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特性的相似性与多样性

道德特性的相似性与多样性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道德特性。人们相信所有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相对的,表现出契约的、个人权利的和民主的道德取向。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7]。这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道德特性的相似性与多样性

(一)道德的含义

在西方,“道德” (morality)一词源于古拉丁语“mores”,本表示风尚习俗,后来演变成内在本性、性格、品德等意思,也有规则或规范等含义。在中国,古时的“道”与“德”最早是分开独立使用。“道”的原意指道路,“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后引申为规律、法则,指自然运行、人世共通的真理与法则,是万物存在与生长的规律。“德”的原意指得到,“德者,得也,德事宜也”“德,外德于人,内德于己也”,后指因遵守这种规律而形成的人世的德性、品性和王道。“道”与“德”联用始于春秋时期,如在《管子·君臣》中:“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其意思是,如果统治阶级管理天下事务,能够因“道”而“德”,则平民百姓就会化风成俗。

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道德是一种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从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并为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服务。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是指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二)道德的特征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规范性、自律性、共同性、历史传承性、社会实践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征。

1.规范性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规范作用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外在的规范作用是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通过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告诉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采取哪些行动,从而起到他律作用;内在的规范作用是内心信念和高尚追求,通过内心信念和高尚追求使自己按照道德规范行事,内心深处抵制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从而起到自律作用。

2.自律性

道德的自律性是指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道德规范不像法律规范,需要国家专门制定,需要专门机构监督执行,道德规范属于劝导性的、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3.共同性

道德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在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道德特性。

4.历史传承性

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道德是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与各个特定历史阶段相适应。道德在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呈现出传承性,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5.社会实践性(www.xing528.com)

道德是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性。道德产生于人类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反过来,可以用于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

6.相对独立性

道德虽然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但其形成后,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道德的变化同经济关系的变化并不完全同步,道德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道德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历程。

(三)道德的发展阶段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指个人的道德认知会遵循某一固定模式向上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如表1-1所示。每个层次的第二阶段都是该层次上所有观点的更高级、更有序的形式[5]

在道德成规前期,孩子可以使用善、恶、好、坏的标签,但是善与恶、好与坏都是依据行为带来的快乐、痛苦或权威人物的要求来判断。在惩罚和服从方向阶段,对和错是由权威人物的要求和行为带来的快乐或痛苦来定义。孩子举止合理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责罚或顺从权威的势力。他们几乎没有认识到别人和自己一样有需求和渴望。在工具和相对方向阶段,正确的行为变成了孩子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孩子已经知道,别人和自己一样有需求和渴望,并且利用这个认知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正确对待别人,别人以后也会正确地对待他。

在道德成规期,孩子会依据家庭、同伴或社会的传统标准审视道德对错。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忠于自己的群体及其规范,他们有能力采用群体中其他相似人群的观点。在人际和谐方向阶段,年轻人想要被喜欢和认可,良好的行为就是达到他们忠实、热爱或信任的那些人(如家庭和朋友等)的期望,正确的行为符合对个人角色(如好孩子、好朋友等)的期待。在法律和命令方向阶段,对与错是基于对国家或社会的忠诚,遵循社会的法律和规范,社会才能持续良好运行。

在道德成规后期,人们尽量从一个公正的视角审视对与错,将每个人的利益考虑进去,而不再简单地接受自己群体的价值观和规范。在社会契约方向阶段,人们认识到人群间有互相冲突的道德观点,但是相信存在公平的方式来达到一致。人们相信所有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相对的,表现出契约的、个人权利的和民主的道德取向。在普遍的道德原则方向阶段,人们开始依据道德原则的合理性、通用性和一贯性来定义正确的行为。个人自觉地坚持这些原则,并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充分加强自己。

表1-1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

为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共中央于2001年9月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6]。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7]。这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 “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