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天道?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天然而熵增,从奇点到大爆炸,理论的推导和天文望远镜的观测,都证明一切正在离我们远去,膨胀中,一切都趋于无序,终归于热寂。
人类不甘天命,筚路蓝缕追求各种共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逆天道减熵建立秩序的努力。但,人性有局限,共识有边界。
共识需要智慧,苏格拉底、华盛顿、爱因斯坦等应运而生;共识需要威权,武器军队、银行公证等层出不穷;共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战二战冷战、各种思想主义的“科学”实验,从阿根廷到委内瑞拉的横扫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
微观看
我们正在进入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所有通电物都将有芯片,都可互联进行信息乃至价值的存储、计算。
整个世界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虚拟电脑。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场景甚至表情、气味、思想都可以数据化,都可能被各种传感器精确记录、还原。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数字镜像,它甚至可能比我们本人更了解自己。
经区块链确权后的数据是我们的共识、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你儿时的病历、传承的基因、疑难病例可以售给制药公司、医生。你可以解锁近五年的不可更改的打车记录及每个司机对你的评价给共享车司机,从而省去不菲的“滴滴”“优步”等中介成本。
如果将我们思想数字化后输入超级电脑,而电脑又能够实时感知外部世界并进行独立思考,那某天我们就可以像《黑客帝国》一样在虚拟中永生,甚至将数字化的大脑重新输回克隆的人体。
宏观说
茫茫宇宙中诞生地球,冒出大无畏的人类以减熵的共识对抗熵增的宇宙,全靠太阳几十亿年来源源不断地向我们输入负熵,代价是太阳自己的衰变和无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人类的永恒逆天之道或者是掌握巨大的可控核聚变,或者是走出地球,奔向外星。
不管宏观,还是微观的减熵共识,仅靠我们肉体的碳基都无法达成。
跃迁需要新的变量推动。
十一年前,中本聪的bitcoin白皮书在数学的基础上诞生,区块链横空出世。
区块链使共识由不可靠的人性而机器,由碳基而硅基,真实而美丽。
2019年3月,学者在哈佛大学作访问进行中美区块链比较研究期间,我应邀到MIT作了《区块链: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之钥》演讲后,与清华大学的顾学雍教授一起造访了MIT数学系范畴论(Category Theory)研究团队的David Spivak和Brendan Fong博士。我们的讨论颠覆了数学仅只是度量与分析世界的工具这个传统认知。
我们的新结论是“纯数学本身即可用来建构(Compose)全新的系统”。
MIT的物理学家、宇宙学家马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在《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书中原话:我们的物理学世界不仅是被数学所描述,它正是数学本身,而人类正是这个巨大的数学体中具有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他在书中追寻了“万物有多大”的问题,探索了前所未有的宏大尺度:我们所在的地球位于一个星系内,这个星系位于一个宇宙内,这个宇宙位于一个充满了分身的第一层多重宇宙中,而这个第一层多重宇宙又位于一个更加多样化的第二层多重宇宙中,这个第二层多重宇宙又位于一个量子力学的第三层多重宇宙中,而这个第三层多重宇宙又位于一个数学结构的第四层多重宇宙中。
同时他也追寻了“万物由什么组成”的问题,探索了极其微小的尺度:我们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细胞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基本粒子组成,而基本粒子都是纯粹的数学结构,因为它们仅有的性质都是数学性质。尽管我们尚不知道这些粒子是否还能分解成更小的结构,但是,弦理论及其竞争理论都暗示着,任何更基本的组成部分也都是纯粹数学性的。
不管是极大还是极小,但是它们最终都来到了同一个地方——数学结构的国度。(www.xing528.com)
物质世界与数学世界的关联日趋紧密,乃至未来二者或互为镜像!我们是否可以进而大胆地、让人眼前一亮的地预测:世界即数学。
比如中本聪的区块链,比如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一百多年前通过纯数学的推演,预言了质能互换守恒、时空倒流、引力场、黑洞等,并陆续等到了实证。
纯数学的区块链和比特币互为鸡与蛋的关系,所谓纯洁的无token无btc只有区块链的技术是不现实的。靠分布式太阳能生产的比特币有很多问题,如耗能、如先入者抢得了过多的份额、矿池矿霸以及分叉、速度、安全、互操作性等等问题。但正如《圣经》所言:你们中谁说自己百分之百的纯洁,大家就可以用石头砸他。
世上从无完美之物,比特币至少一开始就开源,就自组织、自激励,谁都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或退出,机会开放。
号称中本聪的创始人迄今从未露面获取名利,这种反人性的圣洁使其卓尔不群,俯瞰万币。
现在比特币的全网算力已达到了1.1万万万亿次哈希碰撞/每秒,这千叠浪万仞岗一样飞速壁立陡增的算力,可以看作是用硅基的数学运算为人类构筑数字世界的共识壁垒,或曰驶往外星的共识方舟。
最近谷歌自称:世界第一超算Summit需要1万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他们用量子计算机200秒即可完成,实现了量子霸权。
这将导致数学的共识崩塌?
去年9月27日我曾就这个问题和英国帝国学院数据科学所所长、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郭毅可院士进行了讨论。
大家都认为对“量子霸权”的过虑有点杞人忧天:
一、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就发现了极低温时的超导现象,并由此获诺贝尔奖,之后科学家们又不断取得突破,但迄今仍未进入实用化;
二、有矛必有盾、有攻必有防,量子计算机不能破解非对称加密的Shor算法,对SHA-256哈希算法更束手无策。
三、量子计算本身也基于数学,数学不死,数学的共识永生。
相比浩渺宇宙,人类孜孜以求的共识不过是暴风中茶杯里的秩序。共识的形成违反熵增的自然规律,只能获得局部的成功,这是我们的局限与悲哀。
但熵增虽然不可逆,共识在我们人类有限的世界里却具备独特的意义。由碳基而硅基、由人性而数学的共识使我们有限生命的牺牲增添了悲壮、崇高、理想的光辉,获得了无穷的价值。
“前程似海催怒马,鲜衣少年再出发。”
基于数学共识的区块链还只是一位刚满11岁的奔跑中的少年,他的成长来日方长,未可限量。
“这里有玫瑰,就在这里跳舞吧!”
胡定核
2020年元月元日
于元一既起新途肇立之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