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竹科学园区成功发展的关键原因

新竹科学园区成功发展的关键原因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政府主导开发且多元扶持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台湾地方当局为了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重点突破和赶超而规划建立的。这一点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行政体制就可看出来,竹科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在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下设的“园区指导委员会”。

新竹科学园区成功发展的关键原因

(一)区位优越且科教资源丰富

新竹科学园区位于台湾西海岸的北部地区,地跨新竹县和新竹市,北边距台北市70千米,东面离新竹市6千米,距离新竹机场约有15分钟车程,距桃园国际机场约50分钟的车程(约55千米),往北到基隆、往南至台中两大国际海港分别只需约两小时车程,铁路方面有西部纵贯铁路和台湾高铁,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得货物的运输和人员的往来十分便利。

科教资源丰富。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环立周围,为园区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资源、多层次的在职训练及多元化的科技研发资源。园区内设有多个台湾实验研究机构,除了财团法人同步辐射研究中心之外,另有实验研究院,包含高速网络与计算中心、太空中心、芯片系统设计中心、纳米组件实验室、仪器科技研究中心等。

众所周知,美国的硅谷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因为它靠近被喻为硅谷创新心脏的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学府。同样,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科技重镇,创造了高科技产业传奇,也是由于借助了台湾交大、台湾清大和工研院等科研机构的力量,并通过发达的海、陆、空交通体系吸引全台乃至全世界的科技资源汇聚于此。

(二)政府主导开发且多元扶持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台湾地方当局为了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重点突破和赶超而规划建立的。与斯坦福研究园相比,其开发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当局主导特色。这一点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行政体制就可看出来,竹科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在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下设的“园区指导委员会”。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任命召集人,委员由经济教育、防务、财政、交通等主管部门知识渊博的负责人担任。“园区指导委员会”负决策、指导、监督的全部责任。园区指导委员会下设“新竹科学工业园管理局”(简称“科管局”),局长由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副主任兼任。高规格的管理体制,一方面说明了台湾当局对竹科发展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竹科是在当局大力规划主导下发展起来的。

新竹科技园完全是一个由台湾地方当局创立的工程,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始终如一地发挥着当局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台湾地方当局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台湾地方当局已经投资于竹科885.83亿元新台币,其中新竹园区441.30亿元新台币。1993年台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的《新竹科学城发展计划》方案中,台湾管理当局计划之后25年投资1054亿新台币将新竹县市所辖的12个乡镇约776平方千米全部建成国际高技术重镇。

二是管理当局为扶持园区发展,先后制定和颁布了《科技园区设置条例》等一系列规定和文件,规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高技术投资和创新的优惠政策,在优惠政策上与保税区无异,如新入驻企业5年内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保障外国人或海外华侨等投资人权益,提供低息贷款等。

三是组织管理与协调。台湾地方当局成立了园区管理局,其主要职责是提供园区厂商整体服务和园区的维修工作。

四是注重建设园区内外的联系网络。一方面鼓励“研究机构”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如对产业技术研究院所属的电子研究与服务组织有意只提供一半的资金,鼓励其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易来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对海外留学生提供非常优惠的待遇,一大批留学生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回来创业。这些创业者因为有许多人都曾在硅谷工作过5—10年,他们与“硅谷”在学术上、业务上、产业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来的发展充分证明园区能快速吸纳世界上最发达的高新技术源地的创新成果。

五是当局或管理部门直接或间接参与工业生产经营和创新活动。但为了减少对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影响,当局出资总额不可超过总资本额的49%。如台湾仅有的生产集成电路的三家公司都有当局的参与,除了电子技术研究和服务组织之外,另两家为联营微电子股份公司和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TSMC,台积电),当局分别拥有较高的股份份额。除了直接投资外,管理局还通过提供创新技术研究资助金间接诱导和鼓励厂商加强研究开发。

(三)适时改革创建服务型政府

新竹科学园区虽然是台湾地方当局行政主导的产物,但是台湾地方当局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适时改革,放松管制,积极创建“大市场,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才成就了竹科的辉煌成就。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在园区开发阶段,负责园区的规划投资,但是作为园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则积极服务园区厂商,为园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单一窗口”一站式服务,包括计划管理与研究发展、人才培训、研发奖励与扶持、投资服务、劳工行政、医疗保健工商服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园区规划、景观维护、信息网络、消防救灾及安全防护等,基本建立起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体系

