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域经济
一直以来,官方文献对县级这个区域的经济一直使用“县级经济”这一概念,而我国的学术理论界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采用“县域经济”这个概念。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这是党政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县域经济”这一概念。然而“县级经济”和“县域经济”这两个概念无论是从性质还是内涵都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县级经济”是属于行政经济,而“县域经济”则属于区域经济是和城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目前,“县域经济”在内涵上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典型地体现中国转轨经济的三元结构:城市、乡镇、农村;二是典型地体现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矛盾(主要指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三是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因此,可以说,“县域经济”这一概念是指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城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具体来说,县域经济是以具有独立规划和财政职能的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既然县域经济是属于行政性区域经济概念,是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因此县域经济的内涵就具有基础性、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枢纽性、农村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点,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位。
从空间角度来看,首先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空间属性,它是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包括经济核心县城,同时还包括县域内的广大乡镇和村落,以乡镇为纽带,广大村落为腹地,形成完整的经济地域结构;就产业结构而言,虽然各自发展水平不同,但是基本都包括了第一、二、三产业,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因此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功能性。而且县域经济由于地理区位、历史文化和自身资源不同,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导致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与此同时县域经济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它以市场为导向,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又通过交通信息网络,把县域内部与外部密切地联系起来。其次,县域经济可以说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它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许多学者都给予了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县域经济”指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也有学者认为“县域经济”指在县域行政区划的地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还有学者认为“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并具有地域特色,且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对于“县域经济”,不同学者的定义表述不同,但是基本都体现出其基本内涵和特点,县域经济属于特殊的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和开放性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www.xing528.com)
本文总结各位学者所长,将县域经济定义为,是指以县(市)地域范围为地理空间,以县城为核心,以广大外围乡镇为腹地,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发展三次产业为基础,与域内外广泛进行经济联系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2.粮食大县的概念界定
我国的粮食生产具有普遍性,农区的县(市)基本上都有粮食生产,必须有较为明确的标准,才能对粮食大县做出明确的合理的界定。从定性方面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大县,必须具有大而稳定的粮食生产规模,商品化程度比较高,并且在当地的农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有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有较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一类型的县,一般分布于粮食主产区,具有特定共同的或类似的经济和产业特征。从定量方面看,在符合一般定性条件的产粮县中,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粮食商品率三项指标必须达到较高水平。本研究所界定的粮食大县是2007-2016年粮食产量达到8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1000公斤,粮食商品率高于80%以上的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