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由原来的“一区十园”增加为“一区十六园”,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通州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昌平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园区,示范区面积由原来的233平方千米增加到488平方千米,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表5.6)。
表5.6 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调整后各园区产业定位
续表(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
未来,中关村将在“一区十六园”的基础上完善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两城两带”,即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顺义部分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区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中关村科学城,聚集产业创新要素和高端业态,调动高校、院所、企业等主体的积极性,推进协同创新,把中关村科学城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和区域创新的先行示范区;未来科技城,积极推进中央企业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一流科研人才的集聚地、引领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和全新运行机制的人才特区,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创业机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地;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带,以海淀区平原地区、昌平区南部地区为重点,建设“生态良好、产业集群、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城乡一体”的世界领先的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有效整合亦庄、大兴为主体的城市南部产业空间资源,拓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成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和对外辐射合作的重要承载区。
由中关村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示范区发展空间越来越向北京市郊区转移拓展,一两年之内,中关村示范区的重要任务可能是合理规划、统一调整布局各园区的产业定位。一旦完成现有产业的布局调整,在土地空间的限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困扰下,中关村示范区将进一步向郊区扩展或者通过“飞地模式”向河北省、天津市等地区拓展,打造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