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宣传部调研组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两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一曲《大风歌》,唱出了徐州人的壮志豪情、博大胸襟。北宋年间,主政徐州的苏轼写下“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之愿。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徐州屡遭灾害、战乱频仍,人民饱受苦难、历经沧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渴望愈加深切。
时光流转,大风再起。改革开放的东风唤醒了这片土地的千年小康梦想,徐州人敢为人先、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变化翻天覆地,人民生活水平快速跃升。进入新时代,徐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江苏省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的征途上昂扬阔步,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一、拥抱小康社会:“千年梦想”今朝成现实
打好决战决胜之役,实现千年的小康生活梦,徐州人把握千载一逢的历史机遇,交出了令世人惊叹的答卷。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深入企业、乡村、革命纪念馆调研,对徐州振兴转型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徐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新时代的“淮海战役”。1000万徐州干部群众迈开铿锵步伐,“小推车”再度出发,聚力聚焦三大攻坚战,意气风发,逐梦前行,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徐州时强调,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如今的徐州,摒弃“地级市思维”,破除“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历经转型之痛,这片土地发生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巨变,告别“经济洼地”老魔咒,撕掉“百年煤城”旧标签,展现“强富美高”新风貌,一座充满活力、美丽文明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鲜明浮现。
(一)产业层次从低到高
坚持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紧紧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锚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主攻方向,着力推动产业发展迈上中高端。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51.35亿元,跃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三次产业占比为9.5∶40.4∶50.1,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0.1%和40.6%,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城市功能从弱到强
过去的徐州,城区基本都是工矿区、棚户区,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功能薄弱、整体面貌较差。近年来,徐州把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最大优势、最大潜力,对标国内一流城市提升发展标杆,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高铁“米”字形枢纽加快构建,公共交通迈入“地铁时代”,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全面提速,聚焦产业、交通、生态环保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在淮海经济区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城市发展能力动力活力显著增强,规划中的“定位”正在加快变成实际的“地位”。
(三)区域环境从灰到绿
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和建设,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惊艳蝶变。大力实施显山露水、退渔还湖、敞园改造、精品园林、还绿于民等生态工程,云龙湖、大龙湖、金龙湖、潘安湖、九里湖绿水悠悠、碧波荡漾,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峦峻岭之间。今天的徐州,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山水园林风光,彰显出“南秀北雄、楚韵汉风”的独特气质,城市形象不逊江南。城市绿色发展国际论坛发布两项生态修复“徐州标准”,被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功摘得“联合国人居奖”。
徐州经开区金龙湖宕口公园
徐州云龙湖
(四)人民生活从贫到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补齐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短板弱项,打赢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2019年,作为千万人口的大市,徐州在完成了占江苏全省四分之一的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脱贫任务,扶贫开发综合考核连续两年全省第一。按照人均收入不低于6000元的江苏省级脱贫标准,徐州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瞄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并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民生福祉水平有序提升,人民共建共享幸福温暖“大家庭”。
(五)文明程度节节攀升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是推动发展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的徐州,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全力弘扬红色文化,坚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既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也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建设极具文化内涵的全面小康。围绕打造大汉文化、运河文化、乡村文化三大名片,加快建设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推广“马庄经验”,全面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素质和农民精神风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徐州人的自豪感越来越强。
二、产业转型冲关:“老工业基地”迸发新活力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最根本的支撑。经济强、产业旺,老百姓才能收入高、口袋富,小康生活才能根基扎实、前途宽广。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中明确强调,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往前走。徐州朝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前进,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转换发展动能,厚植经济基础,提高发展质量,让高质量发展成为最激扬的旋律,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夯实发展根基。2018年,徐州在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位列第一等次。
