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创幸福生活的探索——常熟市蒋巷村的小康路

共创幸福生活的探索——常熟市蒋巷村的小康路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熟市委宣传部调研组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位于阳澄水网地区,全村200户,共875人,村辖面积3平方公里。顺应时代的思想解放,产业转型的实施到位,对于新兴市场的敏锐感触,不断推动村级经济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从而让全面小康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为百姓谋幸福,蒋巷村坚持共同富裕。在富裕的苏南地区,蒋巷村的经济实力不是最强,但村民的实惠排在前列。蒋巷村的姓氏籍贯各不相同,但在走向小康的道路上携手共进,守望相助。

共创幸福生活的探索——常熟市蒋巷村的小康路

常熟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位于阳澄水网地区,全村200户,共875人,村辖面积3平方公里。曾经的蒋巷村是一个落后、贫穷、荒芜的小村庄,直到197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一二百元。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蒋巷人民在村书记常德盛的团结带领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上了愚公移山、改天换地、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时至今日,终于把蒋巷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解决温饱到小康生活,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蒋巷村小康内涵逐渐丰富,小康成色逐年增加,全面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从贫困低洼地到幸福桃花源,蒋巷村的全面小康,源自脱贫致富的质朴念想,融入了社会进步的发展全局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就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然而,改革开放之前,小康生活对于蒋巷的村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贫穷的蒋巷人住的是泥土墙、茅草房,人均年收入不到70元。摆脱贫困、获得温饱、健康生活在梦里都不敢想像。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1966年,23岁的常德盛走马上任,担任蒋巷村生产队大队长,年轻的常德盛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宣言。在常德盛带领下,蒋巷人大干苦干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疏通河道,经过20多年,累计投入劳动力6万余工,完成土石方50多万,硬是将1700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把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变成远近闻名的高产田,站上了追寻小康之路的起跑线。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任务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也点燃了常德盛和蒋巷村民的创业激情和澎湃动能。蒋巷村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个阶段的规划都请专家论证,让村民讨论,多次科学统筹及时修改。建设全面小康,等不来,要不来,靠不来,必须依靠艰苦奋斗干出来,治水改土、上马企业、发展旅游,党员干部必须身先士卒、吃苦在前。蒋巷村里有一座江南民俗馆,里面陈列着江南农村的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品,形象地观照着农民群众千百年来对于幸福、富裕、和谐的追求向往,常德盛用桃花源般的生活图景将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形象生动地春风化雨,团结带领蒋巷人民向着全面小康不断进发。

二、从世代种田人到时代弄潮儿,蒋巷村的全面小康,经历产业转型的历史蜕变,形成了破茧化蝶的全新格局

蒋巷村在走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始终注重发展的主体性和发展的品质性,把全面小康的战略布局具体化为全村发展的明确方向。蒋巷村将党的政策、蒋巷实际和群众需求创造性地结合,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与时俱进,抓住发展机遇,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精神传家”的强村富民之路。

(一)农业起家,升级不停步

从治水改土起步,蒋巷村注重强化基础,连片建成1000多亩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生态化种植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粮食产量提升之后,蒋巷村并不满足于高产农业的现状,转向探索高效品质农业,把流转给种田大户的土地逐步流转回村集体,由村级农场专业化、集约化种植。实行有机种植,不用农药化肥,改用养鸡场、猪圈的粪便作为有机肥。建设粮食烘干中心,实现粮食出产包装一条龙,“蒋巷大米”享誉市场,农产品经营效益和附加值大大提高。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麦浪涌金

(二)工业发家,创新不停步

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兴起,蒋巷村也不甘落后,开始创办企业。历经关厂、被骗钱等等10多年的磨难,蒋巷村从办轻质建材厂到成立常盛集团,壮大成为国家级企业集团和省内钢结构件的最大生产基地,“常盛”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从1993年至2003年十年间,村办企业常盛集团的业务量和利税总额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村里建起了常熟第一家村级工业园。在此过程中,“四千四万”的艰苦创业精神,重视人才的创新发展理念,走向市场因时而变的举措,使蒋巷工业不断壮大,也为走向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旅游旺家,开拓不停步

进入新世纪,常德盛敏锐地意识到发展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蒋巷村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以农业旅游为发展方向,先后打造了“乡村观光采摘游”、“农耕文化体验游”、中小学生实践游等旅游项目,投资建造了江南农家民俗馆、科普馆等游乐项目,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19年,蒋巷村旅游年收入达到了1000多万元,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各地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顺应时代的思想解放,产业转型的实施到位,对于新兴市场的敏锐感触,不断推动村级经济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从而让全面小康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三、从全村老破小到整体高大上,蒋巷村的全面小康,坚持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了共同富裕的均衡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让村庄变面貌,共产党人奋斗几十载。为百姓谋幸福,蒋巷村坚持共同富裕。在富裕的苏南地区,蒋巷村的经济实力不是最强,但村民的实惠排在前列。蒋巷村的姓氏籍贯各不相同,但在走向小康的道路上携手共进,守望相助。

