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粮食大县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化措施

粮食大县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化措施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与吉林省县域相比,粮食大县第二产业比重要低6%,但是第三产业有所突破,所占比重比吉林省县域要高出11%。而吉林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高,要优于其他粮食主产省粮食大县的平均水平。

粮食大县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化措施

3.2.2.1 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大体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地位不断变化,顺次呈现出“二一三”,“二三一”的特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当进入“高服务化”阶段,这一阶段三次产业的演变规律是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经过14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粮食大县的产业结构自身有所调整,从表3-11看出粮食大县的三次产业结构由39∶28∶32调整为22∶35∶4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7%,第二产业比重上升7%,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1%,调整幅度与吉林省县域总体相符,由原来农业主导过渡为二三产业为主导,但是第二产业仍然是比较落后。2016年与吉林省县域相比,粮食大县第二产业比重要低6%,但是第三产业有所突破,所占比重比吉林省县域要高出11%。

表3-11 2003年和2016年产业结构

资料来源:2004和2017年《吉林统计年鉴》

把吉林省的粮食大县与其他粮食主产省的粮食大县产业结构进行对比,从表3-12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粮食大县与河南省和湖北省的粮食大县相比第一产业比重相符,但是第二产业比重比河南省低4%,比湖北省低9%。再与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山东省和江苏省相比,吉林省粮食大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低,比山东省粮食大县的第二产业比重要低14%,差距较大。而吉林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高,要优于其他粮食主产省粮食大县的平均水平。

表3-12 2015年各粮食主产省粮食大县产业结构

资料来源:2016年各主产省统计年鉴

综合比较分析,吉林省粮食大县农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落后,工业化程度低,产业调整滞后,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

3.2.2.2 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在农业内部结构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主,2016年全国县域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为68.14%,而吉林省县域的比重为89.84%。粮食大县中八个县的粮食播种面积比重高于吉林省县域的平均水平,最高为伊通县,粮食播种面积比重达到98.83%,只有农安、双辽、长岭和扶余的比重低于吉林省县域水平,但是比重仍高达79%以上,远高于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粮食大县的粮食生产又以玉米水稻为主。总的来看粮食大县的农业结构比较单一,以种粮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较小,平均水平不足10%,而且品种单一。(www.xing528.com)

从工业结构中看,轻工业发展落后于重工业,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占总量的66%,而轻工业仅为34%,重工业资产规模也远大于轻工业。二是资产集中度低,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03家,粮食大县仅有1545家,大型企业仅占4.5%,远低于山东、江苏省粮食大县水平。各市县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型企业少,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以农安县为例,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124家,但是其中有10家亏损,工业总产值共计193亿元,固定资产44.89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固定资产不足0.3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90.85亿元,利润总额20.05亿元。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大。

图3-4 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

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16年粮食大县服务业增加值1491.71亿元,仅占吉林省县域的45.36%,而且在第三产业内部,传统服务业比重略有下降,但仍占绝对优势,如批发零售、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服务业所占比重达到一半左右,金融业、信息计算机服务业、房地产业有所发展,但是比重仍比较低,金融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的6.7%,信息计算机服务业为3.36%,房地产业6.26%,教育业仅为6.56%。

3.2.2.3 缺乏主导产业导致增值效应差

由于县域工业发展总体落后,虽然近几年有所发展,已形成大成集团这样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但是尚未形成较大的产业集群,而且这等规模的企业只有寥寥数家,从总体来看已经形成的产业层次较低,而且企业规模较小。2016年粮食大县规模以上企业1545家,其中有53家亏损,工业总产值为4184亿元,户均2.71亿元,固定资产总额917.6亿元,户均为5939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50.98亿元,户均为977万元。而吉林省户均工业总产值为4.01亿元,户均固定资产12680万元,户均利润额2113万元,粮食大县企业规模远低于吉林省平均水平,与工业发达的江苏省、山东省更无法比拟。不仅企业规模小,带动辐射能力差,而且无论是粮食加工,还是特产品加工,都存在产业链不长、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2016年,美国和日本稻米深加工产品已经超过400种,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已达1∶4,而吉林省深加工的稻米产品不到10种。玉米加工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比例为5∶1左右,而发达国家玉米精加工比例达90%以上。粮食大县由于缺乏主导产业,产业链条短,没能更好地把粮食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域经济总体比较落后。

3.2.2.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

14年来,粮食大县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有所调整,但是调整方向和幅度有所偏离,从表3-13可见,2016年与2003年相比,粮食大县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下降16.68%,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只下降了13.04%;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受限;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了7.15%,但是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只增加了3.53%,差距较大。虽然第二产业逐渐变为了主导产业,但是增长较慢,无法有效地吸收第一产业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10.93%,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只上升9.88%。将来,服务业可能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增长点。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生偏离的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偏低,而二三产业对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要高,所以导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收到很大限制,形成被迫失业。二是工业内部转型及结构升级加剧了劳动力的被挤出效应,其吸纳就业的潜力远低于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三是城镇化水平落后,城镇数量少,而且规模小,无法分担中心城市的就业压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大城市的二三产业,导致其就业的压力增大,也加剧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

表3-13 2003和2016年粮食大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资料来源:2004和2017年《吉林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