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关村高新区成功的关键因素

中关村高新区成功的关键因素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关村高新区是中国高新区的一个标杆,却也有着其他高新区无法比拟的一些优势。“1”是搭建中关村高新区创新平台,“6”是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中央单位股权激励审批方案、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实施6项新政,进一步加大了中关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力度。

中关村高新区成功的关键因素

中关村高新区是中国高新区的一个标杆,却也有着其他高新区无法比拟的一些优势。因此,其成功可能并不具有非常大的可复制性。

(一)区位环境独一无二,是中关村发展的最大优势

中关村地处首都北京,区位优势明显。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文化中心,具有亚洲最发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全球规模最大的首都国际机场等六座机场,交通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健全,科技创新资源丰富,这些都是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

北京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国家金融宏观调控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均在北京。包括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金融业巨头——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在北京。中国人寿、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寿等全国性保险公司总部均设在北京,为中关村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例。由于北京聚集了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等众多政府机关和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等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它们的信息化水平提升需要大量电子信息产品,这为中关村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北京也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管理、政策制定部门以及相关研究机构所在地,这种地域优势使得企业能够更迅速获取行业发展信息,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因此,中关村高新区虽然不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基地,却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这一良好的区位条件正在由电子信息产业向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领域拓展。

图5.15 中关村创新示范区创新平台构成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

(二)市场政府良好互动,为企业构建良好发展环境

从电子一条街起步的中关村高新区,其市场自发力量雄厚,直至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的出台,中关村的政府主导色彩开始增强,政府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为了保持中关村高新区在市场发育方面的先天优势,保持制度、体制领先,中关村高新区管委会始终以服务企业需求、改革过时体制机制为己任,创新管理方式,建立了涵盖科技金融工作组、人才工作组、政策先行先试工作组、现代服务业工作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办公室、新技术产品政府采购和推广工作组等管理部门,积极解决高新区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依托市场自发力量和制度改革红利,北京市的科技创新资源活力得以激发,才创造了中关村高新区现在的辉煌成就。

2010年,国务院同意支持中关村实施“1+6”系列新政策。“1”是搭建中关村高新区创新平台,“6”是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中央单位股权激励审批方案、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实施6项新政,进一步加大了中关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力度。2010年12月31日中关村创新平台正式挂牌运行,下设8个具体办事机构(图5.15),19个国家部委相关司局参与平台工作,31个北京市相关部门派驻人员到平台办公,重点围绕示范区和人才特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共同推动先行先试政策,联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初步形成了集中办公、主动受理、联合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机制。

正是在管理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中,中关村不断摸索市场与政府的合理边界,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改革红利”或“制度红利”,发挥政府规划引领、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构建“大市场、大服务、小政府”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才促进了企业和园区的快速发展壮大。

(三)“一区多园”发展,不断拓展示范区发展空间

为解决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空间的问题,中关村示范区一方面通过提高建筑容积率,向地下和天空要空间,另一方面在市区郊县不断发展附属园区,拓宽发展空间。先后由早先的中关村一条街发展到1998年成为“一园三区”,1999年又拓展为“一园五区”,再到2004年的“一园七区”,2006年进一步确定为未来将发展成为“一园十区”,园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由原来的“一区十园”增加为“一区十六园”,示范区面积由原来的233平方千米,增加到488平方千米,增加了一倍还多。通过“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突破了特定行政地域,逐渐形成了以中关村为核心、动态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和技术创新网络,在推动北京地区产业合理布局以及产业带形成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种“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对解决北京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中关村高新区发展面临的土地限制起到了有效的缓解作用,也适度消除了以行政区划约束经济发展活力的弊端。当然,这种“摊大饼”式的空间扩张方式,就如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一样,也可能遗留不小的隐患。

(四)实施人才特区政策,聚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2011年3月,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中关村加快建设人才特区。中关村示范区积极贯彻落实特区政策和“1+6”相关政策,探索以“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的方式建设人才特区,开辟了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进一步聚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了以“高端高智、多元开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为特征的人才格局。

