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突破“怪圈”的突破口。农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强大的工业相结合。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粮食大县目前以粮食生产为主,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强大的工业相结合,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的投入不断增加,粮食大县的粮食生产离不开农用工业的有力支持。二是粮食本身收益比较低,只有通过过机转化和过腹转化,才能实现增值,这需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来实现,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吉林省的第三大主导产业,但是粮食大县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较差,科技水平较低,没有发挥其带动作用。三是工业发展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广阔的就业空间。通过工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增加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增加,就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融资环境,更好地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因此发展县域工业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粮食大县在发展县域工业时也不能盲目仿效发达省份,必须从省情和县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粮食大县的视角来看,县域工业应该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就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前来的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资源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产业的区域分布基本形成定势,在全国的比较重,吉林省既不具备产业竞争的地理区位,也不具备产业竞争的人才区位。因此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产业都不具备优势。相比之下,吉林省资源产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资源的地域性和资源的丰富性,这是发达地区难以与之竞争的重要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内含12个产业部门,具有较为宽广的产业覆盖,可形成多个产业增长点。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我省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料是粮食。而粮食大县的粮食绝对是优势资源,因此粮食大县要充分立足粮食这一优势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空间在于加工的综合化和精深化。未来吉林省特别是粮食大县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核心是把产业链条做长,把产品做深,把品牌做强,实现大幅度的增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应依托资源优势,在12个粮食大县重点培育3-4家活力强、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企业,例如大成、德大,黄龙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促进其余大专院校联合,进行制度和组织创新,实现产业化经营,并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既原料加工—>二次加工—>精深加工品),组建不同集团,建立不同的生产体系,避免重复建设,带动优势企业群体和整个产业的发展。而且每一集团应立足本级加工,在本领域争取达到世界上先进水平,使之成为国际上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从而提高吉林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水平,使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支柱产业的延伸型产业。主要围绕汽车、客车、化工等产业在产业链延伸上做足文章。“十一五”以来,发展趋势良好。例如伊通、农安、德惠、公主岭等长春市周围的粮食大县经济发展县域的除了依托粮食加工业、畜牧业之外,主要是依托汽车、客车和化工等产业发展支柱产业的延伸产业,进而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www.xing528.com)
三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粮食大县又是人口大县,以农村人口居多,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又因为粮食大县县域工业化进程的相对落后,使得隐性失业显现进一步凸显。因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进行转移。寻找合理的劳动力转移路径,成为粮食大县工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问题。通常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三种方式。一是离土离乡,也就是动员农村劳动力离开家乡,外出务工;二是不离土不离乡,这种方式是指鼓励农民不离开土地,但改变劳动方式,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活动。三是离土不离乡,是指剩余劳动力与土地脱离,但并没有外出务工,而是在就近的县城或小城镇就业。从粮食大县的县市来看,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转移方式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因此县域工业的发展,应倾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这种方式的好处一是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二是这种方式有利于社会稳定。农村劳动力到附近的县城和小城镇就业,只是劳动力生产方式的一种转变,区域社会文化并没有大的冲突和碰撞,也不会产生特别复杂的社会问题。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路径。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重点发展资源型产业、支柱产业的延伸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注重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优势,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