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个国家与世界各国贸易和占有世界市场的份额越多,国内市场就越繁荣,必然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而能与世界各国发展贸易的,除陆路相通的邻国外,更多的国家是靠海运。
在汉代,我国海外交通已较发达。当时的海外航线主要有两条:一条自齐(今山东北部)东渡渤海,可达朝鲜半岛,再南绕半岛而东,可到日本。一条自徐门(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沿今印度支那半岛近海南行,可到半岛南部及马来半岛各国;又经今马六甲海峡,西经印度洋,可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西汉商贾运往国外交易的商品有黄金器物和各种丝织品,购买回来的货物有明珠、璧玉琉璃、奇石等异物。
隋时,海上贸易以南海(今广州)、扬州等地为商品集散地,而南海是当时外贸的主要口岸。赤土(马来半岛)、真腊(高棉)和波利(婆罗州)、日本等国都和中国有贸易往来。
唐前期国力强盛,威力远被四方,中外交通主要是海外交通,东南沿海的广州、扬州、登州(今山东蓬莱)、楚川(今江苏淮安)、明州(今浙江宁波)等地都是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与新罗、日本、东南亚以及波斯、大食等国有贸易往来。
北宋时,海外交通比唐有所发展,如唐代国际港口仅有广州,宋时除广州外,杭州、明州、泉州、密州(山东胶东)都是中外交通的重要港口。(www.xing528.com)
至元,海运更发达了。元建都在大都,大都的粮食都仰给于江南,而陆运粮食量少而速度慢且成本高,故元代大力开辟海运,将东南粮输送京师,这促进海运日益兴盛。海道自平江(今江苏)、刘家港入海,往北经黄海、渤海直达天津,再转到大都。因海运发达,更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通。元代海运不仅在国内发达,还远通欧亚非三洲。
由于陆地交通落后,长江、珠江等河流入海的港口海运方便,运载货物多又价廉,且面向世界各国,因而随着外贸的日益增加,沿海城市发展比内地快,这是必然之事。如上海在十七世纪时,尚是一个荒凉的渔村,后来发展成东部第一大港口,上海商业也就大发展,其繁华超过任何一个城市。由于现在改革开放,珠江域流入海处广州,进出口贸易更为发达,成为最繁荣的大城市。
要开辟与世界各国的海上交通,必须有先进的造船技术,能建造坚固而载重量大的远渡海洋的巨船。在我国古代,早在齐国已被称为“海洋王国”,之后从西汉到明代,中国仍然是“航海大国”。中国之所以成为“航海大国”,是因造船技术和所造的巨船都居于世界的前列。如在两汉时已能造大船,到隋造船技术又有了进步。当时官府的民间都有不少善于造船的能工巧匠。隋为灭陈,大造战船,最大的战船名“五牙”,高百余尽,上有楼五层,前后左右,设置六个拍竿,用来拍打敌船,共可载战士八百人。隋时的大船初主要是用于战争,后隋炀帝用于游乐,因隋速亡,其先进的造船技术被唐所继承和发展,建造的大船远渡海洋走得更远了,与各国商业往来也就更多了。北宋时造船更多更大,虔川(今江西赣州)、吉川、温州(今浙江温州)、明州(今宁波)是著名的造船基地。宋太宗时,每年造船已达三千三百余艘之多,远远超过唐代。内河航行的已出现“万石船”,可载米一万二千石,载重量约为六百六十吨,最大的一种称“龙舟”,长十余丈,深三丈,宽二丈五尺,载米二万石以上,载重量为一千一百吨。北宋造船当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中国的远渡海洋的商船队是在中国南海和印度洋上最活跃的船队,由于中国船设备较完整安全,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多乘中国船。明时,我国造船技术更先进,郑和七次率其庞大的船队下西洋,每次都有五六十艘左右的宝船,官兵各有二万七千多人左右。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138米多),阔一十八丈(56米),有九桅,十二帆,蓬帆错舵需二三百人才能起动,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
历史事实说明,哪一个国家能利用辽阔无际的沧海,开辟与世界各国的交通,加强彼此经济交流,就能促进国富民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要具有先进的远渡重洋的大船队。我国从两汉到明代,正是因造船术居世界前列而成为“航海大国”,这不仅使我国国威远扬,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成为世界强国,也是与利用海洋有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