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东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概况

山东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概况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于2015年10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2016年11月挂牌运行,是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规划与目标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前身为山东省国营广北农场,始建于1950年,是华东地区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机械化国营农场,被誉为“华东地区农垦事业的先河”。黄三角农高区规划面积为35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20平方公里,拓展区230平方公里。

山东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概况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于2015年10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2016年11月挂牌运行,是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规划与目标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前身为山东省国营广北农场,始建于1950年,是华东地区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机械化国营农场,被誉为“华东地区农垦事业的先河”。黄三角农高区规划面积为35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20平方公里,拓展区230平方公里。辖原东营农高区、广饶县丁庄街道、滨海新区、盐业公司4个板块和4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5.3万人。

农高区成立以来,按照创建国家农高区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优先整合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功能支撑平台、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黄三角农高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在盐碱地综合治理、发展现代农业、四化同步推进等方面探索发展、做出示范,努力成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按照规划,黄三角农高区重点布局建设“一城三园”,即生态科技城、国际农业创新园、生物科技产业园、健康功能食品加工物流园,重点培育发展农业高端服务业、农业生物产业、现代种业、健康食品加工、智能设施装备制造五大产业,突出科研服务平台建设、产业布局优化、模式机制创新和人才团队引进等重点环节,强化措施、全力突破,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

按照“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构建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在盐碱地综合治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走出一条可复制的路子,在科研平台建设、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方面走在前列,在土地、金融、人才等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突破。到2020年,建成10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培育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培育5家以上市场化农业孵化机构,建成30万平方米孵化空间,科技水平领先、创新资源聚集、产业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为全国探索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建设进展

1.坚持规划引领,初步搭建园区框架

统筹国家目标和区域发展需求,联合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组成规划专家团队,编制完成了黄三角农高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水利交通等一批专业规划。坚持产城一体发展,基础设施先行,累计完成投资15.3亿元,新建道路16条,改造供电线路220公里,建成日处理3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一座,水电路讯污水处理全面配套;完成农田节水改造和土地整理2.6万亩,建成生态林场4.5万亩,林木覆盖率由7.6%提高到18.8%,园区外部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综合科研楼、专家工作站和专家公寓已投入使用,农产品电商综合楼、智慧农业培训学院、农业金融大厦等工程正在建设,经过四年的努力,一座现代农业新城已具雏形,具备了全面实施国家战略的承载条件。(www.xing528.com)

2.搭建开放式科研平台,孵化聚集产业发展

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吸引高端人才技术聚集,孵化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先后与以色列、荷兰、加拿大等国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18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组建创新创业团队15个,吸引高层次科研人才70余名,转化农业科技成果42项。一是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研发平台。确定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中国农科院、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德国波恩大学参与,联合搭建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平台。重点研究滨海盐碱地以生态物理手段进行无添加改良和引种推广耐盐碱粮食、蔬菜、林果等适地适种新品种,建设水盐动态植物营养等5个室内实验室和水盐运动等3个野外实验场以及大数据平台、盐碱土博物馆等,为环渤海地区5000万亩盐碱地改良趟出路子。目前,项目规划已经完成,经多方论证后即可开工建设,年内完成实验室主体工程、野外实验场设施配套。二是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平台。①分子育种研发中心。联合华大基因、中国农科院,围绕粮食、蔬菜、花卉、食用菌等高产优质品种,搭建以基因组测序、分子标记技术为支撑的分子生物育种平台,华大基因安谷5415亩产达到503.5公斤。依托山东省农科院建设千亩耐盐碱作物分子育种实验室,其中,耐盐碱小麦“青麦6号”荒碱地亩产达到350公斤,一代杂交青蒿在含盐度3‰的盐碱地上亩产青蒿叶200公斤,青蒿素含量超出原产地30%。②设施农业研发中心。与中国农科院、荷兰阿姆兰公司联合设立了设施农业研发平台,集成荷兰、日本最先进的品种、技术、智能装备和生产管理模式,针对蔬菜、花卉、食药用菌、水产品等品种,通过建立从种子到产品全产业链工厂化的生产基地,向全国展示并输出人才、技术和设计方案等服务。同时,研发制造农业智能设施装备,制定新一代设施农业标准,引领我国108万公顷常规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的迭代升级。目前,园区已开工建设7万平中荷生物工厂、3万平食药用菌生产工厂和7000平陆基化循环水养殖工厂。三是农业生物技术中试研发平台。联合中科院微生物所,引进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广元生物科技公司进驻,建成2.7万平方米中试孵化车间。主要功能是以农产品为原料,以生物技术为支撑,将农作物初期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品,并为产业化提供完整的工艺技术体系。目前,中试平台已经围绕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菌剂、功能健康食品、膜分离等7个方面开展研发,生物基长链二元酸、乳铁免疫蛋白、有机无机杂化膜三项科研成果落地。生物基长链二元酸技术、工艺、设备一体化中试成功,正在进行产业化招商;乳铁蛋白等乳免疫蛋白系列产品研制成功,提取纯度达到95%以上,比美国标准品提高10%;建成两条杂化膜生产线,膜产品生产成本进口同类产品降低30%。四是第六产业研发平台。与国内知名餐饮企业山东蓝海集团合作,成立了山东物华天宝农业科技公司,重点围绕农业品牌化发展、全链条增值开展策划设计,综合运用互联网+、文化创意、品牌营销等手段,将农业健康种养、农产品质量追溯、品牌营销、物流配送等环节融会贯通,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全产业链开发新模式。目前,园区建成一邦水稻、蓝海蔬菜等6个标准化、信息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对接引入全国农产品检测诚信联盟,开辟了网上销售、社区配送、体验店销售等营销渠道,目前运营良好。五是中以农业科技合作平台。作为中以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创新园区,重点以整合以色列人才、技术、管理等创新创业资源为目标,建设中以农业科研研发社区、教育社区、生态社区、中以农业试验示范区生产基地,规划占地1万亩,建成研发孵化、文化教育、试验示范、金融合作于一体的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已纳入中以政府间合作内容,并与以色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签署了共建“中以农业科技生态城”协议。目前,以色列艾森贝克公司、LR集团已拿出项目初步建设方案并完成选址。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落地实施一批高端产业项目