(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先进制造挺起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强调,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当前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徐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历史上重点布局煤炭、机械、化工、建材、冶金等产业,依托煤炭延伸发展煤电、煤焦化、钢铁、水泥等产业,逐步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和国内外竞争形势,徐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也深刻认识到,徐州强大产业根基不能动、实体经济优势不能丢。
为此,徐州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思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大力推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盐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同时积极顺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趋势,着力构建“6+6”先进制造业体系和“333”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建设以工程机械为重点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中心和以光伏为重点的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
作为主要老工业区的鼓楼区,大力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先后关闭搬迁近400家企业,28家大中型化工企业全部关闭搬迁,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腾出了2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并致力打造淮海经济区现代商贸核心区、现代物流枢纽区、商务金融中心区、网络经济高新区,转身成为徐州市最具发展活力与潜力的地区之一。徐工集团数十年来以“一根筋”精神坚守实体经济,确立“技术领先、用不毁”行业金标准,不断向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三高一大”产品转型升级,实现盈利增幅高速增长,加速向行业“珠峰”攀登。徐矿集团充分运用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开展煤电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业务,走出一条传统煤企成功转型的“行业样本”。卡特彼勒、协鑫、恩华、万邦、必康、正威新材料等行业龙头做大做强做优,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培育形成了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和标杆企业。
徐州市中心商圈夜景
(二)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四新经济”方兴未艾
近年来,徐州把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聚焦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了实施发展壮大领军型企业、高成长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的“三个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主导产业创新集群,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奋进换来实在的成果。徐州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全国7个国家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之一,聚集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徐州的硅基太阳能行业发展全球领先,薄膜太阳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高端项目相继落户。徐州的半导体多晶硅、晶圆制造、光刻机、光刻胶等产业链培育上取得突破。2019年,徐州新兴产业产值增长8.9%,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了38%,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发展真正立起了“四梁八柱”,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是10年前的18倍。
拥抱互联网时代,徐州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电商产业不仅直接惠民、带动一方农村富起来,诞生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徐州地标”、誉满海内外的产业集群。在睢宁沙集镇,智慧电商家具产业集群快速崛起,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数次来沙集电商淘宝村参观考察,全力支持“沙集模式”。在智慧电商产业园内,现代化家具厂房、物流快递、网商一条街、时尚的街景,家具产业链条都在这里汇齐,成为享誉全国的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三)现代服务业快速聚集,区域高地加快隆起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徐州加快构建完善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2016年,徐州作为江苏省唯一试点城市列入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服务业加速扩容提质。牢牢把握服务业项目、集聚区、企业“三大抓手”,统筹推进囊括三大生产性服务业、三大生活性服务业、三大新兴服务业的“333”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坚持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规模化并举,创新楼宇招商,猛攻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招商引资。2019年,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过半,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一大行业部门和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
(四)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开放型经济乘风远航
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全力推动开放型平台建设,拓展对外开放空间,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徐州把做大做强枢纽经济作为重点任务,加快建设淮海国际陆港,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构建集聚高端要素的“强磁场”。淮海陆港以物流体系、开放体系、贸易体系“三大体系”为统领,加快联通全国、融入全球,着眼“一港多点”,将陆路港、内河港、保税港、航空港等进行整体规划。着力完善铁、公、水、空、管多式联运体系,提升货运中转和集疏能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中转枢纽港。支持徐工、徐矿等骨干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传统出口产品高端化品牌化,不断拓展加工贸易、保税物流等业务,加快发展服务外包、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形成开放型经济新增长点。如今的徐州,国际班列满载着大宗货物发往中亚和欧洲,来自各国的化妆品、红酒等商品依托跨境电商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成为“世界的徐州”。
