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高新区依靠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中国“调结构,转方式”的引领者。
国家级高新区利用其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研发外包、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部分领域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国家级高新区是创新资源集聚之地,政府鼓励创新,企业也积极主动地参与技术创新,产学研密切合作,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批准了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等五个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基地,并陆续将一批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使国家级高新区战略位势显著提升,布局更为完善。
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园区的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在国家级高新区65787种主要产品中,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有59485种(图3.1),实现销售收入69612.3亿元,占高新区产品销售收入的65.8%,其中销售排名前五位的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领域,占高新区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4.6%、16.2%、13.2%、8.5%和8.1%。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2734亿元,从业人员160.4万人,分别占园区营业总收入和园区从业人员的9.5%和14.9%。
(www.xing528.com)
图3.1 2011年企业主营产品所属领域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20年发展报告(上)。
高新技术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服务业企业已经占高新区企业总数的28.7%。国家级高新区通过建设创新服务体系网络,提高技术转化和转移环节的服务能力,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各种创新服务,出现了综合性的服务机构和专业化机构相结合发展的势头。除了综合性科技服务企业孵化器外,还出现了一批专业技术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863”孵化器、专利创业园和博士创业园等,满足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需求。国家级高新区大力发展金融产业,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国家级高新区在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相当一批国家级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GDP较大份额,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有23家国家级高新区GDP占所在城市比重超过20%,31家国家级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比重超过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