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高新区不是政府主导规划的产物,这一点与中国其他很多高新区的发展经历并不相同。
(一)中关村高新区的萌芽:电子一条街(1980—1988)
1980年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建立,成为中关村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随后建立起大量民营科技企业,逐渐形成了以“两通两海”(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为代表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1987年电子一条街的科技企业达到了148家,企业总销售额9亿多元,已占海淀区社会总收入的37%[2]。到80年代后期,电子一条街及周边的科技企业达到300多家,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科技企业聚集区,被美联社称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硅谷’”。
(二)中关村高新区的起飞: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时期(1988—1999)
1987年温家宝同志带领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组总结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形成和发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海淀区规划100平方千米区域,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原海淀园,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在一个城市内部开辟如此宽阔的一个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也是中国政府的首创,中关村高新区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时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199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由海淀园一园发展为“一区三园”,包括海淀园、丰台园和昌平园。
(三)中关村高新区的迅猛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1999—2009)(www.xing528.com)
1999年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同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由“一区三园”发展为“一区五园”,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园。2004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为“一区七园”,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园、德胜园和健翔园。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做强中关村的八条政策措施。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由“一区七园”发展演变为“一区十园”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通州园。
(四)中关村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期(2009年至今)
2009年3月,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发布,明确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定位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关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0年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新区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排名第一,在知识创造与孕育创新能力、产业化与规模经济能力、国际化与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一级指标中全部排名第一。中关村高新区在“二次创业”中已经走在其他高新区的前列。
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及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准划定的其他区域等多园构成。”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由原来的“一区十园”增加为“一区十六园”,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通州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昌平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园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