三、生态环境蝶变:“百年煤城”展现高颜值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徐州素有“百年煤城”的称号,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生产煤炭10亿吨,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之而来的,却是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空气污染、土地塌陷、城市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进了徐州府,先喝二两土”,这句顺口溜就是当时的现实写照。而走进今天的徐州,眼前“一城青山绕,半城湖水俏”,青山绿水相互映照,城乡面貌美丽嬗变。这座昔日的煤城,也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这无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一)治污攻坚,啃下硬骨头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徐州依次打响大气环境治理、柴油货车和船舶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农村污染治理等污染防治攻坚标志性战役,不断满足全市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
1. 大气环境治理,徐州打出一场“翻身仗”。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持续推进工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严格管控各类扬尘,全力削减VOCs,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2020年1月1日—8月12日,根据国家平台发布实况数据统计,徐州市区优良天数158天,同比增加30天,优良率70.2%,同比升高13.1%,PM2.5浓度48.4μg/m3,同比降低16.8%。
位于徐州市贾汪区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
2. 整治“水缸子”,治标更治本。有序推进402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对全市9个县级以上和所有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调查评估,确保水质100%达标。认真排查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彻底封堵影响饮用水安全的排污口;加强饮用水源地沿线内风险污染源的环境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放心水。
3. 土壤污染防治,这场“持久战”胜负已见。近年来,治防并重,扎实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从源头上防范,降低土壤环境风险。市生态环境部门重点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认真排查,全面摸底排查全市28家涉重企业,完成环保部对徐州重金属污染物减排核查任务。出台“徐州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从制度体系上保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不要污染的GDP”,已经成为徐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但对于环保不达标企业,生态环境部门不是一关了之,而是以服务为宗旨,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一企一档”台账,加大重点行业优化整合力度,推动重点企业对行业内落后污染企业兼并重组,同时要求新建项目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加大投入污染治理设施,从而确保企业环境治理能力本质提升。(www.xing528.com)
(二)生态修复,美景留子孙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后代,把最美的风景还给市民”,是徐州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为彻底改变生态环境,把“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资源,徐州把握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这一契机,全面有序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系统谋划生态修复的方式方法,打造一批有影响、老百姓交口称赞的生态修复项目。
1. 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成为全国煤矿塌陷地综合治理的典范。长期大规模的煤炭开采,给徐州留下了40万亩塌陷地。徐州结合塌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制订不同的治理方案,对25万多亩采煤塌陷地进行分类改造,使塌陷地变成各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区,为城市新添大小上百个湖泊、湿地和景观区,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位于贾汪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此前是伤痕累累的采煤塌陷地,变身为一座集生态湿地、人文景观、游憩、科普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先后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称号,为首批10家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同样由采煤塌陷地改造建成的九里湖国家湿地公园如今成为鸟类天堂,每年在这里繁殖生长及迁徙逗留的鸟类多达130多种。
2. 采石宕口,变身美丽公园。由于历史上采石业的无序开采,徐州许多山体的植被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山上乱石成堆,大小宕口众多。本着“修复生态、覆绿留景、凝练文化、拉动经济”的理念,徐州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和生态环境修复结合起来,通过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手法,进行山体治理和景观提升,将一座座满目疮痍的山体变为风景优美的宕口公园。徐州先后修复了珠山、龟山、九里山等42处采石宕口,生态恢复率达82.4%,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创造了“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的奇迹。
3. 美丽家园,水景不可或缺。2018年,徐州开启“全域治水”新格局,实施“河湖相连、河河互通”的清水廊道工程和黑臭水体的综合整治,对市区建成区内46条黑臭河道采用分区域、分水系的方案进行治理。同时,持续推进退渔还湖、退港还湖工程,建设云龙湖、九龙湖、劳武港、两河口等大型公园景区,形成了“九河绕城、七湖润彭”的水系新格局,“全域治水”取得明显成效。如今,徐州的九河七湖与大大小小的河湖连成一张覆盖全城的巨大水网,放射状的水系形成一个个城市公园,与乡村水景共同构成河畅、湖清、岸绿、景美的生动情境,再现水韵徐州的如画美景。
4. 河湖治理,扮靓大走廊。徐州是江苏与大运河结缘最早的城市之一。京杭运河在徐州境内绵延181公里,线路长、遗产多。徐州全面梳理、仔细挖掘大运河徐州段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精心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实现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新沂市先后投入10亿多元资金对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的窑湾古镇景点进行保护性修复,使这个镇年接待游客近两百万人,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因古镇旅游业的兴起而受益。汉王镇紫山村经过环境整治后,成为全国网红村,那一面村民笑脸墙则成为到村必拍的网红打卡地,2019年紫山村被评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黄河流过的故道,在徐州境内总长234公里,沿线区域生态退化、土地贫瘠。2012年徐州开始全面实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依据各地资源禀赋重点扶持经济林果、优质粮油、特色蔬果等主导产业,打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对沿线两侧目光所及的村庄、鱼塘、农田、桥梁、水利设施等进行景观提升,展现故黄河景观路沿线的乡野风貌。经过8年的综合开发,黄河故道区域变了模样——河道畅通、道路宽敞、水清岸绿、产业兴旺、村民富足,成为风光旖旎、产业带动突出的“绿色经济生态走廊”。沿线原有的115个经济薄弱村和22万低收入人口已于2015年底全部脱贫。环境的变化,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的“生态福利”,成为小康社会最直观最可感的呈现。
