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铜山区委宣传部调研组
古人说,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地处苏皖两省交界的徐州市铜山区三堡街道潘楼村,二十年来始终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引领,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都要硬”原则,闯出一条“村庄美、村风正、村民富”的小康之路,先后获得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江苏省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做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潘楼村根据村情民意,坚持用环境整治改变人,用“十星”评选塑造人,用先进思想引领人,用敬老孝老感染人,用党员干部带动人,惠民与育民相结合,自治与德治相融合,探索了一条乡风文明之路。
(一)用优美环境改变人
潘楼村位于铜山区三堡街道南部,南与安徽省隔河相望,村民650余户,近2300名村民。“蛤蟆尿泡尿,潘楼涝一涝,屋里穿胶鞋,出门踩高跷。洋货进不来,土货运不出,户户有光棍,家家茅草屋。”这些潘楼人口中的顺口溜,是过去这个偏远小村的真实写照。20多年来,潘楼村支两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多方筹措3000多万元,先后打造 “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巷亮化”“环境美化”“公共文化”“安全饮水”“河塘整治”“污水处理”“新型民居”“厕所改造”和“老人关爱”等十二类工程,并率先实行市场化保洁。特别是在民居革命中,“抽调板凳,推倒重来”,彻底破解了群众之间因宅基地纠纷而产生的千年积怨。如今脱胎换骨的潘楼村,满眼是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到处是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二)用文明评选塑造人
面对家族宗族纠纷、邻里关系不睦、打架骂街不断的乱象,潘楼抓住“农村熟人社会和脸面社会”特点,在全区率先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从那时起,一面长约50米的“十星级文明户展示墙”,就一直矗立在村中心广场旁,全村600多户居民的户主名字都写在上面,包括爱国、守法、敬老、致富、道德、育才、卫生、团结等在内的十颗星,每一家得了几颗星,一目了然。如今,这项活动成了全村人离不开的一件大事盛事。每逢岁末,村支两委敲锣打鼓,送“星”上门,送奖到户,大家都觉得获“十星”奖励是一件特别光荣、特别有面子的事。村民认为,“十星级文明户”牌子虽小,却是一个家庭的门面,是一个家庭的荣誉,照出了每家每户的言行举止,就连娶媳嫁女都要到“展示墙”前探探“老底”。
(三)用先进思想引领人
为引导广大群众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更加自觉地听党的话跟党走,潘楼村在传播新思想的过程中,杜绝一张稿子念到底、满场都是空道理的刻板说教形式,用总书记金句上墙、小故事大道理、百姓名嘴上讲台等群众喜闻乐见、冒热气、接地气的方式,推动新思想深入群众、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潘楼村还利用农民技校,开展新知识新技能培训60余次,引导群众运用互联网、电商等新渠道新技术探索产销新路径,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掌握一到两门致富技术的新型农民。
(四)用关爱工程感染人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2003年至今,潘楼村已投入370万元,在流水潺潺的玉带河南岸,建成拥有94套瓦房的老年生活区,建设了集多功能为一体的老年服务中心,目前已入住60岁以上老人90多户100多人。村里每年拿出3万元支持老人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每年都邀请市里大医院的专家为他们免费体检。特别是每年重阳节,村里统一给90岁以上老人过大寿,张衍刚书记亲自给老人披绶带、分蛋糕,活动现场人山人海,老人高兴,儿女感动。正是这种尊爱爱老的浓厚氛围,不知不觉改变着村风民风,形成了小家和睦、大家和谐的生动局面。
感受着幸福的老寿星们
(五)用堡垒作用带动人
火车跑得快,须要车头带。为了村体改造,张衍刚率先带头扒掉自己亲兄弟的房子,还拿自己家的钱为村里打深水井。村民郭继美,身患半身不遂,在旧村改造中建不起房,张衍刚就自掏腰包给他建了3间新瓦房和1间厨房。全村公开招投标的几十项重大工程,涉及金额6000多万元,村支“两委”成员始终做到不插手,只负责按村民大会意见最后签字把关,没有一个村干部因为工程犯错误。村党总支副书记侯西美说,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班子的形象就是靠每个成员的言行树立起来的。在上级进行的多次的民意测验中,潘楼群众对村干部的满意率都是100%。
二、主要成效
潘楼村2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抓住乡风文明建设这个灵魂工程,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村庄环境持续改善,村风民风持续向好,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得到持续提升。
(一)凝聚了创富精气神
仓廪实而知礼节。21世纪之初,潘楼村里仅有的一家骨干企业在环境整治中政策性关闭,集体收入失去主要来源,500多名群众失去就业门路。潘楼村支两委把危机当转机,一方面扶持群众发展绿色果蔬生产,一方面四处招商选资,吸引了唐基新材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绿色企业。那些因纸厂关闭失去门路的运输专业户,利用互联网在“货拉拉、运满满”上找出路,很快便走出茫然无措的低谷,运输队伍几年间就发展到 300多人。村民吴远远说:前几年丈夫外出打工,她当家庭主妇,一直评不上 “致富星”。后来,买来货车搞运输,一年收入20万,终于摘下了梦寐以求的“致富星”。
(二)打造了宜居好环境
说起潘楼环境的变化,潘楼人的记忆并不都是美好的,这个苏皖交界的偏远小村,由于地势低洼,水质污染,有一年仅患病死亡的就有35人。这些年,潘楼对10多处河塘开展了清淤整治,把死水变成活水,让水系全部贯通全,并进行了绿化美化改造,呈现了清水绿岸和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观。村里还建起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厕所革命。潘楼村十分注重群众卫生习惯的养成,对庭院、厨房和卫生间等都有硬性考核指标,如果不达标就得不到卫生星。说起潘楼环境的变化,村民李庆林满脸自豪:“以前城里有亲戚的,孩子放假跑到城里不想来,现在城里的孩子来到咱这都不愿走。”
(三)营造了乡村好风尚(www.xing528.com)
小康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优渥,更是精神文化的繁盛。2014年8月31日,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张衍刚提议看能否成立个志愿服务队,没想到当天就有五个人报名。服务队成立后,每周一次到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家里进行义务服务,他们的微笑和奉献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目前已发展到130多人,在服务老人、救助弱小、移风易俗等活动中成为一支活力四射的力量。如今,潘楼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好:20年来,这里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发生一起集访事件,更没发生一起打架斗殴的事件,“十星户”从最初的4户,已发展到如今的400多户。
