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研究述评综述:进展与挑战

国内研究述评综述:进展与挑战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粮食大县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粮食大县的优势就是粮食,但是粮食大县却没有发挥资源优势,许跃辉指出粮食大县目前普遍存在,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低、城镇化水平低的局面。许跃辉提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扩张城镇经济,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国内研究述评综述:进展与挑战

我国对县域经济研究起步较早,不同学者针对县域经济重要地位、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因素、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粮食大县这一特殊区域县域经济研究较少,根据搜集和掌握的资料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粮食大县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粮食大县的研究

(1)关于粮食大县粮食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产粮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核心和支撑。长期以来,粮食大县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增加粮食供给,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是目前粮食大县的粮食生产却面临着普遍问题。黄宁娅(2016)提出目前粮食大县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田间工程不配套;土壤耕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资价格上涨等问题。同时由于种粮收益比较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欧阳璐(2013)指出土地流转困难,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这也是制约粮食生产的又一方面。同时由于种粮收益比较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阳光(2012)指出种粮的主力是老年、妇女和放假帮忙的学生,发展现代大农业更缺乏起码的人才支撑。面临以上的问题邵建平(2010)提出依靠自身财政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依靠国家提高粮食价格、增加种粮补贴,提高对基础设施投入,同时构建科技服务网络,只有进一步提高种粮效益、提升种粮积极性,才能更好保证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吕领(2016)提出强化政策落实,完善粮食生产激励机制;强化高产创建,突出粮食生产带动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建立粮食生产支撑机制;强化基础建设,夯实粮食生产保障机制。

(2)关于粮食大县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粮食大县的优势就是粮食,但是粮食大县却没有发挥资源优势,许跃辉(2010)指出粮食大县目前普遍存在,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低、城镇化水平低的局面。目前,粮食大县基本上都陷于粮食大县、工业小县和财政穷县的怪圈,杨孝海(2009)江南(2010)提出粮食大县陷入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原因在于种粮比较收益低,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发展速度慢,产品结构不合理。其中最核心原因是国内粮食价格低,“国内外粮价剪刀差”喀嚓一剪,抹杀了粮农的收入、产区的财政、干部的努力。傅克侠(2016)提出整合营销,凝聚力量创品牌;规模经营,农企连体获双赢;凸显特色,打造粮食一线品牌,进而发挥粮食资源优势的建议。许跃辉(2013)提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扩张城镇经济,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3)关于粮食大县工业强县方面的研究

粮食大县,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单一农业的状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工业在个县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刘枝岐(2013)指出,工业的发展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工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大发展的基本前提,工业的发展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工业的发展是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出路。目前粮食大县的工业基本处于工业基础薄弱,原始积累不足,人才支撑乏力。因此汤朝林(2012)提出狠抓龙头培育,搞好产业化经营,狠抓粮油精深加工,打造品牌。积极利用国家发展现代化农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及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把具有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开发出来,以特色去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获取效益。

(4)关于商品粮基地的研究

目前我们所研究的粮食大县基本上都是商品粮基地县,因此对商品粮基地县的研究对粮食大县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郭庆海(2005年)阐述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粮源,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资金积累,支持了全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为国家未来商品粮供给提供了可靠的基地。在文中他提出新时期商品粮基地建设面临农民增收滞缓、粮食滞销积重难返、区域经济功能微弱、粮食生产后劲不足等问题,并强调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在于:A.重视商品粮基地粮食供给能力的培育;B.建立和强化商品粮基地政策支持体系;C.重视商品粮基地区域经济功能的提高;D.加快商品粮基地粮食流通体系和粮食流通设施建设。程叶青,张平宇(2005)指出,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促进了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并成为“中国粮食市场的稳压器”和“中国最大的商品粮战略后备基地”。那伟(2016)通过建立模型对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县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并对脆弱性驱动力进行分析。何秀丽(2017)分析了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品粮基地县的布局优化,并提出了对商品粮基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财政扶持,商品粮基地县建设省市级粮食存储与流通通道,同时增强农业科技支撑、改造中低产田等措施。

以上关于粮食大县的研究大多都是针对某一县域情况而提出,还有很多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报告,学术性研究很少。

2.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国内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研究综述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县域经济,起源20世纪90年代,在十六大以后才真正被社会各界所关注。我国2000多个县域各具特色,每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经济的基础,每个县的自然环境不同,发展历史有所差异,地域文化不同,同时有很多因素都影响着每个县域的经济发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论,以往的学者总结了很多种类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下面就对这些发展模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汇总论述。从空间地域视角划分,梁兴辉和王丽欣(2009)根据地域文化情况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划分为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地域文化视角和区位视角的发展模式。从产业空间布局角度又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模式,城镇化模式、园区化模式和集群化模式;以地区命名的苏南温州和珠江模式主要是从地域文化角度划分出来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各个县域所处的区位优势划分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从区位视角出发的。从不同主导影响因素角度划分,应新杰和赵媛(2007)从影响因素角度总结出了五种县域竞技发展模式,主要有以资源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区位优势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以产业发展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以企业带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综合发展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从主导产业角度划分,梁兴辉和王丽欣(2009)从县域主导产业视角将发展模式划分为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进行了理论论述;从新兴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江振娜(2008)介绍了某些县域是依靠政府的扶持而发展起来的,进而产生了政府扶持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此文中从这个角度入手研究了典型个案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理论成果。陈丽平(2009)阐述了基于产业联动的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而产生了产业联动形式的发展模式,此文中对这种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以上研究是从不同视角总结以及论述了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如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产业联动型发展模式等等,这些发展模式都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根据以往的经验、环境因素的改变以及相关理论总结出来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模式。

