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从最早提出“建设文明城市”概念,到如今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文明奖项“大满贯”的领先示范;从昔日苏南“边角料”的逆势突围,到如今全国百强县“前三甲”的开放再出发,张家港始终把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道“必答题”、一场“接力赛”,创造了“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成功经验,书写着“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不朽传奇。进入新时代,百万港城人民奋勇争先、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始终高昂,担当起精神文明建设“标准制定者”的脚步从未停歇,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奋力描画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为先导的全面小康“新画像”。
一、树起一面精神旗帜,提振港城全面小康社会“精气神”
2020年3月23日,陶氏张家港生产基地总经理钟瑞麟郑重地在合作备忘录上签下名字,与张家港保税区定下5年之约,计划增资3亿美元,通过实施扩产项目深化与张家港市的长期合作,大幅提升陶氏公司有机硅中间体和产品的产能。作为第一批落户在张家港的世界500强公司,陶氏公司从1998年第一个项目落地到现在已经累计投资已超过25亿美元,建成了醇醚、电子材料、催化剂、有机硅等一批全球领先水平的生产线,不仅打造了陶氏在中国最大的制造基地,更成就了一段“平均每18个月新建一家工厂”的佳话。“当初我们来张家港保税区考察,看中的是这里便利的交通网络,但最终打动我们的,还是这里优良的营商环境,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地在张家港投资扩建新项目。”钟瑞麟感慨,这些年来,每当陶氏张家港基地遇到困难,张家港便会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第一时间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这里给陶氏公司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可预期的投资环境。”陶氏与张家港共同缔造的发展传奇,见证了张家港从“苏南边角料”到全国明星城的飞跃,更为一种城市精神写下生动注脚。
张家港市的前身,是由1962年由常熟、江阴部分边远公社组建而成的沙洲县,底子薄,经济基础弱,一度被称为“苏南的苏北”。1992年,“工业经济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样样工作争第一”的口号在这座江南小城响起,石破天惊、振聋发聩。改革开放在苏州张家港的生动实践孕育出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融入城市血脉,铸就城市之魂,实现了从“苏南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精彩“蝶变”。张家港保税区规划建设局原局长陈健至今记得,当时四点多天蒙蒙亮,自己就来到工地,一直要干到晚上十点多,“歇机不歇人”,不分白天黑夜的参与建设,每个人都被一种纯粹的精神激励着。有了这股强大精神力量作支撑,张家港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成为必然。 从制定保税区规划,到完成4.1平方公里内1000多户居民动迁,张家港只用了3个月。令人惊叹的“张家港速度”最终使国内首个内河型保税区花落港城。20余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前三甲的张家港如今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风口。沪苏通铁路的开通、长江公铁大桥的启用,成为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联接点,不仅如此,未来通苏嘉甬、南沿江两条铁路开通后,张家港将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公铁水联运,江海河直达。在城市东部,总规划44.2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正拔地而起,“三年成型、五年成城”。正如当年抢建张家港保税区一样,在新时代张家港精神的指引下,这方土地正续写着新时代的张家港奇迹。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张家港人用“两手抓、两手硬”印证着“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发展过程”。张家港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张家港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开拓进取,推动当地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用精神“抢”出一座百强县根源于这座城市精神独有的内在品质。其一,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张家港所坚持的发展观其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其二,体现着不忘初心、改革创新的使命与担当,敢于自加压力,自觉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其三,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调整变化,蹄疾步稳推动张家港高质量发展。敢拼敢闯的张家港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定向领航”,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聚焦聚力“经济高质量标杆、城乡一体化标杆、新时代文明标杆,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指向,用火热的奋斗激情助燃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扛起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胜利收官的双重使命,全面展现“强富美高”新港城的现实模样。
二、培育一批强村群体,标高港城全面小康社会富裕指数
盛夏时节,走进永联小镇,成片的楼房映入眼帘,错落有致,大气雅致,沿着干净整洁的街道漫步,小桥流水、花木葱茏,别有一番江南水乡的韵味……永联村翻天覆地的巨变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是勤劳的永联人接力奋斗、苦干实干的成果。50年前,永联村“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是当时苏州最小、最穷的落后村。但永联人相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唯有艰苦奋斗,才能割掉穷根”。改革开放春风吹遍全国,永联人瞅准商机,克服重重困难,自筹资金30万元,创办永联轧钢厂(现“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从此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一跃成为苏州“第一经济强村”。口袋里有钱后,永钢集团开始反哺永联村。2002年,永联从实际出发,没有将集体资产一卖了之,而是搞“村企合一”,在公司改制时留出25%股权给村集体,由此保证了村集体每年可从企业盈利中分得巨额红利。“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凡是永联人,待遇都均等。”