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来自仪征市三茅村的调研报告:三转并举推动乡村振兴之路加速拓展

来自仪征市三茅村的调研报告:三转并举推动乡村振兴之路加速拓展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仪征市委宣传部调研组新城镇三茅村地处仪征市中后山区,因境内有建于明朝末年的三茅庵而得名。截至目前,三茅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近2000亩,蔬菜园区内生产路、机耕路、排水沟渠、喷滴灌等设施均按标准化蔬菜基地要求建设,并成为江苏省政府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

来自仪征市三茅村的调研报告:三转并举推动乡村振兴之路加速拓展

仪征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新城镇三茅村地处仪征市中后山区,因境内有建于明朝末年的三茅庵而得名。近年来,三茅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资源,以“三转”,即“土地流转、产业转型、身份转化”为抓手,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就地创业,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康之路。

一、曾经一穷二白的经济薄弱村

2001年,三茅村由原三茅村和人民村合并建村,辖29个村民小组,共700户,总人口2400人。现有党员66人,其中60周岁以上33人,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全村总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农田面积2700亩,水面520亩,主要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过去的三茅村原是个“三无”村,无交通优势、无天赋资源、无工业项目,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农业种植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村干部和群众思想保守,经济考核连年排在全镇倒数,一直是仪征市经济薄弱村。由于村集体经济长期薄弱,村级公益事业投入难、一事一议村民负担重、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干部威信低,村集体发展困难重重。

二、“三转”并举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013年,退伍军人朱在勇当选三茅村党支部书记,他觉得三茅村没有稳固的产业,村民没有稳定的收入,就难以摘掉穷村的帽子。通过市场调研,朱在勇发现,三茅村邻近的汽车园区有180多家工厂,2万多名产业工人,每天需要大量蔬菜稻米等食材。最终,朱在勇提出,走一条以服务汽车园区、规模种植配送蔬菜的产业致富道路。在实践中,三茅村灵活运用“三转”模式:土地流转,把农田流转给村里,便于集中管理。产业转型,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发挥规模种植效应。身份转换,农民“洗脚上田”转变为“农业工人”,除了拿协约租金,还可以在合作社里务工,实现了在农民承包经营权不动的前提下,土地的集中高效利用和规模化种植。

(一)土地流转唤醒沉睡的土地

以前三茅村土地较为分散,农业以传统的水稻小麦等为主,不利于管理,种植成本大,经济效益差。一年忙到头一亩地收入不足千元,农民种田积极性普遍不高。近年来,三茅村积极引导群众流转土地2000亩左右,一方面把土地转包给可信任的农业企业、致富带头人及种植大户规模化发展产业,另一方面,村集体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事高附加值的蔬菜、水果种植销售,有效盘活了村里的土地资源,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三茅村种植大户沈得才从村集体手里租得60亩土地,专门种植韭菜,沈得才介绍说:“我们来三茅村种韭菜已经好几年了,效益总体不错,这要非常感谢三茅村,一方面我们直接从三茅村集体那租用田亩,不用与每家每户对接,省去了很多麻烦;另一方面,在用水用电等方面,村里也是帮我们协调得好好的,我们只管专心种菜。”

据三茅村党支部书记朱在勇介绍,三茅村像沈得才这样的种植大户一共有8户,总共租用面积约500亩,基本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这些种植大户都是直接从三茅村集体这边租用土地,土地租金也是直接与村集体结算,而这些土地都是由村里从老百姓手里流转过来的,老百姓的租金每年由村里直接兑付。

“现在大家都不愿意种田了,把田流转给村里,每年每亩田有1000元的租金收入,一来直接从村里拿钱大家都比较放心,二来本来荒着的田又有人种了,对我们来说都是开心的事情。”三茅村人五组村民组长刘大才笑着说道。

(二)产业转型实现“土中生金”

2012年在新城镇政府的支持下,三茅村开始筹建三茅现代农业园,到2014年农业园已初具规模,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亩。

在此基础上,三茅村确立了“建基地、育产业、创品牌、拓市场”的发展思路,推进农业园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于是三茅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引导村民土地、资金、劳动力向合作社集聚。合作社具备蔬菜园区生产和果蔬净菜配送两大功能,分设信息中心、配送中心、财务中心、检测中心等4个部门,新建100多立方保鲜冷库,配备了3辆冷链运输车。合作社还注册了“茅友”“翔飞”等品牌农产品,申报了白菜、韭菜等15个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种植的品种有韭菜、青菜莴笋、水果黄瓜、西瓜、圣女果、草莓等,已经为仪征汽车园、化纤华舜公司、扬州东花园批发市场、机关学校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配送果蔬、优质稻米等农产品。

截至目前,三茅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近2000亩,蔬菜园区内生产路、机耕路、排水沟渠、喷滴灌等设施均按标准化蔬菜基地要求建设,并成为江苏省政府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朱在勇介绍,蔬菜园区已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从事蔬菜种植,解决了300户农户就业,户均年可增收3000元。

