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粮食大县: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粮食大县: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以上理论对吉林省粮食大县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但是从表3-7中可以看到粮食大县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几个阶段。表3-72003-2016年吉林省县域和粮食大县产业结构资料来源:根据2004-2017年《吉林统计年鉴》计算所得粮食大县的产业结构在县域之间差异较大。如表3-8,2003年粮食大县中除了九台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高于吉林省县域第一产业比重。同是粮食大县,产业结构差异显著。

粮食大县: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库滋涅茨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第一产业总是处于最主要的地位,之后,随着年代的延续,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二是第二产业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当发展到达一定程度后,也将处于不断下降之中;三是第三产业的相对比重处于不断上升之中。[1]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出发点,按照产业的贡献率大小进行分类如下:

Ⅰ类: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Ⅱ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Ⅲ类: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Ⅳ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Ⅴ类: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按照库滋涅茨的规律,产业结构不断演变的规律是:Ⅴ→Ⅳ→Ⅲ→Ⅱ→Ⅰ。依据以上理论对吉林省粮食大县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3.2.1.1 粮食大县产业结构分析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了优化,特别是县域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从2003年的32.59%,下降到2016的17.22%;而第二产业比重从2003年的32.81%上升到2016年的40.87%;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从2003年的34%上升到2016年的41.91%。基本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第二三产业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但是从表3-7中可以看到粮食大县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几个阶段。从2003-2005年是农业主导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最为落后。从2006-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得到了发展,呈现的结果是第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成为主导。然而从2008-2010年随着第二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为第三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进入了Ⅰ类。从2011-2013年又转变为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进入了Ⅱ类,与吉林省县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总体阶段一致,但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高。从2014-2016年又转变为第三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进入I类。2016年粮食大县第一产业比重比吉林省县域高5.18%,第二产业比重比吉林省县域低6.61%,第三产业比重比吉林省县域高1.28%,第三产业发展略高于吉林省县域平均水平,第二产业要远远落后于吉林省县域的水平,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

表3-7 2003-2016年吉林省县域和粮食大县产业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2004-2017年《吉林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粮食大县的产业结构在县域之间差异较大。如表3-8,2003年粮食大县中除了九台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高于吉林省县域第一产业比重。长岭县最高,第一产业比重高达63%,最低的为九台市,比重也达到了22%。经过14年的调整粮食大县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农安、德惠、舒兰、公主岭、前郭、长岭、扶余产业结构进入Ⅰ类型,与吉林省县域类型一致,而九台、双辽、进入了Ⅱ类阶段。但是县域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2016年各粮食大县第一产业比重普遍下降,但是幅度不一致,九台市第一产业比重仅为10%,低于吉林省县域第一产业比重,但是比延吉市还要高出许多。其他11个县第一产业比重均高于吉林省县域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仍达到41%;第二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只有舒兰市、伊通县、前郭县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其他8个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发展较好的九台市、双辽市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了吉林省县域平均水平,最低的是梨树县,第二产业比重仍只有25%,落后于第一产业。从第三产业来看,农安和榆树两个县的第三产业发展最好,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前郭、德惠、舒兰、扶余第三产业发展较好,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46%、44%、44%、43%,要高于吉林省县域第三产业比重,但是均低于延吉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同是粮食大县,产业结构差异显著。

表3-8 各粮食大县产业结构类型表

资料来源:2004年和2017年《吉林统计年鉴》

3.2.1.2 产业内部结构分析(www.xing528.com)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2016年,粮食大县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618亿元,占吉林省县域农林牧渔总产值的62.87%。从表3-9可以看到,吉林省的粮食大县第一产业中农业和牧业所占比重较大,林业渔业比重较小。农业在农林牧渔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在12个粮食大县中农安县、榆树市、前郭县、长岭县、扶余县的农业比重高于牧业比重,农业比重超过48%,长岭县最高达到58.76%。其他七个市县的牧业产值比重要高于农业比重,这与吉林省的实际相符,吉林省现在是农业与牧业并重,农业产值比重为45.21%,牧业产值比重达到45.98%。目前,吉林省已经成为农业大省和牧业大省。由此可见部分粮食大县依托粮食资源发展畜牧业,例如德惠依托德大带动农户发展养鸡业,梨树弓棚子的生猪养殖都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表3-9 2016年粮食大县农林牧渔总产值及结构表

资料来源:2017年《吉林统计年鉴》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吉林省粮食大县工业化程度较低,2016年粮食大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为双辽县48%,其次为九台47.95%,其余十个县比重都低于40%,最低的为梨树25%,而吉林省县域的工业化水平为41%。大多数的粮食大县工业基础薄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545家,公主岭市发展较好,共有191家,但是有6家亏损,而伊通县最低,仅有53家,3家亏损;在工业企业中,按行业划分,以农副产品加工业、汽车零配件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居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按轻重工业化分,不论是工业产值还是企业数,轻工业均少于重工业。按所有制性质划分,以私营企业和独资企业为主,有部分港澳台投资企业,国有企业所占份额较少。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2003-2016年吉林省粮食大县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2003年的31.99%,增加到2016年的42.92%,发展速度略高于吉林省县域发展水平,但是从产业内部结构上看,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从图3-3可以看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食宿和餐饮业三项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42.15%,而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以及科研等新兴产业虽有所发展,但是所占比重仍然较小,金融业所占比重为6.70%,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为6.2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重不足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仅为1.08%;而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娱乐业以及教育业总体投入不足。同时不同县域服务业发展重点也不同,伊通、长岭和扶余批发零售业发展较好;榆树市的交通运输仓储业发展较好,占第三产业产值的26.10%;前郭和双辽的食宿和餐饮业发展较快;而农安的金融业发展较好;德惠的居民服务业发展较好,占第三产业产值的55.87%;公主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租赁商业服务业发展较为突出。

图3-3 2016年吉林省粮食大县第三产业结构

3.2.1.3 就业结构分析

就业结构是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形成的构造以及在各产业间的联系和比例。吉林省的从业人员从2003年的1202.5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1501.7万人,增加了299.2万人。与此同时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表3-10看到,2003年粮食大县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为60.46%,比全国和吉林省都要高出10%左右,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9.68%,比吉林省低7.74%,比全国低11.92%,明显反映出第二产业发展不足,吸纳劳动力水平有限。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29.85%,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低于吉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伴随着14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有所调整,2016年粮食大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到53.06%,下降了13.4%,吉林省比重下降了15.42%,而全国下降了21.4%,由此可见粮食大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粮食大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所上升,但是上升比较缓慢,仅上升了3.53%,吉林省比重上升4.27%,全国上升7.20%,由此可以反映出不管是粮食大县还是吉林省工业吸纳劳动力水平有限,远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粮食大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了9.88%,吉林省上升了11.15%,全国上升14.2%,粮食大县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低于吉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粮食大县的就业人口一半左右还在第一产业,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因此应加快第二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表3-10 2003和2016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

资料来源:2004和2017年《吉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