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社会的进步,一些经典的发展模式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会越来越明显,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改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论述,但是也都仅是局限在对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基础上的理论论述,以上的论述中很少有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进行理论论述,特别是要根据什么因素、什么原则、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进行选择,文献综述中并没有提及。(www.xing528.com)

3.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也做了很多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丽娟(2009)提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包括自然资源因素、社会资源因素、政府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县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谭福珠(2009)提出了不合理的经济评价机制导致不公平的政绩竞争,重城抑乡、重工轻农依然体现在经济、社会体制,以及难以破解的“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马春光(2013)和丁兆宏(2010)提出了落后县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自主发展能力不强,用地缺口大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针对此种状况提出建议。任华东(2010)提出除了上述因素外,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空间近郊效应也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近几年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开始了实证研究。崔长彬(2012)利用基于地理回归加权分别对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刘育红(2011)采用双对数回归对县域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刘明娇(2017)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曾浩(2017)采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了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目前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文献大多是针对某一省份或某一具体县域进行研究,由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找出的制约因素和提出的对策对其他地区借鉴作用不大,而且并没有针对粮食大县这一特殊区域的县域经济进行研究。

4.关于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水平的研究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已连续几年完成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评价出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经济百强县(市)、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是采用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基本数据(总量、平均、速度等三类)进行评价的,基本上反映出县域经济的基本竞争力。陈栋生(2006)介绍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性探索研究问题。李志安(2006)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政府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四个视角,就如何培育和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索。刘丽萍(2010)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肥西对安徽省的县(市)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对策建议;张雪琰(2014)采用因子分析和模糊聚类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基础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分析,将安徽省62个县(市)划分成4类,就每类的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基础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韩丽娜(2015)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新乡市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佘开勇(2014)结合了新疆经济差异的实际因素,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对县域经济增长集聚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空间变差函数和克里格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新疆各县市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出对策建议。卢忠阳(2016)利用突变级数法建立起针对衡水市各县的指标体系,再经过对评价结果分析后,提出提升县域竞争力的一些建议。

5.关于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及粮食大县发展的研究

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关系着国计民生和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但是粮食生产直接收益低,对地方直接贡献率低。这就需要运用国家财政杠杆对粮食主产区给予调控性的合理补偿。近年来,对财政支农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马静(2008)在对外开放粮食市场和工业化过程中粮食比较优势下降背景下,对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投资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以促进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粮食产业结构转换、粮食产业布局优化为核心内容的三种粮食主产区财政投资模式。魏后凯(2012)指出目前中国涉及粮食主产区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支持商品粮基地建设和粮食大县发展的相关政策;二是中央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普惠政策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这些政策虽然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主产区的发展,尤其是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忽视了粮食主产区除粮食产业之外的其他区域性政策需求,由此导致主产区粮食生产与加工转化之间的不协调,相关配套政策和公共服务滞后,地方财政包袱沉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面对粮食主产区长期存在的多方面利益损失,至今仍缺乏一个完善的区域利益补偿机制。作为粮食主产区中的重要基本单位,粮食大县一直陷入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怪圈,为改善和增强粮食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粮食大县奖励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280亿元,并按照建立完善动态奖励机制的要求,依据近年全国各县级行政单位粮食生产情况,重新测算了入围奖励县。国家不断加大对粮食大县的支持力度,但是亢霞(2012)以黑龙江省海伦县为例指出了粮食大县资金的使用情况,很大一部分用于补贴教育经费等,只有很少部分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对于各县来说奖励资金力度不大,补偿机制不活,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费佐兰(2016)对粮食大县奖励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价。结果发现奖励政策存在对提高增粮积极性作用有限,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不足,而且奖励幅度偏小,奖励政策体系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并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辛翔飞(2016)通过粮食大县与非粮食大县的粮食生产和财政收入比较,并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提出粮食大县利益补偿问题的政策建议。

从国内相关文献来看,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上的借鉴。但对粮食大县县域经济的研究还是很少,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关于粮食大县的研究,很多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报告,学术性研究很少。

2.目前对粮食大县研究更多是如何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很少涉及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容,更没有考虑到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从而更好地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3.粮食大县一直处于粮食大县、财政穷县、工业弱县的怪圈,但是应该如何去破解这个难题目前没有更深的研究。

4.目前分析的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但是对于粮食大县这一特殊区域,除了影响县域经济的共同因素,还应该特殊考虑哪些因素,如何实现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5.对粮食大县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县域进行的分析,部分这类研究成果对其他县域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大多数成果或者只能适用于所研究县域,或者是泛泛的讨论县域发展的一般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