朱在勇表示,在集体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基础上,三茅村结合“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打造,又围绕全域旅游做起了文章,在永一组及周边地区,打造了以绿色生态为底色,集种植、采摘、农家乐、亲子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进一步拉动了全村经济发展。未来还将对村现有集体闲置资产进行规划与改建,引进高效、环保及有特色的企业进驻,带动村经济多元化发展。(www.xing528.com)

(三)身份转换转出民富村强

近年来,三茅村积极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等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激活农业发展潜能,灵活多样创造就业岗位,就近吸纳当地农民变身农业“产业工人”,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茅村文化大院

68岁的杨凤兰是三茅村村民,几年前,他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守着自家几亩地,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模式,一年下来一亩地仅收入几百元。随着三茅村蔬菜园的建设,他把家里的几亩地流转给了三茅村,一亩田每年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同时他还到蔬菜园打零工,有一份额外的收入。

三茅村永二组村民秦桂芳是低收入农户,她的丈夫焦祥春和母亲谢桂芳因患病丧失劳动力一直在家,儿子秦焦才还在读书,她是家里唯一的劳力,种种困境使得这个家庭举步维艰。为了承担起这个家,秦桂芳一直在外地打工挣钱,一年到头省吃俭用也只能挣万把块钱。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帮扶政策,三茅村分配给她5个大棚,并对她提供经济扶持、技术指导、信息共享、质量把关。就这样,秦桂芳在蔬菜园种起了蔬菜,因为离家近,可以早出晚归、照顾家里。平常丈夫焦祥春也会来大棚帮帮忙。除了在自己的5个大棚里种植,秦桂芳还在园区里做杂工,增加收入,一年下来能挣5万多元。在2016年底,秦桂芳户已经完成了脱贫。

据了解,“三转”模式给三茅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1.4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2.4万元,同期村集体收入也从20万元增加到9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1.4%和390%。村集体钱包“鼓”起来了,三茅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让人居环境美起来、村民精神文化富起来。2018年以来,为了让乡村更美、村民生活得更舒心,三茅村对160户房屋外立面进行了整修出新,设置文化墙10面、竹围栏300米。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铺设污水管网3000米,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启动庄台雨污水管网建设,铺设污水管道4500米、雨水生态沟300米,实现雨污分流。2019年10月,投资600万元新建的三茅文化大院投入使用,里面设有文化广场、村情村史馆、村民活动中心、景观廊架。“以前我们生活非常单调,”面对我们的采访,村民徐爱华打开了话匣子,“如今村里变漂亮了不说,文化大院里还时不时有演出,别村人都羡慕我们村的好光景。”

三、启发与建议

三茅村“两委”一班人团结一心,因地制宜,通过发展蔬菜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通过调研总结三茅村的发展实践,我们得到三点启发:

(一)乡村振兴,要配好配强农村“领头雁”

“群雁高飞看头雁。”三茅村党支部书记朱在勇就是这样的人,他曾经服役于武警安徽省黄山市消防支队,因表现突出,两次荣立三等功。1997年底,朱在勇退伍返乡,他头脑灵活,购买货车运输,筹钱办起塑料厂,承包荒地种药材。朱在勇说,自己一直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相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几年来,在朱书记的带领下,三茅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茅村老支部书记程有根介绍,“说起变化,还有一个变化很重要,就是村干部转变身份做起来致富带头人,村里成立合作社搞蔬菜种植配送,村干部们功不可没,他们起早贪黑,周末都没有休息,也没有额外的收入,全凭着一腔热血和一颗为民真心。”“江苏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突出贡献者”“扬州市脱贫攻坚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扬州市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正是对朱在勇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的一种肯定。

(二)乡村振兴,要找准特色产业“发力点”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推进乡村振兴,要紧紧围绕产业振兴这个关键点,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推动乡村振兴从一元到多元转变、从单向到多向发展。对广大农村而言,土地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土地支撑,发展特色农业就无从谈起;没有土地规模化,就没有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三茅村通过土地流转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又利用临近汽车园区的优势,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摘掉了穷帽子。朱在勇开心地说:“现在我们将三茅生态农产品的优势放大,成立三茅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来,为上汽大众、扬州富春、新城小学等单位提供配送服务,很快就把薄弱村的帽子摘掉了。”

(三)乡村振兴,要带领困难群众“不掉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能否实现,关键也要看老乡,特别是不能让一名困难群众“掉队”。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三茅村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部队带兵打仗,不会让一名战士掉队。”朱在勇说,作为党支部书记,在乡村振兴的攻坚路上,也不能一个人“落伍”。三茅村村委会副主任刘茂军介绍,三茅村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42户75人,对这部分人逐一分析致贫原因,明确结对帮扶干部,通过吸收进入汽车园区企业、纳入合作社、安排保洁员岗位、蔬菜园打零工等方式,低收入农户已全部脱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