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避免各产业园区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就必须突出特色,强化园区功能分工,实行错位竞争。截至2015年,中国大陆已建立145家国家级高新区,除此之外,还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9家(截至2015年9月)和许多省级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中,中关村、深圳高新区、上海张江高新区都通过“一区多园”实现新一轮的园区扩张。这些园区之间同质竞争、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如何形成错位竞争、合理分工,进而引导产业实现顺畅的流通,是中国未来高新区发展必然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应引导各园区强化内部功能区定位或省内、区域内高新区的定位,加强专业化分工,实行错位竞争。
一旦各高新区定位明确,中国现存的产业转移问题也有望解决,即各高新区依托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合理分工,将不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产业及时转移到周边园区,提高各高新区的集群化程度,如目前北京中关村、深圳、上海张江的办公成本、工资成本日益上涨,生产制造环节越来越不划算,但由于自身定位不明确,尚未形成合理分工,从而一方面导致同质竞争加剧,自身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制造环节占用大量土地,新近高端项目无法发展。不过目前中关村、张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郊区化”“飞地模式”等技术转移方式,逐渐推动制造环节的外移,实现“腾笼换凤”“二次创业”,将自身定位为研发设计、售后维修、品牌维护等高端价值环节。(www.xing528.com)
目前中国产业转移出现了“北上、西进、郊区化”的趋势,中西部或北部的高新区成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要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这些高新区必须进一步优化环境,不断降低综合商务成本,逐步完善产业配套体系,通过产业协作配套体系的完善,促进园区产业的链式发展,加快园区产业的集群化进程,充分发挥集聚经济和集群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