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湖县助推乡村振兴,答好农房改善民生题

建湖县助推乡村振兴,答好农房改善民生题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分析,建湖县、镇、村三级一致认为,年久失修的老房、不成规模的村庄、零星散乱的居住方式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截至目前,建湖共搬迁改造自然村庄363个,新建新型农村社区41个,实施农房改善24989户,农民住房水平、农村形态面貌明显提升,得到了农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建湖县助推乡村振兴,答好农房改善民生题

盐城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以来,建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来抓,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倾力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后半篇文章”,全面激发农村发展“一池春水”,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住上新房子、走上好路子、过上好日子。

一、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改善农村环境、建设宜居乡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农业农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建湖农村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但面临发展瓶颈。农民居住分散、房屋质量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等现象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因此,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系统重塑乡村风貌,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也是惠及群众的民心工程,可以说是适逢其时、势在必行

(一)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早在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到了70%,还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为此,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重要讲话时,再次阐述了他的这一论述。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的理念,对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等作了明确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把舵定向、亲自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科学决策,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有序推动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省市委推进农房改善工作部署的具体要求

“如果再不重视解决,苏北可能成为全国农村住房条件最差的地方。”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的讲话振聋发聩。2018年8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拉开了苏北农房改善工作的大幕。盐城市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高度,把农房改善作为贯彻省委全会的大事来落实,要求各地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2019年,市委戴源书记连续到建湖调研,要求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推进农房改善,努力实现“不仅住房改善,而且生活提升;不仅环境改善,而且乡村振兴;不仅农村改善,而且城乡同步”目标,推动建湖农房改善走在全省前列。省市委的具体要求和殷切希望凝聚了思想共识,激发了澎湃力量。

(三)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期盼

“空斗墙、旧瓦房,一门两窗、六十平方。”这曾是建湖农房的真实写照。建湖县农房办常务副主任王观斌介绍,建湖的农民住房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庄布局分散、配套缺失,房屋低矮老旧、安全性和舒适度都不高。据统计,楼房占比仅为17.78%,三五户、十多户零散自然村庄近200个。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好不好,首先看住房。通过分析,建湖县、镇、村三级一致认为,年久失修的老房、不成规模的村庄、零星散乱的居住方式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决不让群众住着危房被小康。”2018年以来,建湖县打破思维定式,主动担当作为,在全省率先启动自然村庄整村改造试点,引导农民按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努力让百姓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四)浙江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早在2003年,浙江就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17年间,浙江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并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业态培育、乡土文化传承发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等有机结合,打造现代版的乡村“富春山居图”。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湖多次组团赴浙江各地考察学习,浙江经验为建湖农房改善提供最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二、以系统化思维高质量推动农房改善工作

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工作面广量大,任务十分艰巨。如何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通过调研走访,我们发现,建湖县始终把农房改善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注重规律性把握、坚持系统性谋划、开展探索性创新,统筹资金、土地、人力、建设、产业、治理等要素,全面提升农房改善工作质效,确保农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截至目前,建湖共搬迁改造自然村庄363个,新建新型农村社区41个,实施农房改善 24989户,农民住房水平、农村形态面貌明显提升,得到了农民群众的高度认可。正如恒济镇恒东新型农村社区76岁的唐登銮老人所说,住了一辈子的破瓦房,没指望临了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真是睡着了也能笑醒。

去年3月17日,省委娄书记到建湖调研,对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工作成效给予肯定。4月15日,全省加快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推进会观摩了建湖现场点。建湖作为2018年至2019年农房改善绩效考核评价优秀县被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 被省政府作为2019年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显著的典型予以通报表扬。建湖农房改善相关典型经验做法连续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盐阜大众报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总结建湖农房改善的成功做法,我们认为重点是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民意,全面覆盖

“老房子搬不搬、新房子怎么建,全由群众说了算。”这是我们在调研中常听到的一句话。庆丰镇董徐村党总支书记徐吉为说,政策引导的同时,群众自愿始终是必须坚守的红线。村庄改造必须得到80%以上群众认可后方可实施,坚决不搞强拆强建。刚开始有群众不支持,我们就帮他们算“经济账、环境账”,再带大家到已建好的新型农村社区参观,眼见心动,再推不难。颜单镇任杨村880户村民,有709户希望改造老宅,搬迁协议不到20天就全签结束。恒东村村民肖广银起初不愿意拆除老旧房屋,镇村尊重该户意见原址保留。当他看到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很满意时,又主动找到村里要求搬迁,镇村满足了他的愿望。据了解,农房改善工作开展以来,建湖没一户强拆、没一人打招呼、没一封人民来信、没一个后遗症、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同时,建湖还对四类特殊群体出台专门的政策,确保人人有房住,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实践证明,只有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

