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宜兴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深刻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施产业强市、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环保之乡”“中国陶都”“书画之乡”“院士之乡”独特人文优势,做大做强“陶的古都、茶的绿洲、竹的海洋、洞的世界”特色生态旅游,描绘了太湖西岸中国陶都、东方水城的秀美图景,铸造出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中国人居环境示范样本,铺就一条具有宜兴特色的高水平全面小康之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产业兴”和“生态宜”两个特色优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就了一幅“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高水平全面小康画卷。
(一)强在经济:携手共迎东风上,扬帆勇立浪潮头
经济稳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宜兴市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着力推进绿色驱动实现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发展从“以传统产业为主”向“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驾齐驱”转型,构建了以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为主导,高端线缆、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长期稳居全国百强县前10,其中2020年排名第七。
1. 推进产业强市,奠定全面小康基石。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争当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的目标,坚持将产业强市作为主导战略,推动经济运行争先进位。宜兴市从1949年生产能力低下的手工作坊、地区生产总值仅6072万元的农业县,发展为高效率、高智能的现代化企业众多,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0.1亿元经济强市、现代新城。新能源、集成电路、线缆、环保、生态旅游等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产业强市增羽添翼。2019年13个主要经济指标中,12个指标增幅超过无锡平均值,7个指标增幅处于领跑地位。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结果走在全省前列,在无锡综合考核中再获优秀等次。
2. 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助力全面小康。坚持“项目为王、实体为本”,成立宜兴市投资促进中心,加快渗透北上广深等资本技术密集区,围绕产业资源、乡贤资源、闲置资源、平台资源开展精准化招商。一批总投资超50亿元、100亿元的产业项目相继引进,项目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重大项目有序推进,总投资210亿元的宜兴国际旅游度假区和雅达健康生态产业园项目完成百分之五十以上,总投资30亿美元的中环领先大硅片项目8英寸生产线顺利投产。三年累计新开工、竣工超亿元项目194个和47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19个和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1037家,利润增幅达7.4%。
3.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凸显高质量小康。制定“促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30条”“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资源差别化配置”等政策,2019年税收超2000万元企业数量、税收总额分别比2016年增加19家、19.1亿元。落户建设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引进产学研项目425项,助推企业转型升级。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6%、增幅全无锡市第1。三年来,新增上市企业5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从15.6%提至16.9%。
(二)富在百姓:欣看丰年人乐业,家和风暖意尽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宜兴市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共建共享,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聚焦群众高度关注的领域和事项,切实抓好民生保障,用更好发展成果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全力打造幸福指数更高、群众获得感更强的幸福家园。
1. 坚持富民优先,推进全面小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始终贯彻富民优先的方针,努力增加群众的工资性、经营性、资产性和财政转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快速稳定增长。2016年,宜兴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092元、23709元。至2019年,两项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8515和30434元,增幅分别为27%和28.4%,远超全面小康居民人均收入指标。
2. 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全面小康之成色。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聚焦社会保障、就业、医疗等领域,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保证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升至910元,就业总量达到39.22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2.05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3.4万个,实现就业约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创业培训1600人以上,支持成功自主创业4000人以上,带动就业1.8万人以上。
3.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全面小康“短板”。适应民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变化,宜兴市加快公共服务需求高质量供给。近三年投资近100亿元,完成学校项目建设,建成宜兴市医疗中心,打造聚大剧院、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深化城乡集团化办学改革,合理配置教学优质资源,加强公立医院资金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完成18个镇(园区、街道)、292个行政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任务,文化设施数量、水平和人均拥有量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获评“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三)美在生态:禅茶竹海生绿波,湖光山色诗意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财富。”“三山两水五分田,三氿穿城似珍珠”,依托优越生态禀赋、优美自然环境,宜兴市坚持“生态宜居、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的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宜兴样板”,成为江苏省4个县级美丽宜居城市综合试点城市之一。
春天的自行车公园采茶忙
1. 科学生态城市规划,走“绿色小康”路。地处太湖之滨,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太湖一级保护区面积分别占到市域面积的15.15%、36.31%、26.75%,保护比例位居江苏省最前列,土地开发强度远低于苏南其他县市。“先有规划、再有项目”,把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把生态作为最美的景观,依托南部山区的自然肌理、东部渎区的太湖综合治理工程,打造宜兴国际旅游度假区、雅达健康生态产业园、大拈花湾等重大旅游示范点。注重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的有机衔接,以多规合一推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塑造了“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园中”的城市形态。
