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对研究组织行为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根据群体建立的原则和方式来划分的。这种划分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的。
正式群体是一个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专门分工和部门分工,并在有意识的协调体系和固定结构的形态下,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人员组成的群体。正式群体具有目标明确性、组织结构严密性、权力的强制性、工作的高效性、步调的一致性、人员的替代性等特点。其构成要素包括职位、部门等。
正式群体包括以下几个系统:第一,职能化系统,人们有可能实行专业分工;第二,有效的激励系统,引导成员自觉地作出贡献;第三,权力(权威)系统,导致集体成员去接受管理者的决定;第四,决策系统,为组织的发展指引方向。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未经官方规定的自然形成的无形群体,其成员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互关联的结构和准则,不过,它不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而是由群体内在因素约定的。成员的行为受群体内部自然形成的常规调节。其形成可能是由于在一定时期内,某些人有某种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观点、相同的社会背景,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或生活在邻近地区,也可能是由于有相同的爱好和兴趣等。总之,它是利益、情感、爱好、信仰、友谊、亲缘的产物。非正式群体具有形成的自发性、活动的自觉性、相互关系的自由性等特点。这种群体一般有不成文的群体规范,影响着群体成员的行为;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在成员间享有影响和威望;有有效的奖惩办法,违反者会受到群体的冷淡、蔑视和排斥;有一条灵敏的迅速传播信息的渠道;有较牢固的感情纽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有自卫性和排他性;有相对的不稳定性。(www.xing528.com)
在任何一个组织里,在正式的法定关系下存在着大量非正式群体,从而构成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非正式群体对于生产效率、工作满意都具有强大的影响。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群体,对于一个团体的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恰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从其性质和作用来看,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甚至破坏性的。从积极的方面看,非正式群体可以作为正式群体的补充,满足人们交往、归属、友谊等心理需要,满足群体成员及时了解组织内外情况、沟通信息的需要,可以发挥实际的影响力,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的填充剂。从消极方面看,非正式群体容易对组织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形成与正式群体相对立的群体力量;可能由于同组织目标不一致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影响工作效率;容易传播小道消息,甚至制造谣言;容易形成小圈子、小团体、小帮派,不利于组织的团结和组织肌体的健全发展。
组织领导要像重视正式群体一样重视非正式群体。既不能回避、拒绝,让非正式群体自生自灭,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禁止、取缔,而是要分清不同情况,对积极的,支持、提倡、鼓励;对中间的,注意引导;对消极的,密切注视,采取措施,防止质变、恶化;对破坏性的,要打击重要成员,教育他人。对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人物,要善于运用其长处,通过诱导、创造条件,使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实践证明,如果正式群体的领导人同时也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人,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