这是永联村对全体村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打开永联人的“福利清单”,上面开列着生活补助费、养老金、助学金、农转城补助、尊老金等10多项福利保障。目前,永联村已实现了“四个99%”:99%的村民享受到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99%的耕地实行了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管理;99%的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99%的村民享受到了比城镇居民更加优越的福利和社会保障。 2019年,永联村在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里,经济总量名列前三,全村实现销售收入 750 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8000多元。“一切为了人民。”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说,“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进程中,永联村要继续做好农村奔小康的排头兵,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的标杆,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在张家港,像永联村这样的经济强村不在少数。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长江村,同样靠工业起家,当年用一根“导轨”支撑起苏州第一家村级上市企业,如今又借一粒“良药”,在大健康产业开疆拓土,正朝着“上市公司市值100亿元、医疗健康产业100亿元、集团公司资产100亿元”的奋斗目标冲刺。
永联村村民议事会
几十年来张家港坚持围绕着“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目标,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第一,以产业旺带动经济发展与百姓富裕。过去几十年来,张家港拼来了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的张杨公路,建起了全国县级市第一条步行街,抢下韩国浦项、美国陶氏、德国毛纱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创下28个“全国第一”……到1994年底,张家港在经济总量、税收入库、外贸出口、外资引进等方面都在苏州各县市中领先,并取得多项全国第一,成功实现“三超一争”的目标。如今张家港又因地制宜培育起一批强村群体,真抓实干地创造出一系列优势产业,为港城人民的小康生活奠定最坚实的基础。2019 年张家港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 285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8万元万元。老百姓的“钱袋子”更充实,小康生活更有保障。第二,营造文明风尚,进一步提高张家港社会文明程度。例如永联村针对设立多年的“文明家庭奖”推出全新考评办法,在考评对象、申报方式、考核细则等方面进行优化,通过积分量化文明元素,评优标榜先进典型、文明积分兑换礼品等多样化奖励措施。激发群众比学赶超,让“文明分”催生“文明风”,把文明指数和收入指数结合起来,制定更高水平的生活富裕指数,让人们不仅享受到富足的物质生活,更构筑起文明和谐的精神家园。(www.xing528.com)
三、做出一份“绿色承诺”,释放港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红利
江水悠悠,芦苇茵茵。走在张家港湾,宽阔整洁的滨江步道,江堤蜿蜒曲折,放眼望向江边,随处可见长江里繁忙的轮船,在另一侧,满眼绿草如盖,防护林苍翠挺拔……虽然如今整个工程还在收尾阶段,但这里每天傍晚都已人气爆棚。来的最多的,是紧挨着长江居住的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永兴村的村民。 张家港共有80.4公里长江岸线,占江苏全省长江岸线总长的18.6%。张家港湾正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道湾,因此被誉为“江海交汇第一湾”。得益于沿江区位优势,过去几十年,张家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昔日“穷沙洲”成为沿江现代港口城市。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有些许遗憾。在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存在着岸线过度开发和低效利用的情况,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堤边上大大小小的散货码头上的煤炭黄沙,再加上大量的沿江畜禽养殖户和违建房屋,“散乱污”围江让张家港湾不堪重负,“临江不见江,近水难近水”成为张家港人的心结。脏乱差的江边环境曾让永兴村党总支书记黄学贤苦不堪言。他带领村民花10年时间建起生态园,虽然园内绿植成荫,但受江边环境所累,并没引来多少游客。生态富农的路子怎么往下走?黄学贤一度压力大到整宿失眠。
张家港人丰富的夜生活
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写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坚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生态文明建设以制度形式确立,常态化长效化推进生态治理,进一步巩固了生态建设的重要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实现经济的转型,绿水青山也会变成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让张家港湾更好地发挥出生态资源效应以造福百姓被提上了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张家港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张家港湾及其身后10平方公里腹地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临江工业园区,短期内产出快、效益高。另一个则是进行生态修复,不但要对临江工业企业和码头“动手术”,还涉及大量临江养殖户的迁出和违章搭建的拆除,难度不小。如何选择?张家港人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长江生态资源是唯一的、不可逆的,‘还绿于江、还江于民’,这个意义远远大于短期的经济效益。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有条不紊地推进张家港生态环境改善。张家港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9年下半年,张家港市针对张家港湾片区的环境提升工程启动,将占张家港湾四分之三的生产岸线全面调整为生态岸线。数十家码头低效企业一家家谈,161户养殖场挨个清。2019年底,永兴村告别了近半个世纪的养殖业,村里的内河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了三类水质,去年6月,张家港湾140万平方米的滨江绿色廊道基本建成。其次,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互转化,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为张家港的生动实践。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在江堤和江滩之间,新建了亲江步道;配套建设观景亭、塔、轩及驿站等设施;打造休闲民宿、传统种植等项目,融防汛通道、健步、休闲、观光于一体,真正还江于民。环境在变,江边人家的生活也在变,农家乐、采摘园、民宿区,组成田园综合体,把张家港湾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转变为富民增收的发展红利。新常态下,只有向“绿”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以生态保护为核心,打造亮丽的沿江岸线环境,让记得住乡愁的张家港湾重新回到百姓身边,不仅是张家港自觉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守护长江母亲河的生动实践,更保持了乡村振兴、共建小康美景的绿色基因,持续释放港城全面小康社会生态红利。