以土地使用和投资设厂为例,竹科的土地采取了只租不卖的政策,还在园区预先兴建了许多标准厂房,大大降低了厂商进入园区设厂的成本,只要厂商有创意,即使资金不足,也可入驻园区。园区提供便捷的投资设厂服务,厂商设厂所需的一切行政手续均可一次获得解决,即“单一窗口(One-stop Service)”一站式服务的管理模式,包括土地及厂房出租、建照核发、税捐减免、侨外聘雇、工安消检、研发奖励、人才培训等,都是激励产业投资的诱因。

目前整个园区的管理已经形成三大特色:一切行政管理都以为企业提供高速服务为前提,一切变革都以为投资者提供合理便利为依据,一切管理规章都为有利于科技园区的发展而制定。[2]

(四)“官产学研”创新体系较完善

竹科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一直是厂商技术发展及人力资源的坚强后盾,多年来在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和竹科管理局的引导下,竹科内形成产、官、学、研密切合作的架构

竹科“科管局”1986年起推动研发创新奖助活动,提供资金诱导企业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协助园区厂商创新升级技术并培育研发人才。每年除提供“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助”“研究开发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奖助”外,还颁发“创新成效奖”“研究投入奖”及“创新产品奖”。近些年,为了整合官、产、学、研各方力量,发挥协同创新效应,还提出“创新技术研究产学合作计划”“固本精进研究计划”“研发精进产学合作计划”等多元的创新引导辅助体系。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企业也积极投入科技研发创新,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营业额研发经费长期处于5%以上,详见表11.6。(www.xing528.com)

台湾交通大学(简称台交大)十分重视工程技术研究,除了为园区培育出许多创业人才之外,还为园区培养在职的技术人才。台交大每年办对外培训班,参加学习的大多来自园区。因为靠得很近,园区的职工可以随时随地到台交大校园中同那里的教师和学生交流。台交大在中央处理器(CPU)、次微米及深次微米、IC静电保护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也增强了园区的国际竞争能力。园区对交大的回报则是,每年提供两千多万元的研究经费,同时企业也会提供各种委托研究和购买专利的费用。

表11.6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政府计划补助和园区研发经费支出情况(单位:万元新台币)

资料来源:根据新竹科学工业园区2012年年报整理而成。
①2009年起以园区总公司(不含分公司)财务报表统计。
②2009年资料为创新技术研发计划与固本精进研究计划合计,2010年起为创新技术研发计划与固本精进研究计划合并为研发精进产学合作计划。

台湾清华大学着重科学理论的探索,它对园区产业的影响力虽不如台交大深远,但在人才的培育方面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如台湾清华大学的校友们集资成立了自强基金会,主要做园区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还有很多教授担任科学园区的顾问,帮助园区制定研究发展计划。很多优秀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都愿意把自己的成果用于园区,毕业后也愿意到园区工作。台湾清华大学的电镜中心拥有高清电子显微镜,园区许多厂商都愿意把自己的IC样品拿到那里去检验。台湾清华大学还为园区的IC产品做了许多具体的把关工作。科学工业园区同样每年为台湾清华大学提供2000多万元新台币的技术研究经费。

工业技术研究院有电子、光电、电脑通信、材料、机械化工能源与资源、工业安全卫生、量测等12个研究单位,30多年来已开发出许多新技术,截至2011年年底,工研院以技术转移或成立衍生公司方式在竹科设立的公司已近60家。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园区还拥有3个实验室,分别为高速电脑中心、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及太空计划室。同时还有精密仪器发展中心和芯片设计制造中心、纳米组件实验室等其他研究机构。工业技术研究院以研究应用技术为主体,现在台湾地区尽人皆知的联华电子、台湾集成电路等都与该院的电子所密切关联。该院对IC产业的量产技术研究开发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工业技术研究院每年都接受数百亿元新台币的委托经费,并把它们的研究成果及时转移到厂商那里,促进了资金与技术的有效结合。

