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说,某某事情一定要有闭环。那么,闭环是什么?我们常见的闭环思维有哪些?
“闭环”思维的来源
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也称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在日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圈子里得到发扬光大,而后被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
PDCA质量环
PDCA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或纠正),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程序。在老银看来,这就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闭环”的来源。
由此可见,如果PDCA循环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则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不能形成闭环,就是我们常说的掉链子!就是我们常见的没有下文!
闭环思维的应用
1.营销计划——5M法则打造闭环
我们在制订营销计划时,离不开5M法则。如果我们的作战计划,没有这最为核心的5M,就不会为你下次制订营销计划提供完整的参考和依据。例如,做完广告投放之后,不去衡量广告效果,这样的营销计划是失败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
2.360民主生活+改进计划表——有结果才是闭环
民主生活会,也被称为“360”,就是组织一个活动,让你和你的团队,倾听来自上下左右、360度全方位的“批评”,从而让你真正从内心完成自我批评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民主生活会议开得很热烈,但会后没有具体的跟进措施和整改计划,就是有头无尾和流于形式,也就是因为没有形成闭环。
3.月计划+月报告——有始有终成闭环
在市场部里,离不开两大基础性文档——月计划(Mon th ly Plan)和月报告(M onth ly Report)。月计划,就是部门长在一个月之初带领团队共同制定的工作规划;月报告,就是该部门在月底的工作总结。其实,任何部门都离不开计划和报告这两项基本任务,时间跨度可以是年度、季度、月度、周,有的行业里时间的最小单位甚至到日。计划和报告这是我们工作的最为基础的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形成“计划—报告”的闭环,团队就是跟着感觉走,经营就是一团乱麻。(www.xing528.com)
4.周例会+周报告——有来有往才闭环
结合上面“月计划+月报告”,可以理解周例会就是每周制订工作计划的例行会议,常常在公司各级各部准点召开。周报,就是对当周的一个总结。个人、部门都需要撰写周报告。注意报告的阅读者,除了通过周报告来知悉相关情况之外,还需要反馈和回复周报告中提到的问题。如此这般,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否则,团队就会感到困惑,或者等待上级发布指示。
5.目标+绩效——要有考核才闭环
对于部门来说,通常按照季度为单位,每个季度之初,需要认真制订季度工作目标。季度末,则要针对目标进行绩效考核。所以说,目标和绩效形影不离,才能形成闭环。绩效不好或者不达标,就可以召开民主生活会。会议召开之后,就要跟进一张改进计划表,这就是闭环。绩效如果连续优秀,就可以对相关人员和团队进行嘉奖表彰,这也是闭环。反之,干好干坏一个样、明知有错不改进、改了没人去检查,就会对团队造成伤害。
6.商业模式+最后一公里——打通关节才闭环
为什么2010年常被称为互联网的“寒冬”?为什么当今线下各种商店里的电子支付可以遍地开花?就是因为商业模式中“最后一公里”得到了突破性的解决——移动支付。10多年前,在网上看到游戏不能马上充值、登录,看到商品不能立即购买下单,听到好听的音乐免费下载之后商家却收不了费……那样的场景,当然会造就互联网的“寒冬”,因为其商业模式中,由于支付的缺失,导致没有形成良好的闭环。
7.责、权、利——-三者匹配才闭环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责、权、利”三个字常常被提及。试想,如果我们强调其担责,弱化其授权,忽视其利益,在这样的“责、权、利”三元结构中,由于某个模块的缺失或者短板,就没有形成正向的闭环,这样的团队管理必然压抑甚至扭曲。
由此可见,闭环不仅是我们日常企业管理的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还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成功的方法论。
我思我见
事实上,闭环不仅是我们日常企业管理的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还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职业习惯。而老银更愿意将它看成是一个好的习惯——比如上级安排一个任务,按要求完成之后,及时将进展情况回复告知上级,就是闭环!
绩效管理的过程通常被看成是一个PDCA循环,它分为绩效计划阶段(Plan)、绩效实施阶段(Do)、绩效评价阶段(Check)和绩效反馈阶段(Act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