中关村示范区所依托的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学科技园、留学生科技园、科技型企业等硬件设施,成为吸引各类人才聚集的有利条件。截至2011年年底,示范区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38.5万人,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68.0万人,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9.1%,示范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重超过硅谷约6个百分点。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的从业人员14.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6%。北京市密集的高等教育资源为示范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770人,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368名人才,80%聚集在中关村地区。中关村高新区成长出以联想的柳传志、百度的李彦宏、博奥生物的程京、中星微电子邓中翰、科兴生物的尹卫东、碧水源的文剑平、神雾热能的吴道洪、创新工场的李开复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新老企业家

中关村高新区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七个联络处,并在硅谷成立了第一家海外高科技园区“中关村—硅谷高端人才创业中心”,这些驻外联络机构成为示范区面向海外“引才、引智”的重要支撑平台之一,2011年底,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增至33家,成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福地。

(五)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国内其他区域无法比拟

中关村示范区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1所,包括了现代科技发展所有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优秀高校毕业生众多。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0多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数量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数的30%以上。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6个,占北京的89.8%,约是全国的29.3%;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个,占北京市的78%,约是全国的15%;国家工程实验室31所,占北京市的88.6%,占全国的26.1%;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7个,占北京市的92.5%,是全国的28.5%;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0家,占北京市的76.9%,占全国的3.8%(表5.5)。

表5.5 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国家级科技设施

(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中关村指数。

中关村区域内拥有的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每年培养大批高端科研人才,产生大量国际和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为中关村高新区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支撑。如激光照排技术为以后北大方正的崛起提供了技术储备;“联想汉卡”是联想第一个主打产品;打印机汉字驱动系统推动了四通公司最初几年的快速增长。中关村高新区是中国科技力量最聚集、科研实力最雄厚、高层次人才最密集的区域,也是最能激发经济主体的创新意识的区域,在科技创新资源方面具有其他区域无可比拟的优势。

(六)创业孵化设施完善,助推各层次企业发展成长

创业孵化方面,经过多年发展,中关村示范区已经形成了以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创新性服务机构等为主体的特色化创业孵化体系。截至2011年底,示范区聚集了百余家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国家级孵化器方面,中关村在8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拥有的数量最多(图5.16),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4家,占全国总数的16.5%;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占全国总数的7.9%;两者合计孵化场地面积209公顷,在孵企业3281家,累计毕业企业3664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方面,已经扩展为33家,累计接待海外人才5万人次,吸引了5000多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落户。

图5.16 不同地区拥有的国家级孵化器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2》。

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的要求,示范区积极支持创业孵化机构搭建对接高端产业资源的海外平台,引入国际先进孵化理念、资源、创业人才及项目,鼓励海外知名孵化机构在中关村设立分支机构。目前,示范区已有两家孵化器在美国硅谷设立分支机构,一家是清华科技园、北极光创投瑞安集团和硅谷银行联合在硅谷创建的创源孵化器;另一家是瀚海孵化器在硅谷设立的分园。同时,示范区积极引进国际创业孵化机构,成功吸引了芬兰贸易协会、以色列施拉特公司在示范区建立芬华创新中心和中以国际技术创新合作转移中心。

创新型服务机构方面,近年来出现的车库咖啡、创新工场、亚杰商会等新型创业服务组织成为示范区创业孵化体系的新生力量,实现了服务空间由物理孵化器到物理与虚拟孵化器并存,营利模式从房租收取到提供专业软性增值服务,工作对象从入驻企业到早期项目及新创办企业的三大转变。此外,2011年中关村启动了“金种子工程”,旨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初创企业。

