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新区是一片充满魅力的沃土,以其宽容、开放的氛围,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聚集,更以不断完善的产业集群提升高新区的整体运行水平,从而成为进一步吸引各类资源聚集的有利因素,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一)敢于冒险,崇尚创新的创新文化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和培育,深圳已形成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在深圳,创新不仅是政府的事、企业家的事,也是普通市民的事。政府的“创新引导”,企业家的“创新本能”,社会的“创新认同”,共同构成了深圳的“创新大气候”,为深圳的自主创新装上了马力强大的引擎。
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下,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如鱼得水。除了华为、中兴这样的世界级企业,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则以市校合作另辟蹊径。他们有一套自称为“四不像”的理论:文化不同,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功能不同,既是科研院所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目标不同,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机制不同,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四不像”理论使他们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完善的自主创新孵化体系,实现了研发平台与孵化器、创业投资的良性互动。
许多企业都在深圳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研发经费已超过销售收入的10%,高新区已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与科研院所为依托,辐射周边地区,拓展国内外,“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两院院士活动基地、大学研究院、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构成了服务中小科技企业的公共技术平台。
(二)“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巨大
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种制度创新的产物,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中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这既是对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特殊体制、特殊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经济特区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实际作用的概括和总结。
在深圳高新区内的企业,享有深圳特区的一切优惠条件,如对国外投资者及华侨、港澳台同胞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009年出台的《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给深圳的定位是“符合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所以未来深圳的体制创新必将使深圳高新区内的企业发展收益。2010年,在深圳特区三十周年庆典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深圳经济特区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深圳高新区的领导小组,是由市长和各个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深圳并没有像很多其他地方,将高新区拿出来单独作为一个行政区。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需要入园,先要在高新区管委会完成资格审查,通过公开竞标获得土地后,还要到工商局去注册,到国土局去登记等。通过这种管理体制,市政府希望能够集合全市的力量和资源发展高新区,同时也让其他各区都能享受到高新区的发展成果。
(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环境
深圳是内地连接香港特区的桥头堡,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四通八达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从口岸设施来看,深圳拥有经国务院批准的一类口岸15个,其中陆路口岸6个,海上口岸8个和1个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空港口岸,经省政府批准对外开放的二类口岸3个。在126千米的特区管理线上设立了蛇口(码头)、南头等十几个检查站,形成了一、二线并举,海、陆、空口岸全方位的口岸开放大格局。深圳口岸入出境的旅客连年超亿人次,约占全国入出境旅客的53%左右,日均45万多人次;入出境车辆超千万辆次,约占全国入出境车辆的74%左右。
海港方面,深圳港开通通往美洲、欧洲、澳洲、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航线195条,集装箱吞吐量位于世界第四位,全国第二位;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141条,通航国内外103个城市,是世界百强机场之一,也是全国四大航空港之一,是具有海、陆、空联运的现代化国际空港;陆路交通方面,深圳的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并在全国开通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贯通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不仅路线分布长,而且密度大,有广深、广汕、深汕等高速公路和107国道;铁路有京广(广深九)、京九线经过深圳,外连香港,内达各个省市,北京深圳之间可以直达。
(四)相对成熟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市场经济的发育相对成熟,在先行先试、锐意改革的发展思路下,法律法规日益完善,政策环境更加透明和公开。为促进高科技的发展,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深圳市先后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等法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立法的形式引导、促进、保障、规范改革创新,鼓励敢闯敢试,为创新者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氛围,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保护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导战略。
另外,作为法律的补充,深圳市出台了一系列涵盖园区管理、规划,行政许可、厂房、用地,项目、经费、科研机构,行业、体制,产业,税费、资产,股权、股份,孵化、创业,人才,产品、管理办法、认定,安全、保密,知识产权十二个方面的条例、实施办法或规定。通过多元、多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政府、企业、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做到权责分明,进而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使各方大胆放手去创新。(www.xing528.com)
(五)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深圳高新区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经济总量逐步提升,增长质量日益提高,民营企业日益成熟,越来越成为高新区发展的主力军,在高新区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表8.4)。2011年深圳高新区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13.18亿元,总收入3168.7亿元,工业增加值840.35亿元,分别占高新区的76.78%、75.78%和80.31%。
表8.4 深圳高新区民营企业2009—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
续表
资料来源:《深圳高新区发展报告2011》。
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活跃的市场因子已触及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人,深圳自主创新之路注定要由市场来主导。市场机制使深圳的创新活动迸发了蓬勃活力,焕发出无限生机。但是,仅靠“无形之手”还是可能面临市场失灵的情况,必须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两手并用、相得益彰,才能找准科技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突破口与结合点。在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深圳市政府既没有大包大揽,也没有无所作为,而是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切实做到“三个支持”:直接支持,从土地、服务、风险投资等方面直接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间接支持,就是坚持到位不越位,充分尊重企业和企业家,为他们发挥创新才能创造条件;根本性支持,就是制定完善政策和制度,营造创新文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深圳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和科技资源都十分贫乏的城市,但在良好机制的作用下,各种创新资源从四面八方源源不绝地流入深圳,各种创新要素在这18.5平方千米的空间上集聚整合,产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聚宝盆”效应。1987年,一家注册资金只有2万元,员工10多人从事交换机代理业务的小作坊式公司,得益于这种创新机制,在历经20年风雨后,公司员工达到61000名,年销售收入650多亿,截至2006年底,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9000件,产品卖到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申请专利连续数年居全国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和世界名牌。这家公司名字叫华为,它正是深圳自主创新机制培育和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典型代表。
(六)健全的“研发+融资”体系
深圳高新区经过探索,截至2011年年底,已经发展成为涵盖虚拟大学、留学生创业园、国际科技商务平台等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2所国内外高校深圳研究院,164个科研院所分支机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65个企业工程中心的科技研发体系;聚集了35家银行分支机构、100多家国内外知名创投私募基金公司、415家创业投融资机构,20多家担保评估机构,10多家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构成的一条龙投融资服务链条。另外,由中小企业信贷和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构筑了初级、基础层次的资本服务体系。
深圳市创新总裁俱乐部是由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出资创办,从事调查、沟通、协调、交流合作咨询服务等非营利社会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会员为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科研机构等单位的总裁,高科技产业管理与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且在单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旨在构筑官、产、学、研、资交流碰撞、共享互动的平台。
深圳虚拟大学园是深圳市的一种制度创新之举。截至2010年末,汇聚53所海内外著名院校的深圳虚拟大学园,经过12年的发展,在深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31422余人,引进博士后72名,孵化企业648家,校企合作项目1099项;由109个国家级科研机构组成的“深圳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平台”正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正在建设中。总体上,深圳高新区、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高新区创投广场提供资金支持,有效配对融资,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大大节约了企业的创新成本、融资时间和融资成本。
(七)与国际接轨,追踪科技前沿
作为国际科学园协会成员单位和亚太经合组织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设立了“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目前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45家海外机构入驻国际平台。深圳高新园区已与美国、意大利、韩国、埃及、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已引进海外机构25家。由科技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火炬中心和深圳高新区承办的“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国际论坛”吸引了来自法国、芬兰、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的驻中国科技参赞,法国、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科院、长城战略研究所等十几家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资深研究人员以及中国国内高科技园区试点单位的代表出席。另外,深圳高新区还通过留学生创业园、深港“产学研”基地吸引国外前沿科技和高端人才以多种方式参与深圳高新区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