围绕发展生物产业、循环乳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实施了投资45.6亿元的高端产业项目。一是现代农业孵化展示区。总投资22亿元,占地3470亩,建设7万平方米现代农业展示中心、2万平方米未来农业孵化中心、1.8万平方米都市农业与营养健康中心和国家级农业文化创意公园,集成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业态,突出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多功能开发,构建设施农业从品种种养到品牌营销全产业链开发体系,打造以大数据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为支撑的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建成“第六产业”孵化器,产研商、教科文农业综合体,现代职业农民的培训实训基地。二是大地循环乳业项目,总投资18.7亿元,完成投资10.5亿元,建成2.4万亩澳大利亚良种繁育场,有机牧草基地2万亩,标准化奶牛养殖1万头,沼气发电、生物有机肥、日处理800吨鲜奶的加工生产线投入使用。以鲜牛奶、牛初乳等为原料,应用国际领先的膜技术、分子吸附技术,先提取乳免疫蛋白、乳铁蛋白等系列产品,然后加工功能性奶粉和液体奶,比常规奶的加工效益增加2—3倍。同时,在牧草基地规划建设占地3000亩的生态牧场,打造牧草种植管理、生态养殖、科技服务、科普观光、人才实训、休闲宜居的全产业链条,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牧场经营发展模式。三是食药用菌全产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0亿元,完成投资5亿元,3万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车间全部完工,虫草茶、燕麦片、纯粉、含片等生产线投产运行,日产20万瓶鲜虫草生产线投入使用,与单纯的鲜食食用菌供应相比效益增加5倍以上,构建菌种研发、种植示范、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于一体的食药用菌产业基地,推动全市菌物产业向生物制药领域跨越。四是陆基化封闭式循环水养殖项目。与加拿大艾格亚洲水产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投资4300万元,重点建设工厂化三文鱼对虾养殖车间、循环水养殖设备及配套设施,创新应用养殖调水、地下水处理、养殖废热循环利用等工艺,集成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封闭地下水循环养殖系统,实现水产品养殖节地85%,节水95%,虾类产量提高10倍、鱼类产量提高5倍,效益提高5倍以上,推动环渤海地区渔业养殖模式迭代升级。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并在加拿大订购4万份鱼苗,9月份投产运营。五是农业智能设施装备创研总部基地。联合中国农机院、浙江大学,投资8亿元,主要生产农业设施装备智能监控系统、食品安全检测及产品溯源系统、北斗及智能导航系统和农业机器人等四个系列14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出口,推动现代农业工厂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六是年产5万吨长链二元酸产业化项目。投资10亿元,重点建设5.2万平方米生物发酵车间、精制纯化车间和分离工程车间,2万平方米公用及辅助设施工程,以棕榈油、葡萄糖、玉米浆等为原材料,通过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汽车轮船纺织、电子电器和信息等领域。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20亿元,利润5.4亿元,投资回收期3.96/年。

4.创新体制机制,为园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围绕融资、土地、体制机制等关键环节,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并取得有效进展。一是破解投融资难题。成立鑫立方农业开发公司,建立健全以开发公司为投资主体的开发机制。成立了黄河三角洲土地金融控股公司,通过未利用地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逐步开展土地存贷、农村土地抵押贷款等业务。成立知识产权运营公司,提供知识产权代理、托管、交易、融资、孵化等服务,推动专利技术证券化、资本化运作。发起设立第六产业发展基金和创业天使基金,采用参股、跟进投资、直接投资和融资担保等形式,大力扶持风险资金进入,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融资保障。二是破解产学研融合难题。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建立“前期企业注资研发、中期联建中试平台、后期技术入股产业化”的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支持各类高层次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配股科技型企业,促进高端人才聚集和效能发挥。三是破解管理机制难题。学习借鉴先进地区高新区管理模式,委托中国社科院开展农高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探索农高区职员制改革试点,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整合行政资源,提高服务效能,真正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增强农高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