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园区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科学园区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园区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1]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托技术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二是依托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技术带动型依托技术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又分为五种模式,即科学园、科学城、技术城、加工区和产业带。

科学园区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科学园区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1]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托技术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二是依托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一)技术带动型

依托技术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又分为五种模式,即科学园、科学城、技术城、加工区和产业带

1.科学园模式

在科研机构密集的地方建立科学园区。这种园区一般位于大学、科研院所比较密集的地方或中心城市,通过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减少入驻园区企业的科技研发风险,并对具备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和培育。科学园模式目前在世界上采用比较普遍,如美国斯坦福科技园、英国剑桥科技园、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等。

2.科学城模式

一个国家为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而营建的科研机构和大学集结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文献、情报、计算机等设备和服务设施的共享,并依托科学城建立工业园区,转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成果。国际上比较成功的科学城发展模式,有美国的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新加坡科学城等。

3.技术城模式

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平衡尖端高科技产业、研究机构、生活社区而形成的城区,不单纯以追求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集中为目的,而是追求高科技机构根植于高科技文化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世界各国的航空航天基地以及核试验基地等一般都是这种模式。

4.加工区模式

加工区是指园区很少或不进行科技研发活动,而是通过集中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优势加工企业,或利用既成的外来高新技术成果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形成的工业园区。例如,日本的九州硅岛,其研究机构和开发部门仍集中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www.xing528.com)

5.产业带模式

产业带是指由若干规模较大的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和科研机构、企业群体连成一片所形成的大片产业发展地带,往往没有具体的边界或区域界限,一般分布在较广阔或狭长的地带。美国旧金山硅谷”和“128公路”就是产业带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企业带动型

依托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则大体分为三种模式,即优势企业主导型、中小企业集聚型和复合型。

1.优势企业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

优势是指企业自身独有的、利于成长与发展或竞争制胜的因素,如科研力量雄厚、人才储备充分、生产设备先进、具备大批高素质人才、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等。这一模式的形成主要是该地区有较大的特色企业或是政府通过政策等形成的优势企业,优点是产业间集聚功能强、竞合优势显著、产业链发育完善、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缺陷是一旦优势企业出现问题,整个园区经济的运行都会受到很大的牵制。

2.中小企业集聚型产业发展模式

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以及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是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正是由于这些企业之间既相互协助又相互竞争的网络关系,才有了与规模较大的同类企业竞争的基础。这一模式的缺陷是产业链不够完整,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3.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介于优势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模式之间,规模可大可小,既有优势企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也有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优势。这一模式既有比较优势也有竞争优势,但缺陷也比较明显,如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作用不协调,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竞争优势差距较大、层次性较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