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加商品粮总供给,提高粮食自给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建设一批具有较高商品率的商品粮基地十分必要。建立商品粮基地的政策动议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5年,国家计委在研究“五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思路,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建设重点不突出,资金落实不到位等原因,建设效果不够理想。1980年,国家计委和国家农委研究并规划,在13片粮食重点产区投资200多亿元,建设300个商品粮基地县。但由于资金和大面积推开建设等问题难以落实,因此规划没有实施。从1983年开始,国家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区和东北区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1个省(区),选择了60个自然条件较好,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县作为商品粮基地试点开展建设工作。国家和地方按1∶1的投资比例联合建设,实际落实投资比例为1∶1.36。历经3年的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商品率由28%提高到42%,比全国高出20个百分点。这些试点县的成功,为以后商品粮基地乃至整个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七五”期间,国家分三批在全国24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择优选择了214个商品粮基地县。1987-1988年,国家投资3.84亿元(中央投资1.9亿元,地方配套1.94亿元)建设“七五”第一批商品粮基地。重点安排在黄淮海小麦集中产区和粮食调出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陕西、四川、广西、福建、云南等16个省(区)和重庆、青岛两个计划单列市,共选建了111个基地县。1989-1990年,国家投资3.8亿元(中央投资1.9亿元,地方配套1.9亿元)建设“七五”第二批商品粮基地。这批基地共安排83个县,分布在山西、陕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青海和西藏等24个省(区、市)。重点安排在西北旱作农业区,南方水稻区和粮食调入省区。为了探寻在不同类型地区夺取粮食高产和“高产再高产”“贡献再贡献”的新途径,1990-1991年,国家每年投资2000万建设“七五”第三批商品粮基地县,这批商品粮基地县共24个,分布在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等17个省(区)和计划单列市。与以往的商品粮基地相比,这批基地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提供的商品粮多。“八五”期间,国家进一步贯彻实施商品粮基地建设政策,分两批建设了205个商品粮基地县。1991-1992年,国家投资4.2亿元(中央投资2.1亿元,地方配套2.1亿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主产省选建了88个商品粮基地县。1993-1994年,国家继续投资建设“八五”第二批商品粮基地,共选建了117个基地县。在进入“九五”之前,国家又重新制定了商品粮基地县建设计划。这次的商品粮基地县共有155个,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食调出区,大多数是年提供商品粮5000万公斤以上的粮食大县。1993年底至1994年,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突然紧张,市场粮价大幅上扬,致使价格总体水平上升四个百分点,由此引发了国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心。面对这一形势,国家在继续安排投资建设商品粮基地县的同时,提出了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思路。199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国家“要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片增产潜力大的地区,集中投入,建成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1996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会同农业部、水利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通知》。根据全国300多个地市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粮调出量以及增产潜力等粮食生产、调运情况,国家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等商品粮重点调出省(区)与农垦系统择优选择了黑龙江绥化、吉林长春、河南新乡、江苏扬州、安徽阜阳、湖南衡阳等20个商品粮集中产区,以地市为单位,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第一批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1995年,这20个地市的耕地面积为2.2亿亩,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4亿亩,均占全国的15%;粮食总产量7600万吨,约占全国的17%;提供商品粮3280万吨,约占全国的20%;净调出粮食1200万吨。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期为五年,国家每年安排中央投资2亿元,平均每个基地安排中央投资5000万元,地方政府按1∶1进行资金配套,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21.1亿元。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粮食消费需求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粮食供求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新形势下,从2000年开始,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由单纯追求提高粮食产量向产量和质量并重发展转变。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中央投资规模由每年2亿元增加到4亿元。在建设内容和投资安排上,除了继续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外,还大力扶持地方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加快高产、优质、高效粮食新品种的培育和先进技术的开发、集成、示范和推广,提高大型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粮食生产增长方式的转变。2003年,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又出现了新情况,主要表现为“五减一增”。“五减”分别为: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减少,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单产减少。“一增”即粮食需求增长,特别是饲料和工业用粮增长较快。在此背景下,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把发展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尽快提高商品粮产量作为主要目标,基地资金全部投向13个粮食主产省(区),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在建设内容和投资安排上,大幅度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引导、推广和普及优良品种,增强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切实提升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