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国外研究者就提出了高新科技园区的设想。美国斯坦福大学行政校长弗雷德里克·佛曼第一个提出关于斯坦福研究园的设想。1951年,他将这个想法付诸了行动,专门开辟了一个地方成立实验室,也就是斯坦福研究园的雏形。这个研究园凭借斯坦福大学的名气以及当时美国在吸纳优秀人才方面的政策优势,吸引了许多高科技人才的加入。同时凭借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研究园已经成为著名的高端产业集聚地。1961年左右,英国也创设了高新科技园区。1964年,日本建立了最早的高新科技园区——筑波科学城。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园区,这些园区大都较好地承担了高新技术孵化推广以及高科技人才培育的任务。
然而,各国早期所建立的高新科技园区一般都是工业性质的,后期才陆续借鉴工业型园区成功经验,逐渐开发、建立农业型高新技术示范区。因而,国外对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的研究是建立在工业示范区的理论基础之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众多发达国家凭借在高新技术领域和资本领域的优势,大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从此便开始了对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的建设。在建设的初期,各国主要做法就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化生产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并逐步进行普及和推广。
根据国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发展现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1.示范农场类型
示范农场类型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也是最主要的类型,主要承担农业领域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典型代表是美国、以色列的示范农场。美国疆域广阔,有多种地形、地势,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在美国,农业占地范围广,约占国家领土总面积的23%,农业从业人数约是美国人口总数的1/50。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农业技术的先进性。因此,美国农业产业快速向机械化、技术化、理论化和产品化发展,农业产出效益相比之前也有了很大进步。后来逐步建成了专业化农业生产带,也就是示范农场的雏形。生产带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机械化、专业化生产与农产品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此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供所需物资的部门、负责开发管理生产中心以及农业产品深加工、物流运送中心建立起了牢固的关系网,彼此相互依存,共同获利。
美国凭借地广人稀、农业土地资源丰富以及土地集约化程度高的先天优势加上长期以来在高新技术和资本领域的领先地位较早地建立了科技含量高、产业链完整、市场化程度高的农业示范农场。美国农业示范农场的特点是:农业高新科技研发水平和实践水平较高;有完善的科技推广与专业化的学习培训制度;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强;农业土地管理机制较为完善;农业在社会上的服务制度也十分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高;销售合作社在农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农业指导政策既不激进,也不微弱。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化的美国农业发展道路也并非畅通无阻,它的发展过程也以付出了巨额的自然资源及能源为代价,对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非均衡发展。后来,美国农业部门意识到这个问题,将重点转向发展绿色农业科技,积极与科研部门进行对接,利用农业高新科技发展绿色生态农业。(www.xing528.com)
2.假日农场类型
美国与澳大利亚的假日农场就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是以农业领域新科技、新成果应用展示以及农业生产过程的普及为主,将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使游客在假日中既能体验农业生产过程的乐趣,又能感受农业新科技和新成果的魅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美国的观光农场、韩国的市民农园、澳大利亚的教育农场、英国的学童农园、日本爱知县海的空中菜园均是假日农场类型的成功案例。
3.都市农场类型
法国、日本开发的都市农业是这类示范区的典型代表,主要以农业高新科技为技术支撑,利用多种主体运营为优势,打造出集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类型。
国外的学者较早地开展了对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探究,其中美国的埃弗雷特·M.劳杰斯、朱迪恩·K.劳斯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完整的高新技术示范区评价体系的研究人员,其在探求过程中利用定性分析法对工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硅谷”的建设过程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并提出对硅谷发展所需要的“凝聚经济效应”的因素。在这之后,国外大部分专家学者将成功因素和区位条件作为各类科技示范区建设评价体系的重要研究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