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汉初的关讥不征政策

西汉初的关讥不征政策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乘秦制,为恢复被破坏的生产,初也“重本抑末”;后因实行“无为而治”政策,轻徭薄赋,让民休养生息,农业、手工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商业也必然兴起。商人在全国统一的土地上,随意往来,自由经营,国家不征关税,孟子“关讥而不征”的理想才得以实现。因此,文帝采纳晁错“贵粟”政策。即不论庶民农工商贾,每岁投资经营其平均利润为20%。

西汉初的关讥不征政策

秦统一天下后,仍奉行“抑末”政策,将富商大贾迁徙至咸阳或巴蜀,其财产大都被虏掠一空,而一般商人也是服徭、戍的主要对象,因而商业哀落,商税减少。汉乘秦制,为恢复被破坏的生产,初也“重本抑末”;后因实行“无为而治”政策,轻徭薄赋,让民休养生息,农业手工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商业也必然兴起。商人在全国统一的土地上,随意往来,自由经营,国家不征关税,孟子“关讥而不征”的理想才得以实现。且“纵民铸钱,冶钱,煮盐”,(《史记·平准书》)因而出现了不少富商巨贾,尤以盐铁大商人最富。商人大发其财的同时,农民辛苦耕种,农业虽得丰收,却因谷贱伤农,文帝时每石粟只卖十余钱,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显然这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是不利的。因此,文帝采纳晁错“贵粟”政策。晁错认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於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汉书·食华志》)大意是:要想提高农民耕田的积极性,要提高粮食价格,其法是富商大贾可以用钱买爵位或赎罪,他们必然向农民买粮食,买粮人多,粮价就贵了。这样做,好处有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也就是说国家粮多了可减轻赋税,且可鼓起农民种田的劲头。采取贵粟政策,农民种田有利,农商之间的差别因而缩小,谷价由每石十余钱,提高到每石数十钱。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说:“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即不论庶民农工商贾,每岁投资经营其平均利润为20%。由于庶民农工商贾都有利可图,经营劲头也就足,促进了经济的稳定而全面的发展,使国家富足,为“文景之治”奠下了基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