如果把台湾交大、台湾清华等高校的许多优秀学生和研究人员看作是促成IC产业成长的基因,那么,让这些基因成为产业的就是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而竹科“科管局”则是为IC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市场则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有效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是台湾交大、台湾清华的毕业学生以及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和竹科“科管局”的引导,市场和企业的推动,共同造就了举世闻名的、位居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半导体产业。

(五)鼓励创新追求变革的文化

新竹园区设立时,主要是参考美国硅谷的经验,因为硅谷发展模式的根本特点是通过提供良好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型公司的发展。换言之,是创新和创业的丰富土壤成就了硅谷的辉煌成就。台湾教育水平高,科技资源丰富,具有较强创业精神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具有鼓励创新、追求变革的现实基础,这一点与硅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当时台湾决定采取较易实现的硅谷模式为开发蓝本。

台湾新竹科技园区政府建立的多元化创新引导辅助体系之外,企业也积极克服体制机制的约束障碍,确立新的经营观念,如鼓励员工入股就是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形成的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之一。在以往的企业中,往往家庭色彩很浓厚,员工即使才华出众也只有出力干大活的份儿,能够被提拔重用的机会很少。在这样的企业中,业主和员工的关系,是单纯的雇佣、被雇佣的关系,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公司也是很难兴旺发达永续发展。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许多企业积极变革,杜绝任人唯亲,实施唯才是法,激励员工入股,共享企业利润,与广大员工形成共命运的心态,增强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给公司和员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六)产业集群助力园区的繁荣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繁荣可持续发展与其形成的成熟的产业群落分不开,目前已经形成了集成电路、计算机、光电产业、通信产业、精密机械、生物医药六大产业集群,各集群依托龙头企业,均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以竹科表现最为耀眼的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其聚落效应十分显著,不断吸引国际知名厂商前来投资设厂,使得其持续维持雄厚的竞争优势。竹科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早期联华电子、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和矽统科技的成立,它们开创了台湾IT技术与晶片设计的发展局面,目前已经形成涵盖设备、硅智财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IC设计、光罩、IC封装、测试等生产环节,详见表11.7。完备的产业链以及六大产业的交互融合,增强了竹科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共同推动竹科经济的持续发展。

表11.7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现状

资料来源:由竹科30周年特刊整理而成。

一般情况下,一项新兴产业的崛起,难免意味着另一产业光环的消减,但竹科的产业发展过程出现种种现象,是六大主导产业相互扶持、相互牵连、环环相扣、良性共生的发展局面。这是因为台湾新的科技产业的发展大多仰赖于旧有产业的既有优势,新兴产业通过旧有产业优势的萌芽、孕育,直至发展壮大,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需求、技术转移进一步带动旧有产业的发展。如台湾早期电脑及零部件的产品需求带动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IC制造商积极培育IC设计业,乃至与LCD或晶圆代工企业依赖发展的技术根基,进一步迈入LED或太阳能光电产业等。

(七)生活与创新生产共同驱动

新竹科技工业园区不同于三角研究院、日本筑波科技城、韩国大德科技城等以科技研发为主的园区。由于肩负着台湾产业结构转型的使命、负责发展本土经济和开拓国际市场的重担,台湾科技园区设立的宗旨是在建立台湾高品质的研发、生产、工作、生活、休闲的人性化环境,吸引高科技人才,引进高科技,建立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促进台湾产业升级。为此,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建立伊始,就非常重视生产、生活的同步发展,实现生产和创新的共同促进,协调持续发展的局面,并最终回报企业、员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

基于产业与环境生态永续共存的经营理念,园区的开发规划不仅强调生产的科技化,也强调园区要社区化、公园化,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集工业区、住宅区以及休闲娱乐区为一体的新型城区。目前,科学工业园区内工业区除有台湾当局兴建的标准厂房、厂商自建的厂房外,还建有银行、邮局、诊所、报关机构等。住宅区建有各式住宅及休闲娱乐设施,如学校、公园、景观及运动休闲设施等,为园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空间。正是立足这种全面发展的思想,园区内生活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成功吸引海内外人才进驻。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呈现出非凡的活力,产生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企业家。竹科不仅仅是一座科技城,更是一个人文植物景观兼具的创新创业优良环境的花园新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