2. 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彰显“生态小康”鲜明底色。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实现“两个确保”,把控源截污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太湖一级保护区、入湖河道周边、水源地保护区污水治理全覆盖;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快推进“减煤减化”任务,深度开展重点行业VOCs专项治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科学制定《宜兴市固危废物处置工作方案》,综合推进生活垃圾焚烧、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处置以及医疗、建筑垃圾处理工程;大力开展矿山复绿、湿地保护、水体修复等工作,努力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恢复秀美生态本底。
阳羡溪山小镇
3.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宜兴样本”。设立美丽乡村创建专项奖补资金,修订差别化考核细则,排定总投资近20亿元、712个整治提升项目,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农房建设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以“一推三治五化”行动为抓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积极创建“美丽乡村”,14个村获评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示范村,3个村正在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18个自然村达到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标准,张渚镇善卷村、湖氵父镇张阳村和西渚镇白塔村跻身“江苏省最美乡村”,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四)高在文明:风帆正举绘新景,杜鹃花开分外红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求。宜兴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谆谆嘱托,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率先推动文明创建向基层延伸,以城带乡、以点带面,全力打造全域文明、全面文明、全体文明、全程文明,实现城乡文明一体化发展,整体提升美丽陶都社会文明程度气质。
1. 坚持树先进典型,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乡风评议、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等各类道德实践活动,不断夯实思想道德建设基础,凝练和倡导优良民风。近年来,选树出中国好人17人,江苏好人31人(组),无锡好人102人(组),陶都好人近300人(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全国文明家庭1户,江苏省道德模范2人,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通过身边典型说身边事,传达文明好风尚,充分发挥姜达敖、费炳华、徐芳等200多位来自于宜兴乡间的中国、省、市身边好人的模范作用,倡导市民做好人、做好事。
2. 以点带面,创建城乡文明示范“风景点”。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文明城市常态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开展文明镇村、文明实践示范基地、示范点、示范项目、示范团队、文明实践示范户等创建工作,创成全国文明镇4个,全国文明村3个,江苏省文明镇11个,江苏省文明村30个。大力实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倡导移风易俗攻坚行动,2018年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全省第三、无锡第一。2019年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全省第二、无锡第一,群众文明素养、城乡文明程度全面提升。(www.xing528.com)
3. 传承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充分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利用新四军苏南抗日红色文化展示馆、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红色电影文化旅游经济。传承工匠精神,依靠自身丰厚独特的陶瓷文化,建立宜兴紫砂博物馆,成立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举办“宜兴国际陶瓷艺术文化节”“东方紫砂文化节”“首届世界壶艺大赛”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创新开展“一村一文化·文明沐农家——家园守护行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行动”,常态化推进“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服务,形成“德文化”、“诚敬文化”、“善文化”、“孝文化”等众多乡风品牌,持续扩大乡风文明示范村覆盖面。
二、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特色做法
宜兴市紧扣“打造无锡‘一体两翼’更为坚强一翼”的定位,围绕“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狠抓产业富民、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精神文明等重点领域,走出了强富美高全面小康特色之路。
(一)秉持“产业富民、民生环保”宗旨,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
宜兴市秉持“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探索“产业强市、产业富民、环境立市、生态立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共荣绿色发展。
1. 注重产业支撑,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持续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强攻项目招引。因地制宜制定招商引资方案,完善考核办法、奖励机制,提升招商工作系统性、针对性。推动重点板块在沪设点布局、结对共建,办好洽谈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活动;坚持园区助力,发挥经开区、环科园有效招商主力军作用,在强链、扩链、延链等领域持续发力。重点关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高科技产业园平台招引项目,加快形成项目集群效应。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倒逼产业转型。鲜明确立创新贡献导向,激励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资本经营、多作贡献。持续优化“绿色通道”“并联审批”等模式,完善“模拟审批”“多图合一”“多图联审”等措施,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持续调优高质量发展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2. 践行民生环保,塑造生态品牌。率先提出“民生环保”理念,开展民生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实施“美丽宜兴”建设工程,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做好绿色发展的“加减法”,坚持铁腕整治、标本兼治,建立健全成熟完备、高效运作的治理体系,推动环境高质量发展。打响民生环保战役,通过推进治太保源、实施蓝天工程、开展绿色创建、加强环保宣传、加快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提升环保基础设施等级等措施,打造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宜兴。依托优势生态资源,打造主题旅游精品,做足做精江南山区游、太湖水乡游、历史文化游、都市农业游等特色文章,进一步丰富陶都、洞天、茶洲、竹海等传统旅游品牌内涵,打造长三角区域休闲度假康养的重要目的地。
3. 挖掘传统特色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特色优势,将竹、茶、陶、洞、禅等元素与现代生态风情旅游相结合,通过举办“茶禅四月到宜兴”国际素食文化节、梁祝戏剧节、观蝶节、目莲文化节、风筝节、茶叶节、湖氵父杨梅节等,将各个镇(街道)的风情特色充分挖掘,逐渐形成南门村“农耕”文化、茗岭村“爱敬”文化、梅家渎村“家风”文化、上坝村“移民文化”等一批彰显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到宜兴,拉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多项产业,在增产增收、促进就业方面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宜兴用宜居宜业的生态风貌与深厚绵长的历史文脉诠释着这座城市的初心与传承。
(二)因地制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实践战略要求,确立“乡村振兴就是宜兴振兴”理念,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高质量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工作。