(二)规划先行,优化布局

不能盖错房,不能用错地,科学规划最关键。建湖过去的农房都是沿河、沿路呈“非”字形,东一户西一户线状分布,零散村庄较多,村庄形态“小散乱”。为了防止农村“二次空心化”,建湖统筹考虑自然条件、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等,科学编制村庄布局,邀请省市专家多轮评审、层层把关,在原来1811个自然村庄的基础上,最后选择“交通条件较便捷、自然地貌有特点、产业发展有潜力”的172个村庄作为规划发展村庄。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上,按照“远离高铁、高速、高压线,邻近省道、县道,贴近田、靠近厂、生产生活方便”的原则,兼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做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三规合一”。九龙口镇收成村是省首批传统村落。镇村抢抓被列为市旅游公路2号线沿线重点村庄机遇,一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一手保护传统村庄肌理,塑造“颜值”与“气质”并存的特色风貌,让收成在农房改善中遇见“更好的收成”。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建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打造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美丽乡村,有效避免新村庄的“千篇一律”,实现了农房改善的高质量。这种做法值得称赞。(www.xing528.com)

(三)以人为本,注重细节

农房就要有农房的样子。农村建设当防止过度城市化,确保“农村建得还像农村”。建湖按照“布局合理、集约经济、实用够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民生活习惯,注重住房功能的实用性,包括建筑形态、户型结构等都十分讲究。比如任杨新型农村社区设计了60平方米、100平方米、120平方米三种面积、四种户型供群众选择。建阳镇西尖村党总支书记金正盛介绍,起初房屋设计一开始考虑要保证3个房间,楼下就未设计卫生间,很不方便。有的农房设计很好看,但阳台没有封闭,雨水会直接打到房间。原先房子楼梯转角平台被切成两个断面,平面太窄,岁数大的一不小心就会踩空。针对阳台封闭、楼梯踏步安全、卫生间设置和门的朝向这些细节问题,建湖专门列出12条红色问题清单,一一优化调整,力求房屋设计更加实用,让农民群众住得舒心。建湖还在全市率先将管道天然气接入新型农村社区,在小区周边为每户安排一块“微菜地”,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四)严格施工,确保质量

“我们不只是在材料上进行把关,施工流程也要进行监督。”在冈西镇徐王村走访,村民吴志中告诉我们,新型农村社区开工后,经过群众推选,他和另外5名老党员担任村民监理代表,全面了解项目建设进度,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管。吴志中感慨,当时每天头等大事就是到施工现场转转,看着一天天的变化,心情格外高兴。农房改善,质量是生命线。建湖县严格落实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选定资质高、信誉好的施工队伍,择优选择工程监理单位和跟踪审计单位。住建部门加强技术指导,组织施工单位人员培训,做好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的巡查指导。对工程建设事中、事后发现的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除各个环节验收和最后建房主体完工验收外,县里统一组织质监、监理部门对工程质量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验收,验收合格老百姓才能搬入新居,确保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都是良心工程、放心工程。

(五)控制成本,节约集约

农房改善的初衷是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绝不能得了“面子”失去“里子”,把家搬穷了。建湖围绕“老房补偿要合理,新房价格要适中,农民找差能承受”,千方百计控制好建房成本,让群众搬得起。在建设模式选择上,实行“农民自建、政府代建”,由农户委托村委会邀请施工队伍统一施工,力求群众拆房补贴与房屋建设成本基本平衡,努力让群众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住上新房。在保证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能做砖混结构的不做框架结构,外墙装饰注重美观实用,阳台移门、太阳能等由住户自行安装。像九龙口镇梅苏村新型农村社区,新建房屋每平方米建设成本1030元,群众拆房补贴、退宅还耕补偿与房子的建设成本基本平衡。对列入农房改善计划的农户在“房产超市”购房的,在享受过去每平方米400元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征收补偿金额15%的补助,同时房价以团购方式再优惠2—3万元。老百姓纷纷表示,价格很划算、经济上能承受。

