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关村高新区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无数个熠熠生辉的闪光点,也创造了中国高新区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虽然与世界知名科技园,如美国硅谷相比,中关村高新区在企业的自组织力量、源发性的创新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作为中国首个高技术产业的聚集发展区,中关村高新区的发展成绩还是令人瞩目,也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高新区发展的一扇窗口,被定位为中国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中国高科技创业和投资的热土、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先行试验区、中国培养和聚集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综合而言,其发展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北京市贡献不断增强
199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加值为29.16亿元,只相当于北京市生产总值的2.67%,2000年就占到北京市的10.3%,到2011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超过3062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达到19.1%(图5.1),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图5.1 中关村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北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关村指数2012。
另外,中关村万元GDP能耗远低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万元GDP能耗仅为0.085吨标准煤(图5.2),约是北京市万元GDP能耗的五分之一,为北京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撑了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www.xing528.com)
图5.2 2006-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万元GDP能耗(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中关村指数2012。
(二)知名企业云集于此,初步形成十大产业集群
截止到2012年底,示范区共有上市企业224家,其中30家企业入选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公司榜”,24家企业入选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地区设立近200家分支机构和研发机构。示范区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1家,拥有北京市著名商标134家,分别占北京市入选数的27%和26%。示范区内中国中铁、同仁堂、用友软件、华锐风电等19家企业进入“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在信息网络产业聚集了联想、百度、新浪、搜狐、曙光、信威等国际知名企业,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了科兴、乐普医疗、万泰、百泰等知名企业,能源环保产业聚集了华锐风电、和利时、神雾热能、碧水源等企业,成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现代服务业。
(三)科研实力无可比拟,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源泉
中关村高新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从计算机生产、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到互联网、移动通信、清洁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再到最新的物联网、下一代网络等,产生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发明了世界第一个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超千亿次超级计算机;成功开发全球首款支持2兆带宽的TD-LTE终端基带通信芯片;第一个自主研发并成功示范应用的列车控制系统;研发了全球功率最大的车用永磁同步驱动电机;建立了国际首个云计算产业基地;生物芯片研发及技术服务国际领先;非典型肺炎、人用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疫苗与发达国家同步;文字识别技术与智能交互产品引领全球。涌现出的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航天事业、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关村高新区内的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过50项,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973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截止到2011年底,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主导创制了无线通信标准之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无线电接口标准(McWill)、闪联(IGRS)等90项重要国际标准,2457项国家标准,1643项行业标准,119项地方标准。中关村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源泉,技术交易成交额近年来始终占据北京市的60%以上,约占全国企业技术交易成交额的三分之一,示范区科技成果已经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