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制度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时间观念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导致时间观念的冲突。但这种差异并非绝对化的,只是倾向性的不同。
时间倾向有不同的类型,也会引起不同的冲突。
(1)单向时间和多向时间的倾向。单向时间是指时间可以看成是切割成一段一段的直线,即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多向时间的人们喜欢在同一时间内多件事情或者至少与一个人一起做事,常常采取灵活的时间模式,不强调一切按照时间计划表,而是制订框架性的计划,可以临时改变计划。人类学家霍尔(Hall)认为大部门的西方人具有单向时间倾向,而东方和拉美地区的人们具有多向时间倾向。
(2)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倾向。这种倾向是按照时间的向度划分的。一般来说,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倾向于过去的倾向,他们崇拜祖先,尊重历史,对未来没有像对过去那样感兴趣,因为未来是未知的。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典型的过去倾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治学上提倡“信而好古”,在治国上主张“以史为鉴”。而西方人极少回顾过去,一切着眼于现在和未来。人人机会均等,历史无足轻重,只要努力奋斗,就可获得成功。他们认为未来是可以驾驭的。
(3)线性—圆性时间倾向。线性观者认为时间是物质形态普遍固有的延续性和一般顺序的统一性,它反映事物形态序列不断更新、延展、流动的过程。西方人的时间观是线性的,他们认为时间是有始有终的,喜欢精确地使用时间,认为时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和对时间流逝的紧张心理。持圆性观的中国人认为时间是可以循环的,如日夜交替、四季更迭、潮起潮落等。
以中德商务谈判为例,谈判前,德国人喜欢作好时间计划,定好议程,并严格按照计划行动,逐个解决问题。德国的秘书会把谈判前的每一天、每一周的甚至每个月的计划安排清楚,并提前告知其他相关人员。德国的谈判者在谈判时都会带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谈判时的工作安排,比如:谁在什么时间讲什么,研究什么,决定什么。谈判时,德国人非常注重准时,倾向于线性时间观的德国人会注意尽量缩短谈判时间,不喜欢停下来或者保持沉默。对他们而言,谈判的进程就是看解决了多少问题。
而中国人则完全不同,中国人对于谈判完成的时间没有非常严格限定,不愿将整个谈判割裂成一个个单独的议题去分别讨论促成。对中国人而言,同时讨论几个议题是正常的,不会严格遵守议程。此外,中国人喜欢在推杯换盏的饭桌上边吃边谈,所以商务活动缓慢。谈判时中方对于时间的模糊使用也易造成中德谈判的冲突与误解。中方谈判时使用的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强,喜欢把“不久”“马上”“有时候”“一会儿”等不确切的字眼挂在嘴边,这往往使得德国人摸不着头脑。谈判后,谈判合同的签订对于德国人而言意味着谈判的结束;而对于中国人合同的签订仅仅意味着双方商务关系的初步建立,也意味着人情关系的建立,因此中国人在合同签订后更讲人情味。(www.xing528.com)
2.性格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当处于两种不同工作时间制度的团队成员间需要互动和沟通时就需要了解对方的时间特点,避免时间冲突,达到双方的共赢,减少效率损失。团队成员的性格特点也是引发时间观念冲突的关键因素。在一个任务团队中有A、B、C、D、E五种性格的人,他们需要共同完成一项需要在一个星期内完成的工作任务,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时间困境。
A型热情、开朗,待人真诚,乐于并且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喜欢快节奏、有趣的短期工作,善于快速反应;但是工作持久性较差,讨厌重复性的工作,积极地制订各种计划,倾向于给出笼统的总体安排,没有考虑具体操作细节,可行性较差,容易半途而废。
B型通常待人相对冷淡,关注点在“事”而非“人”;是十足的结果导向者;十分精力充沛,不但有爆发力而且持久性强;更倾向于先做再说或边做边说;他们非常重视效率,但是偏向于重“量”不重“质”;喜欢主动担当起领导者的角色,进行明确分工和争分夺秒的时间安排。
C型太在意他人的感受和态度,生怕做错事会给他人带来麻烦,遭人埋怨;是非常具有时间观念的人,极其讨厌不守时又不预先告知的行为;习惯按计划控制和上报进度,作好一切可能的准备。
D型积极好斗,有攻击性,喜欢公然发怒,从不畏惧冲突,甚至喜欢争斗的感觉,控制欲的作祟使得D型往往选择无视领导,他们喜欢装成领导,自动忽略被人领导的事实;很喜欢被人尊重的感觉,虽然他们无法恭维他人,却非常享受被人恭维的感觉;他们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如果得不到重视会十分恼怒并加以攻击。
E型是最随和却又最顽固的一群人。他们温和顺从,最怕与人发生冲突,也非常不愿并且不会拒绝他人,喜欢一片和气的景象;他们愿意耐心聆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而且经常觉得每个人说的都很有道理,很难偏向某一方,所以他们常常难以作决策;他们懒得改变,他们的“顽固”并不是在坚持什么,而只是因为懒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