四、锚定社会文明新高度,助推港城全面小康向现代化进军
全面小康,覆盖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通过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有效载体,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实效。”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人用鸡毛换糖做生意,换出改革开放新天地,建农村“鸡毛换糖”,换出垃圾分类新时尚。村里的人都把瓶瓶罐罐等可回收的垃圾收集好,定时拿过来兑换,这样一来,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得到实惠,又极大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两年来,各地响应党中央决策号召有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的一次重要部署,关系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也关系到彻底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的目标实现,实现乡风文明,要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巩固好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决策,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党的群众工作落地落实、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探索。要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来抓,开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新局面。张家港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上持续发力,高质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入户、见人、走心。首先,构建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基础、以实践点为支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体系,在群众身边、百姓家中打造了学习实践科学理论的先锋岗、倡导文明生活的环保岗、丰富精神文化的文艺岗等八大类、53个“和美乡风志愿岗”,让文明实践活动的触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次,开出了“三张清单”,即群众需求清单、社会资源清单和服务项目清单,做到供需对接、精准发力。村(社区)文明实践站通过干部走访、志愿者上门等渠道,广泛收集群众所需所盼,建立全面系统合理的需求清单。通过摸排企事业单位在便民服务、慈善关爱、创业就业等方面的资源,建立包括人才、项目、资金等在内的资源清单。在摸清需求、掌握资源的基础上,将“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有机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服务项目清单。最后,开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借助大数据打破空间壁垒、条块界限,激活区域内的文明实践资源。“云平台”上,居民可以预约下单、点赞评价,从而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一网通达、触手可及。在后台,志愿项目、惠民活动、群众需求等数据汇聚到一张“热力图”上,不但可以直观展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阵地和活动信息,还可以和各个文明实践活动现场视频连线,综合反映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热度,为资源配置和服务下沉提供数据参考。
24小时图书馆驿站
除此之外,张家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也如火如荼地开展,黄艳除了张家港税务局税务干部的身份,还是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0多年间,她为全国各地数万名抑郁症患者提供了免费的专业心理咨询和帮助,数次挽救几近绝望的生命。如今,有了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黄艳“施展拳脚”的舞台更大了。“这里有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提升自我的‘心理科普馆’,有点点手机就能享受免费心理服务的‘全民健心云平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让每个市民都有积极的心理品质,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都有美满的婚姻家庭。一项名为“全民健心”的工程在张家港全面铺开,成立了300余人的心理关爱志愿服务队,孵化了正念减压、心理剧团体辅导等一系列心理志愿服务项目。2019年以来,已开展各类公益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60余场次,让2500人次受益。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防范及干预、心理状况统计分析、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解决以往服务手段单一、覆盖人群不足、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当前张家港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已组建了26个志愿服务团队,拥有5000余名环保志愿者,共计开展38个环保公益项目,成为张家港环保事业的好帮手。在拥有18万名注册志愿者的张家港,“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志愿服务不仅连缀成一道最美的风景,更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社会文明出发点、落脚点是人的文明,核心是文明素质的提升。从健身到健心,这是一座典型全国文明城市的“自我进化”,更是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担当。“张家港是全国唯一获得文明城市‘五连冠’和文明奖项‘大满贯’的县级市,文明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气质,也为我们的发展营造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环境。”潘国强说,张家港持续放大标兵型文明城市“唯一性”和“独有性”的优势,不断推出更多具有港城特色的文明标识,赋予新时代“文明张家港”新内涵,让小康更全面、让生活更美好、让人民更满意,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