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的社群指实际的地理区域或是在某区域内发生的社会关系,或指存在于较抽象的、思想上的关系,包含社群精神和社群情感。关于社群,我们所熟悉的最经典的实例莫过于“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的“罗辑思维”。自2013年爆红自媒体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各行各业纷纷动起了互联网思维的心思,尝试组建属于自己的社群,餐饮江湖也不例外。
1.黄太吉:粉丝与社群的本质区别
尽管最近“黄太吉”公布了外卖航母战略,但说起它的发家史,无法忽略“煎饼侠”和社群两大标签。从最初建外SOHO店营业面积15平方米、13个座位到如今20多家分店遍布北京,与其社群运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黄太吉的创始人赫畅在演讲中曾经提到,“我很讨厌粉丝这个词儿,因为明星跟粉丝是两类人,不能做朋友。当你称这个人是粉丝的时候,已经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本身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这就是我坚持用社群的原因。大家因为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在一起,相互间都是平等的。而我也不过是社群中的一员,并非社群领导者。”
他每天在微博上回复几百条评论,公开回复或者是私信,一旦收到关于黄太吉服务不好的反馈,立刻把内容贴到相关负责小组的微信群里,一般5分钟之内就会得到响应。同时会有专人追踪到具体的门店和责任人,随后会有处理意见。
没有好的产品,再花哨的营销手段也是徒劳。黄太吉与社群成员的互动始终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通过他们的反馈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只有产品本身足够优秀,顾客才愿意主动为其传播。
2.伏牛堂:拥有社群能让餐饮品牌活得更好(www.xing528.com)
伏牛堂推广湖南米粉,最早的社群定位自然与米粉相关。一帮特别爱吃米粉的粉丝(以在北京的湖南人居多),每天讨论菜品叫什么名字,如何好吃等。“一开始我们定位于米粉,坚持所谓的产品型社群,思路就出现了偏差。因为产品(食物)的延展性太小了,更何况我们是单品。后来团队重新梳理了伏牛堂品牌,开始顺着建立年轻人社群的思维去发展。”
霸蛮社的定位转变,带来了后续粉丝构成、规模调整等一系列变化。最早加入霸蛮社的以湖南人居多,年龄没有严格的限制。如今有意淡化地域性,年龄最大不能超过85后。
伏牛堂“霸蛮社”活动
虽然粉丝已经超过20万,但90后创始人张天一认为长期潜水的僵尸粉不能算是真正的用户,所以准备清理掉一批,踢出10万人左右,保证霸蛮社成员的长期活跃度。
至于社群对餐饮企业来说是否必备,张天一强调,“是否必备不好说,只能说拥有社群能让餐饮品牌活得更好。”
经营一家餐饮企业,无论是打造产品主义、坚持服务主义,还是不遗余力经营社群,绝对没有高低对错之分,毕竟“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无论坚持哪一种商业模式,他人的成功并不等于自己现实中直接可套用的模板。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家店,再相似也会有细微差别,细微差别背后或许才是真正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