(四)增加了群众幸福感
潘楼村深入拓展“1+5”工作法,以绿色发展实现环境美。紧扣“苏北人居环境第一村”目标定位,每月末召开一次干群例会,通报重点工作、公开财务收支、集中研究问题、听群众代表建议、干部轮流讲党课等5项重点内容,协调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各类问题。近年来,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党建工程提升、文明创建工程提升和村口村内亮化硬化铺装等11项建设、改造和提升项目。
该村实施党员创业带富行动,坚持创新发展强经济。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创业,逐步形成以10余家加工、制造等企业、150余户运输专业户、果蔬生产等为支撑的村级经济。以“三产合一”理念拓展现代农业内涵,构建以“忘忧草观赏、桂花大道漫游”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业态,逐步健全集“生产、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党员进门帮带机制,坚持共享发展富百姓。组织创业成功党员与普通群众结对帮扶,通过手把手传授技术、面对面介绍项目等方式,带动百姓共同富裕。
潘楼村曾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昔日潘楼,楼无一间,草房连成片,处处是泥滩,工分二分三,辛辛苦苦干一天,买不到一包前门烟。”由于长时间贫穷落后,村里晃来晃去的50多个光棍成了令人烦心的老大难。如今,环境变好了,村民有钱了,一些安徽的和临镇的姑娘们,也纷纷托着熟人到潘楼村找对象。三组村民吴庆侠说,如今村里的小青年,最不愁的事就是说媳妇,健康长寿的老人也越来越多了,光80岁以上老人就有50多个。“琴棋书画寄雅兴,物我两忘怡自然。而今福寿百般有,不是神仙赛神仙。”退休教师沈文堂老人有感而发的一首诗,让我们感受了潘楼村民那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三、主要启示
潘楼村着眼乡村振兴,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引领,初步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小康之路,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带来了几点启示。
(一)思想是航标
潘楼村党总支书记张衍刚认为,广大的农民是全面小康建设的主体,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首先要培养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否则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启示我们,要深刻理解乡风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潘楼开展党支部建设,规范“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内制度落实,突出党组织政治引领和统领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创业,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形成以多家企业为支撑、150余户运输专业户为配套的产业体系。
潘楼村党组织建立了“党员300米服务圈”,由村组干部带队,30多名党员参加,通过“村民事务代理室”交办、村民直接求助、党员上门联系等途径,为群众提供代办日常生产生活事务、调解矛盾纠纷、解决突发事件等服务。建立起“党员爱心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免费家教、义务问诊、敬老服务等公益活动。每年坚持表彰一批“五星党员”,连续20年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对优秀示范户全部挂牌子、亮形象,在党员群众中树立好典型、传递正能量。
(二)载体是抓手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潘楼村精准把握村情民意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通过民居革命、环境整治、关爱工程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这些有效的载体,找准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抓手,呼应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启示我们,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定要找准实施抓手,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三)机制是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潘楼村自1997年启动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从生产生活等多个维度对村民日常行为、家庭生活进行了规范和引导,村民自评、家庭互评、评委初选、上墙公示的四步评选机制过程公平公正,受到了群众欢迎。这就启示我们,科学的机制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保障,一定要公平,一定要可行,因为只有群众认可才有生命力和号召力。
(四)恒心是基石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在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潘楼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不变调子、不换频道,20年来把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村庄环境整治、尊老敬老、生态环保等工作一以贯之地做好做精,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内涵、提升标准,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民风,打造了富有潘楼特色的小康模式。这就启示我们,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一定要具有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五)堡垒是关键
火车跑得快,需要车头带。潘楼群众之所以能过上文明、富裕、美丽、和谐的小康生活,关键在于拥有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班子、一支干在先走在前的党员队伍,一个拥有超前的意识、坚持的力量、无私的胸怀、爱民的情怀的好带头人。这就启示我们,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乡风文明,必须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齐村支两委班子,特别是把那些敢担当、勇创新、重落实、善作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支书的岗位上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随着潘楼经验的全域推广,在铜山2000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像潘楼村一样的幸福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