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确定审计目标和认定?

如何确定审计目标和认定?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由发生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

如何确定审计目标和认定?

4.2.1.1 审计目标的含义与演变

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它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以及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相关的具体审计目标两个层次。

注册会计师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详细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三个阶段,审计总目标也随之有所变化。

(1)在详细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会计记录的逐笔审查,判定有无技术错误和舞弊行为。查错防弊是此阶段的审计目标。

(2)在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余额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审查,判断其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此阶段,审计目标是对历史财务信息进行鉴证,查错防弊这一目标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为公正性。

(3)在财务报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判定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并在出具审计报告的同时,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意见。在此阶段,审计目标不再局限于查错防弊和历史财务信息公正,而是向管理领域有所深入和发展。此阶段的审计工作已比较有规律,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

尽管审计总目标发生了变化,注册会计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却是始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是与审计相关业务的基础,其他性质的业务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财务报表审计的延伸和发展。

4.2.1.2 我国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

关于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各国的表述略有不同。比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审计准则说明书第1号»指出:“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目标,是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在国际审计准则中指出:“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能够使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确定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发表意见,发表意见的用词既可以是‘给出真实与公允的观念’,也可以是‘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这两种用词等效。”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4.2.1.3 审计管理层的认定

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的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则是隐含表达的。例如,管理层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存货及其金额,意味着做出了下列明确的认定:①记录的存货是存在的。②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同时,管理层也做出了下列隐含的认定:①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②记录的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均做出了认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就是要确定管理层的认定是否恰当。

1.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期间的各类交易和事项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4)截至。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2.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对期末账户余额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应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www.xing528.com)

3.与列报相关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对列报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4.2.1.4 具体审计目标

注册会计师了解了管理层认定,就很容易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并以此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

1.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1)发生。由发生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例如,如果没有发生销售交易,但在销售日记账中记录了一笔销售,则违反了该目标。发生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层是否把那些不曾发生的项目列入财务报表,它主要与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有关。

(2)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例如,如果发生了销售交易,但没有在销售明细账和总账中记录,则违反了该目标。

发生和完整性两者强调的是相反的关注点。发生目标针对潜在的高估,而完整性目标则针对漏记交易(低估)。

(3)准确性。由准确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例如,如果在销售交易中,发出商品的数量与账单上的数量不符,或是开账单时使用了错误的销售价格,或是账单中的乘积或加总有误,或是在销售明细账户中记录了错误的金额,则违反了该目标。

准确性与发生、完整性之间存在区别。例如,若已记录的销售交易是不应当记录的(如发出的商品是寄销商品),则即使发票金额是准确计算的,仍违反了发生目标。再如,若已入账的销售交易是对正确发出商品的记录,但金额计算错误,则违反了准确性目标,但没有违反发生目标。在完整性与准确性之间也存在同样的关系。

(4)截止。由截止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例如,如果本期交易推到下期,或下期交易提到本期,均违反了截止目标。

(5)分类。由分类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例如,如果将现销记录为赊销,将出售经营性固定资产所得的收入记录为营业收入,则导致交易分类的错误,违反分类的目标。

2.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

(1)存在。由存在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例如,如果不存在某顾客的应收账款,在应收账款明细表中却列入了对该顾客的应收账款,则违反了存在性目标。

(2)权利和义务。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例如,将他人寄售商品列入被审计单位的存货中,违反了权利目标,将不属于被审计单位的债务记入账内,违反了义务目标。

(3)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例如,如果存在某顾客的应收账款,在应收账款明细表中却没有列入对该顾客的应收账款,则违反了完整性目标。

(4)计价和分摊。由计价和分摊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应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3.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

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认定正确只是为列报正确打下了必要的基础,财务报表还可能因被审计单位误解有关列报的规定或舞弊等而产生错报。另外,还可能因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一些专门的披露要求而导致财务报表错报。因此,即使注册会计师审计了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认定,实现了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具体审计目标,也不意味着获取了足以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因此,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相关事项在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正确性实施审计。

(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将没有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例如,复核董事会会议记录中是否记载了固定资产抵押等事项,询问管理层固定资产是否被抵押,即是对列报的权利认定的运用。如果抵押固定资产,则需要在财务报表中列报,说明其权利受到限制。

(2)完整性。如果应当披露的事项没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例如,检查关联方和关联交易,以验证其在财务报表中是否得到充分披露,即是对列报的完整性认定的运用。

(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例如,检查存货的主要类别是否已披露,是否将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列为流动负债,即是对列报的分类和可理解性认定的运用。

(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例如,检查财务报表附注是否分别对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存货成本核算方法做了恰当说明,即是对列报的准确性和计价认定的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