(七)科技金融体系发达,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支撑

中关村初步建立起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中关村科技金融体系。“一个基础”是指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信用促融资,以融资促发展,将中关村建设成为信用首善之区。“六项机制”是指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机制,涵盖信用激励机制、风险补偿机制、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的机制、银政企多方合作机制、分阶段连续支持机制、市场选择聚焦重点机制。“十条渠道”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境内外上市、代办股份转让、担保融资、企业债券和信托计划、并购重组、信用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小额贷款。并实施金融支持中关村企业做强做大的四项措施:一是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和股权激励政策;二是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形成“中关村板块”;三是实施支持中关村企业承接国家重大建设工程招投标的融资支持政策;四是实施中关村企业并购重组计划。

2003年,示范区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企业信用自律组织——北京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推动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促进企业信用融资和信用交易。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会员已达3600多家,累计为8000多家企业提供各类信用产品12980份。示范区已聚集了中诚信、大公国际、联合信用等在内的11家信用服务机构,以及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财务、审计、认证等中介机构200多家。

中关村每年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截至2012年8月底,活跃在中关村的创投机构已有100多家,管理的资金规模约200多亿美元,包括IDG(国际数据集团)、联想投资、今日资本、北极光创投等一批境内外知名机构,示范区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与IDG等机构合作设立了19支子基金,合作规模为77.25亿元。

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是北京市重要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也是北京市“4+1+N”[5]信用担保体系的龙头企业之一。截至2012年8月底,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与500多个银行分支机构开展合作,累计为11406个项目提供担保,担保总额达到610亿元;累计组织126家次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信托计划、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产品,融资额共计24亿元。

2011年底,示范区企业银行贷款合计3385.4亿元,17家银行在中关村设立了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信贷专营机构或特色支行,北京银行和建设银行设立了中关村分行,信贷专营机构和特色支行共为4087家次企业提供授信额784亿元,市级发放贷款501亿元。

各商业银行在中关村积极开展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示范区担保融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企业联保贷款、认股权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小额贷款试点等创新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12年4月,各银行共为280家企业提供567笔信用贷款,授信额度135.1亿元,实际发放124.3亿元。截止到2011年底,各银行累计为示范区企业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301笔,贷款额80亿元。各银行累计为60家企业提供近200亿元的信用保险和6亿元的贸易融资贷款。中关村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21笔,贷款额26.62亿元。杭州银行开展针对中关村代办股份报价系统挂牌企业的股权质押贷款,累计为29家企业提供股权质押授信5.5亿元,实际发放贷款2.9亿元。

2011年示范区企业当年新增债券融资212.2亿元,瑞泰科技、大恒科技、乐视网、三聚环保等一批上市企业发行了短期融资债券及公司债。信威通信、鸿仪四方等四家示范区企业于2012年成功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通过深交所上交所备案,实现了全国首批发行。2011年底,示范区上市企业累计IPO融资额达到1813.4亿元。自2006年在中关村率先开展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试点以来,代办系统已逐步成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顺畅流转的平台、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基金的聚集中心、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资源的“孵化器”和“蓄水池”。截至2012年11月,示范区累计挂牌企业数达到150家,挂牌企业中的7家已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其中47家挂牌企业完成或启动了57次增资,融资额达到22.8亿元。

完善的金融环境,极大地推动了示范区企业并购重组的进程,自2008年以来,示范区并购案例和并购金额急剧上升,2011年示范区企业发起76起并购案,已经披露的64家并购金额达到283.8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4倍还多。

(八)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助推企业协同、集群发展

2002年10月,中关村成立了第一家产业技术联盟——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产业联盟(简称TD产业联盟),到目前已有90家产业联盟在中关村集聚,成员单位超过4000家。产业技术联盟作为整合创新资源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不同创新要素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平台与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集聚和整合创新资源,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提高价值链的水平,促进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拓展产业市场空间,实现产业良性发展,因此,产业技术联盟已经成为中关村发展到目前这一阶段,促进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此外,为发挥和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优势,提升示范区内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和协同创新水平,中关村积极与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中心建立公共实验室,建立专业设备、仪器共享机制,为园区内从事相关产业的科技企业提供测试、验证等专业技术服务与支持,目前已经建立了涵盖示范区主要产业的134个公共实验室,覆盖示范区各产业和细分技术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