。这样一方面拔高,另一方面托底,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就成为体现民生福祉的两个重要方面。林西县扎实推进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民生福祉大幅改善。
就业创业方面,林西县5年来新增城镇就业11036人,农村转移就业5.6万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林西县被列为国家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建成电商创业孵化基地1处,入驻企业12家,创业人员86人、带动就业276人。
社会保障方面,林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8.6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3.8万人。完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医疗保险参保20.3万人,医保报销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异地居住、转诊、住院直接结算。全县城乡低保对象25020人、五保对象1160人,2018年发放各类民政保障资金1.8亿元。全县建成城镇社区10处、农村社区42处、互助幸福院52处、各类敬老养老机构13家。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从教育到医疗,从文化到体育,社会事业涉及方方面面。促进以科教文卫事业为主的社会事业繁荣有序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和职责所在,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是体现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近年来,林西县在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着力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教育方面,林西县2005年在全区率先完成教育布局调整,2009年被评为自治区首批学校管理先进县,2015年在全市率先进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行列。全县中小学21所,教职工3846人,在校学生2.2万人。2018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率63.3%,3人被清华大学录取,县职教中心与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合作办学。建有公办幼儿园20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6所。
医疗卫生方面,林西围绕打造赤北锡南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97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9所。编制床位1185张,卫计人员1810人。县医院是国家三级综合医院,中蒙医院是国家二级甲等蒙医中医综合医院。“十二五”以来,相继投资2.4亿元,实施了县医院综合病房楼、县中蒙医院及残疾人康复中心迁址新建、12所乡镇卫生院和109所村级卫生室新改扩建等项目,乡镇中心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全部实现标准化。与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等10家高等级医疗机构开展定点合作,实现专家驻点、远程诊治。
文化体育方面,全县建成大型综合文体活动场所2处、标准化行政村文化活动室103个,1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70个,“草原书屋”、农村小型农民健身工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白音长汗遗址”和“饶州故城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兰牧骑”现有文艺演职人员26人,2018年下乡惠民演出107余场次,“草原红色轻骑兵”作用日益凸显。
至2018年4月,林西县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一方面,这一成就得益于脱贫攻坚进程的同步推进,林西县以扶贫开发工作为契机,实现了经济社会全方位的改革进步;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又推动了林西县的脱贫攻坚进程,助力林西实现了脱贫摘帽。可以说,林西县的扶贫开发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是有机统一的,本质上都是社会矛盾得到缓解的表现形式,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在得到缓解和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