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绪及相关概念
(1)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这一概念包括3层含义:
①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的来源。任何情绪都不是自发的,而是由某种事物引起。引起情绪的客观事物包括发生在主体周围的人和事,也包括主体自身的生理状态等。
②情绪由客观事物引起,但客观事物本身不直接决定情绪,情绪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为中介。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需要时,就会引起快乐、满意等积极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会引起生气、苦闷、不满、憎恨等否定消极的情绪;当客观事物只能部分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喜忧参半、百感交集、啼笑皆非等多种情绪交织的情况。
③情绪不是态度本身,而是一种主观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是与个体的需要相联系,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它常常难以控制,也很难假装,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情感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比较内隐,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有区别,但在具体的人身上很难区分,它们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深含着情感。
(3)情商
情商又称情绪或情感商数,用EQ(Emotional Quotient)表示。正式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术语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沙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他们将情感智商描述为由3种能力组成的结构: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调节情绪的能力,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过程的能力。
1993年,沙洛维和梅耶对情感智商又作了进一步研究,将其定义为社会智力的一种类型,并对其应包含的能力内容作了重新的界定,即区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
1995年,美国作家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一时间情感智商这一概念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戈尔曼认为情感智商包括5个方面的能力,即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如今EQ在国外已被纳入正式教育。
我国学者都认同的EQ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5个因素。
2)情绪的分类
(1)情绪的基本分类
关于情绪的类别,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Plutchik)提出了8种基本情绪: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还有的心理学家提出了9种类别。虽然类别很多,但一般认为有4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情绪的状态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一般特征表现。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紧张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其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①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生活中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件喜事让我们很长时间保持着愉快的心情,但有时一件不如意的事也会让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忧心忡忡、情绪低落,这些都是心境的表现。(www.xing528.com)
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特定的体验,而是一定时间内的情绪基调,即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它成为人们内心世界的背景,每时每刻发生的心理事件都受这一情绪背景的影响,使之产生与这一心境相关的色调。如一个在单位受到表彰的人,觉得心情愉快,回到家里同家人会谈笑风生,遇到邻居去笑脸相迎,走在路上也会觉得天高气爽;而当他心情郁闷时,在单位、在家里都会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甚至会“对花落泪,对月伤情”。古语中说人们对同一种事物,“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也是心境弥散性的表现。
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虽然基本情绪具有情境性,但心境中的喜悦、悲伤、生气、害怕却要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成为人一生的主导心境。如有的人一生历尽坎坷,却总是豁达、开朗,以乐观的心境去面对生活;有的人总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或觉得别人都对自己不友好,结果总是保持着抑郁愁闷的心境。
②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的狂喜、狂怒、深重的悲痛和异常的恐惧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和心境相比,激情在强度上更大,但维持的时间一般较短暂。
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当激情到来时,大量心理能量在短时间内积聚而出,如疾风骤雨,使得当事人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狂喜之下,竟然意识混乱,手舞足蹈,疯疯癫癫;有些人在暴怒之下,双目圆睁,咬牙切齿,甚至拳脚相加。但这些激情在宣泄之后,人又会很快平息下来,甚至出现精力衰竭的状态。
激情常由生活事件所引起,那些对个体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会导致激情,如考上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等;出乎意料的突发事件会引起激情,如多年失去音信的亲人突然回归,常会欣喜若狂。另外,违背个体意愿的事件也会引起激情,中国古书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过昭关,因担心被抓回楚国,父仇不能报,一夜之间竟然愁白了头。可见,不同的生活事件会引起不同的激情。
激情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方面,激情可以激发内在的心理能量,成为行为的巨大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所创造。如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画家在创作中,尽情挥洒,浑然忘我;运动员在报效祖国的激情感染下,敢于拼搏,勇夺金牌。另一方面,激情也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激情中的人有时任性而为,不计后果,对人对己都造成损失。一些青少年犯罪,就是在激情的控制下,一时冲动,酿成大错。激情有时还会引起强烈的生理变化,使人言语混乱,动作失调,甚至休克。因此,在生活中应适当地控制激情,多发挥其积极作用。
③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最直接的表现即精神紧张。如在日常生活中突然遇到火灾、地震;飞行员在执行任务中突然遇到恶劣天气;旅途中突然遭到歹徒的抢劫等。无论天灾还是人祸,这些突发事件常常使人们心理上高度警醒和紧张,并产生相应的反应,这都是应激的表现。
人在应激状态下常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这是因为个体在意外刺激作用下必须调动体内全部的能量以应付紧急事件和重大变故。这个生理反应的具体过程为:紧张刺激作用于大脑,使得下丘脑兴奋,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状腺素,从而大大增加通向体内某些器官和肌肉处的血流量,提高机体应付紧张刺激的能力。加拿大心理学家塞里(Seley)把整个应激反应过程分为动员、阻抗和衰竭3个阶段。首先是有机体通过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整作好防御性的准备;其次是借助呼吸心率变化和血糖增加等调动内在潜能,应对环境变化;最后当刺激不能及时消除,持续的阻抗使得内在机能受损,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疾病。
应激的生理反应大致相同,但外部表现可能有很大差异。积极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全力以赴地去排除危险,克服困难;消极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惊慌失措、一筹莫展,或者发动错误的行为,加剧了事态的严重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既同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有关,也同平时的训练和经验积累有关。如果接受过防火演习和救生训练,遇到类似的突发事故,也能正确及时地逃生和救人。
(3)根据情绪的演化过程或刺激类型分类
情绪根据其演化过程或刺激类型可以分为6类:
①原始的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具有高度的紧张性)。
②由感觉刺激引发的情绪:疼痛、厌恶、轻快(温和、强烈)。
③由自我评价引发的情绪:成功感、失败感、骄傲与羞耻、内疚与悔恨。
④与别人有关的情绪:爱与恨。
⑤与欣赏有关的情绪:惊奇、敬畏、美感、幽默感。
⑥最为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
除此之外,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从总结古代情绪分类的角度,将情绪分为了18类:安静、喜悦、贪欲、忧愁、愤激、恐惧、恭敬、烦闷、惊骇、爱抚、哀怜、悲痛、愤怒、傲慢、嫉妒、惭愧、耻辱、憎恶;黄希庭从情绪的时间序列性或刺激物属性的角度,将情绪分为5类:情调、激情、心境、应激、情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