(一)补齐短板,一个不能少(www.xing528.com)

在一部分村民先富起来后,蒋巷村先后召开了几十次座谈会,邀请村里的致富能手与少数贫困户面对面,在互动交流中结对挂钩,精准帮扶,绝不让一个村民掉队。蒋巷村采取了多种形式,支持村民创业就业:宜工则工,大部分劳力到集团企业工作。宜农则农,将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宜商则商,统一建成商产房,支持村民经商。宜副则副,组织有兴趣特长的村民养鸭养鹅,也有可观收入。在蒋巷,人人有事做,户户有盈余,生活有保障,以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福利普惠,润泽全村人

蒋巷的福利保障普惠到民,实现了五大保险全覆盖,月月发放养老金,年年发放股份制分红。到了规定年龄的老年人可以享受每月600元至2300元不等的养老金,并享受每年一次健康体检。自2004年起,村里建起了158套三星级标准的老年公寓,免费给老年人使用。去年,新建成的蒋巷护理院投入使用,向全社会开放,本村老年人入住的,村里给每人补贴1万元。2019年,蒋巷村人均收入6.25万元(其中1万元为村集体股份制分红),超过了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09元),真正建成了一个不含水分、群众认可、村民得实惠的全面小康社会。

(三)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发展,更要求精神富足,如果发展缺乏人文性,鼓起的口袋也会瘪下去。1997年,蒋巷村成立了“农民读书协会”,自2000年开始全面发动家庭参与读书学习活动,至今已坚持20年。每年向村民家庭赠阅“四报二刊”,鼓励村民读书看报,实施“学习强村”。近年来,蒋巷村还通过建设家风家训墙、制定村规民约奖励制度和村民公约,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村和村民自治。村里经常举办时事讲座、组织文艺演出,推动形成文明新时尚。从物质富家到精神传家,从解决温饱到人人读书,从处处环境美到劲吹文明风,蒋巷的全面小康体现出全面发展的广阔前景。

四、从多年老典型到时尚新范本,蒋巷村的全面小康,树立永不停步的目标导向,形成了不断超越的再生新局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一次新的长征,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将来。去年3月,《苏州市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明确要在2022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蒋巷村这个“老典型”自加压力,制定了“提前一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只有永不满足、敢于进取、勇当标杆,才能让强村富民成为现实,在小康路上行稳致远

(一)绿色为本,生态出效益

蒋巷人坚持贯彻落实“两山”理论,推动绿色发展。90年代初,村里曾投资办起了化工厂,虽然效益颇丰,但因严重的环境问题忍痛关闭。从此,蒋巷村集中力量搞环保建材,再也没有引进过一个污染项目。蒋巷办起了苏州第一家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厂,第一座秸秆气化站和空气质量监测站,用德国技术打造生态湿地科技花园,形成了绿色循环系统。现在蒋巷村建成了常盛工业园、生态种养园、农民蔬菜园、村民新家园和无公害优质生产基地等“四园一基地”。

(二)文旅融合,田野乡愁

蒋巷村在全域旅游发展进程中,不断开发旅游项目,秉持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的理念,围绕“农”字做好“旅”字,以农俗为特色,以村庄为载体,以村民为主角,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不断实现旅游业的提档升级。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精品民宿“蒋巷书院”,古韵今风,书香浓郁,成为有名的网红打卡地。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蒋巷每年吸引游客达20多万人次,成为江南水乡旅游新地标。

村民在蒋巷村阅览室阅读书籍

(三)党员在先,精神传千秋

任何伟大事业的背后总有一种伟大的精神。蒋巷村发展的背后,就是“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蒋巷精神,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凝结而成的价值体系和行动力量。干部带头,党员在先,全面小康才有“硬核”力量。蒋巷村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党支部之初只有6名党员,2005年正式成立村党委,截至目前,共有党员107名,成立了9个党支部、4个行动支部,成为扎根在农村的坚强堡垒。蒋巷村党委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常德盛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员”。

从20世纪70年代末,顺应时势发展乡镇企业、带动一方富裕,到世纪之交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再到后来发展乡村旅游、进军养老产业,蒋巷的全面小康之路,历经沧桑,历久弥新,提供了深刻思考和丰富经验。从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到生态美家和精神传家,蒋巷人在希望的田野上种瓜得瓜,收获丰硕。蒋巷村的小康之路回答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共性问题:脱贫致富的关键是什么?农民富裕后应当怎样走?什么样的村庄生活才是老百姓心底的小康梦?对此,蒋巷人以永续奋斗,绘就了新时代农村的美丽画卷,交出了“赴京赶考”的高分答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