1. 特色农业推动“产业兴旺”。实施“镇级主导、镇村联动、多村联合”模式,推动镇村资源优化配置,因地制宜发展村级产业。瞄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农业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业+”发展模式,深入实施“百企建百园”工程,不断壮大稻米、蔬菜等5个超10亿元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做精做优宜兴茶产业,持续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着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成功获得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
2. 示范引领,注重“生态宜居”。紧扣“新江南模式”目标定位,进一步坚定生态自觉、强化宜居导向,将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作为重要战略工程、民心工程和品牌工程。以“一推三治五化”为抓手,充分发挥湖氵父张阳、张渚善卷、西渚白塔等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农房建设试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展现秀美村庄风貌。
3. 基层协商民主,夯实“治理有效”。深刻把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深化落实“进编制、建年金”和“一肩挑”等制度,持续加强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同时,突出平安自治要求,加快建立并用好“有事好商量”议事室等协调平台,持续扩大基层协商民主有效覆盖范围。
4. 多元统筹资源,实现“生活富裕”。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思路,因地制宜发展村级产业,加快提升强村富民工作水平。统筹镇村资源、联合实施项目,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增强“造血”功能。鼓励农民利用资源资产开展经营合作、参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转移,助推农民多渠道获取稳定收入。
(三)创树“杜鹃花开”品牌,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宜兴模式”
作为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宜兴统筹整合各种资源、各类阵地,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和文明健康服务五大平台,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其实践经验相继被央视、人民日报等30多家媒体报道。
1. 高站位统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突出政治引领,建强文明实践基地。通过建立“1个中心、18个所、312个站”的三级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大力宣传阐释国家大政方针和省市惠民政策。突出文化引领,繁荣基层文化生活。立足陶瓷博物馆、徐悲鸿故里文化园、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等文化阵地,挖掘地域人文特色,做大做强“杜鹃花开”精神文明建设品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实践引领,开启“点亮行动”,构建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买单”、群众“评单”的工作回路,建成全覆盖、分众化、菜单式的文明实践活动服务网络。
2. 全市域构建文明实践体系。坚持组织联建、工作联动、资源联合,探索职能合并、调剂使用、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融通资源调配共享。围绕共建项目统一谋划、共商措施,推进基层群众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经验借鉴和力量整合,形成符合实际的志愿服务活动的路径和模式。通过组织发动、行政推动、党员带动、鼓励和引导志愿服务个人和团队参与激活社会力量。实施“四同一扶”,对民间资源和体制内资源实行同等整合、示范创建同等参与、项目实施同等支持、活动开展同等融合和民间项目重点扶持。根据阵地建设、队伍建设、风采展示、宣传群众满意度等,开展实地督查和综合测评。构建褒奖回馈、关爱礼遇的保障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3. 优质化创建文明实践品牌。全方位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建设“晓Li的家”、“德荣微讲堂”等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打造“陶都好声音”理论宣讲品牌,重点推出“点出你的需求、亮出我的服务”志愿服务行动,倾力打造“爱沐陶都”志愿服务工作品牌。干部专家讲政策理论,道德模范讲先进事迹,百姓名嘴讲生活变化。根据群众需求推进菜单选课,注重通过“固定+流动”“线上+线下”,拓展走访式、讲堂式、座谈式、展演式、指尖式五种宣讲模式,讲深讲透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注重主流价值引导,选立标杆典型,开展学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系列活动,弘扬爱岗敬业、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培育“吃杠茶”“和事佬议事厅”“乡贤议事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自治模式。
三、宜兴走好全面小康特色之路的经验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宜兴市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无锡特色、宜兴特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1. 坚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好区域特色全面小康路。宜兴市委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两个率先”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是争当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的硬任务。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示范、先锋、“领头羊”作用,建立起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科学分类、全面监管的监督评估机制,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坚持以新的理念引领发展,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好、文化底蕴厚、科技基础强的区域优势,走“产业强市、产业富民、生态立市、生态惠民”的绿色发展道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支撑力,深入挖掘生态旅游资源,走好区域发展全面小康路。
2.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执政为民的正确政绩观,坚持把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取向,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以民为本、共建共享,既追求平均数,也关注极少数,既要数字达标,也要群众认可,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最薄弱的环节发力,树立“民生工作优先考虑、民生事项优先落实、民生投入优先保障”的宗旨,聚焦民生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切实优化公共服务、扩大公共供给、补齐公共短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就业等一批民生问题,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确保小康成果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3. 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改革积蓄势能,以创新催化动能,把改革创新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抓手,切实增强改革意识,鼓足改革干劲,强化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攻坚,自觉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推进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奔着问题“改”、瞄准成效“攻”,妥善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切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发展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在发展活力动力上实现新突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区域联动上实现新突破,提升治理效能、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兜牢民生底线、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在破立并举中探索符合宜兴实际的决胜全面小康发展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