三、农房改善撬动乡村振兴“大文章”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农村要有新风貌新生活。基于对乡村发展态势的精准分析和准确研判,建湖抓住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主要矛盾,立足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窗口期”,将农房改善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通过农村居住形态的改变,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城乡布局形态系统变革,极大提升农村面貌、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和文明程度,展现了“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

恒齐镇恒东村新型农村社区

(一)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灰砖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走进徐王村新型农村社区,一幢幢水乡风格的“小洋房”错落有致,门前绿树成荫,屋后河水潺潺,俨然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徐王村第一书记姚万春说,过去是农民分散居住,种蔬菜、养家禽、乱堆乱放,卫生状况差,现在建好的集中居住区,不仅有路桥水电、绿化亮化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硬件”,而且成立小区物业队、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软件”不软。在九龙口镇梅苏新型农村社区,超市、卫生室、活动中心、警务室、ATM银行自动存取款机等设施一应俱全。可以说,农民住的是农村,享受的是城市社区生活。农房改善以来,建湖乡村面貌发生可喜的变化,农村“乱“的现象逐渐消失,“美”的形态逐步彰显。九龙口镇收成村、恒济镇恒东村、建阳镇西尖村等3个村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恒济镇恒东村被评为江苏省“美丽家园”省级示范村。

(二)优秀乡土文化得到传承,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每晚6点半,董徐村村民顾其华拖着小音箱准时来到村文化中心广场“报到”,广场舞队、健身操队两支代表不同年龄层次的“文艺战队”竞相PK。庆丰镇宣传委员顾莉莉说,住房条件改善了,农民精神面貌也要跟着改变。现在村里游手好闲的人少了,大家闲时跟着音乐跳跳舞,生活越过越有滋味。我们注意到,借助农房改善的东风,建湖新型农村社区同步配套文化设施,扶持组建村民文艺队,自编自演正能量节目,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潜移默化传播乡风文明。恒济镇建河村新型农村社区里的村史馆、上冈镇黎明新型农村社区里共有三棵40年树龄的白杨树,都是“一起搬过来的”文化。农房改善过程中,建湖县将古树名木、祠堂老屋等寄托村民美丽乡愁的“符号”就地保护,全力建设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新家园。

美丽乡村九龙口镇梅苏村

(三)乡村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农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农房改善改变了农村分散居住的生活形态,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建湖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顺势而为,因村制宜,积极探索新型社区治理有效路径。比如,西尖村成立红色物业,由一名党总支支委、两名党员、两名小区业主及网格员、安全员组成,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服务。比如,收成村创新推行“我为大家巡一夜,大家为我巡一年”夜巡行动,每户推选1名身体健康、有一定自卫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常住社区人员,与“两委”班子成员组成夜巡队伍,每夜一班、一班两人、一夜巡两次,形成 “共居一地、共保平安”的共治共享模式。董徐村发挥五老乡贤和村规民约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农房改善改变了环境,而环境也在改变人。”徐王村村民唐建高说,农民搬进新社区,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随便扔垃圾。现在人人自觉,到处都清清爽爽。

(四)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说一千、道一万,农房改善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湖选择产业有基础、有特色的村庄,同步启动土地综合整治、土地集中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拓展集体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为乡村持久繁荣打牢基础。一方面推进股份化改革。建湖探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股份合作改革,全面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着力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上冈镇树新村为例,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按照每亩900元的租金统一流转给市银宝集团,村集体经营收入每年增加90万元。群众可以到公司打工,不仅拿到土地股金,还能有一份工资收入。2019年,建湖试点组建的40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和20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另一方面推进特色化发展。建湖坚持市场导向,围绕本地资源、产业等优势,在新型农村社区附近大力发展优质粮、绿色果蔬、花卉苗木种植,特色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带动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玻璃加工产业是建河村的特色产业,村里建成电商服务中心和标准化厂房,充分利用“互联网+”,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现在,建河村在村创业户63户,电商户36户,带动就业520人,人均收入达7万元。建湖县还有很多像建河村这样的特色村庄。目前,建湖重点打造的20个农房改善试点村均已形成规模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民们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广。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农房改善,事关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当前,建湖正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全力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水乡建湖徐徐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