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亨廷顿在1993年发表了一篇长文《文明的冲突》,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讨论。之后几年内,亨廷顿教授又先后发表了系列相关文章,并于1996年将这些论文进行整理,编成了一部学术著作,名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亨廷顿指出:21世纪,世界范围内冲突的根本原因将是文化的冲突,而不再主要是意识形态冲突或经济冲突;文明的差异是人类的各种差异之中最根本的,是不可更改、不可消除的,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他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7种或8种主要文明,分别是基督教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东正教文明和拉美文明,或者还可以加上非洲文明。在这些可能的文明冲突中,未来的冲突主要将是中华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间的冲突。许多学者批评这种“文明冲突论”,特别是中华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将成为世界主要冲突的观点。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亨廷顿指出的文明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确实在全球化的国际交流中产生了大量的冲突。
虽然亨廷顿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指出文化冲突的问题,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国际经营已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形式。如何认识并处理企业国际经营中的冲突成为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率先迈向全球化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之初就因没有重视不同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而走了不少弯路,摔了不少跟斗。早期的跨国公司都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思维”,认为在本国的成功经验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进行移植,而没有考虑移植国的社会文化。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多数跨国公司一直以来都是外派经理去经营国外的分支机构,而外派经理的成本大多都比在分支机构本地招聘要高出数倍。然而,1997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一项在欧洲和日本针对750家跨国公司的调查显示:10%~20%的外派经理人不能完成合同年限,提前回国;33%的外派经理人表现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在本国成功的经理人员在其他国家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分歧与冲突,要实现跨文化经营,就必须要能够进行跨文化冲突管理。大约与此同时,一项对北美50家公司的研究表明:仅有1/4的公司在其培训项目中关注全球化问题;不到5%的公司对所有经理人进行跨文化培训。(www.xing528.com)
那是20世纪末的事情。现在,欧美各国的商学院都开设了跨文化管理课程,多数的学校甚至组织学生去国外体验、考察,让他们掌握国外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大量的跨国公司,如诺基亚、微软、波音、LG、飞利浦等,也对全体员工开设跨文化管理培训和提供短期外派交流。
跨国公司拥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包含多元异质的文化。在企业外部,跨国公司要与有当地文化背景的企业打交道,要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就要适应东道国的法律制度、税收制度和风俗习惯等。在企业内部,文化背景不同的员工有着不同的语言、受教育经历、宗教信仰和管理方法,这一切都是冲突的潜在根源。因此,当企业跨国经营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如何影响管理效果。跨国公司的跨文化冲突从表面看是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冲突,而其深层次是两种文化的冲突。
因此今天企业要想在这个日益变“平”的世界里生存与成功,必须了解与熟悉整个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社会文化。只有深刻地理解彼此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才能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分歧与冲突,实现合作共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