四、提振精气神:文化自信引领新风尚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是推动发展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灵魂所在。徐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徐州把文化发展作为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促进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舞动汉风”工程,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滋养、凝聚向上力量。
(一)文明实践树样板
进入新时代,徐州的文明建设被赋予新的重任、新的内涵。2017年,徐州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当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引领徐州文明实践步入新高度、新境界。
徐州市贾汪区,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探索出“5453”工作模式(即整合五大平台、建设四支队伍、坚持双五标准、完善三项机制),在实践探索中趟出了路子、攒足了经验、打响了品牌。该地探索“十必联”群众工作法,针对农村群众居住松散、不好聚拢的特点,发动以农村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包联农户,通过“1+10”包挂、“1+1”结对等形式,开展政策宣讲、生活关怀、困难帮扶等活动,切实在心贴心、面对面的服务过程中传递文明的“种子”。远近闻名的马庄村,从当年的贫穷落后到开矿起家,从关停小煤矿到转型发展生态文旅产业,每一次大变化背后都是精神的力量、文明的指引。这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鲜活案例,印证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赞扬。
伴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文化设施丰富、风格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承载着文明新风,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精神加油站”。在铜山区房村镇尚王村,一个新时代“三尺巷”故事广为传颂,彰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现实成效。该村修路需要挖掉路上的庄稼,还得占用部分农户的地头。经过文明实践志愿者的逐户沟通、交流,新修道路两旁的几十户村民纷纷主动让出地边儿,最终村里修通了6米多宽的水泥路。邳州市整合“民声通”、文明实践热线电话、政风热线等信息平台,系统征集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诉求,制定志愿服务“菜单”、接受群众“点单”,打通文明实践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四王村有1200多人在全国各地经营“甜蜜事业”糖葫芦生意,享有“一把红伞走天下”的美誉。村里组织回乡人员成立志愿者队伍和篮球队、舞蹈队等,乡风民风彻底转变,跻身“全国文明村”。古沂河畔,因孔子授贤而得名的授贤村,借助银杏湖风景区的吸引力,通过举办授贤古会等活动,吸引很多游客从安徽、山东远道而来,进一步弘扬了崇礼尚贤的民风。在徐州全域,好人好事已经成为身边的“最美风景”,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有效占领农村思想阵地,文明实践活动遍地开花。
(二)文化繁荣看今朝,文化自信写新篇
徐州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孕育诞生的“淮海战役精神”具有丰富营养、永恒价值。挖掘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徐州以本土红色革命故事为题材的地方戏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红色文艺创作“好戏连台”,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和传播了“淮海战役精神”等重大革命题材的内涵和价值。以小人物讲述抗战故事的现代柳琴戏《血色秋风》,以“一门三烈”为主要人物的原创舞剧《小萝卜头》,以淮海战役为创作主题的梆子戏《母亲》、音乐剧《淮海儿女》等,分别聚焦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让更多干部群众了解红色文化、爱上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作品,充满着信念的力量、奋进的力量、斗争的力量,激励鞭策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奋勇开拓。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南秀北雄的人文特质,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富矿”。徐州全面挖掘、开发汉文化资源,展露“大手笔”,挥毫“大文章”,全力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让两汉文化走出徐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传承和推广汉文化,徐州重点围绕“四个一”项目发力。即:一件衣,汉服;一部剧,《汉风飞扬》;一首歌,《难忘徐州》;一个品牌,“国潮汉风”。在汉风劲吹之下,汉文化元素不断融入徐州百姓生活——徐州地铁1号线上,一幅幅“车马出行图”在站台惊艳亮相;汉乐体验馆在回龙窝开馆,古埙、管子、箜篌等汉代乐器齐奏汉曲《垓下之围》《月照关山》;楚韵路、汉风路、樊哙路等一条条道路,更令人无限遐想……漫步徐州,汉文化特质和汉文化符号鲜明,让人仿佛穿越时空。
近年来,徐州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把历史挖掘与生态修复、旅游发展结合起来,真正把大运河变成流动的文化、活起来的资源。此外,徐州注重全方位发掘文化资源,聚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标识,涌现出书画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等地域文化品牌。“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走遍五洲、难忘徐州”的城市形象,正在加速吸引国内外游客前行体验,徐州的文化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淋漓展现。
五、乐享品质生活:城乡共治获得感满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决胜全面小康,徐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以百姓心为心”理念,高起点实施乡村振兴行动,高标准推进老城棚户区改造、农民住房改善,闯出城乡协同发展与治理新路子,让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同过上高品质生活。
(一)改造棚户区,进楼实现安居梦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长期沿循“先生产后生活”的旧思维,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极不均衡,主城区及城郊接合部遗存大量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居住面积偏小的棚户区,群众盼望早日改造的愿望极为强烈。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徐州把棚户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通过优化体制建设、合理资源配置、规范征迁程序等措施,探索并破解了棚改区改造所面临的资金、安置等一系列难题,创造了棚户区改造的“徐州模式”,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18年、2019年,徐州连续两年荣获国家棚改激励支持城市。
棚改工程从规划设计、补偿标准确定、质量保证到各种配套设施建设等,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打破传统思维,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投资运作模式和“上级补贴、银行信贷、政策减免、土地运作”等“四位一体”的资金筹集机制。迄今,110多万群众实现“出棚进楼”,彻底摆脱“吃水难、如厕难、行路难”等困扰多年的生活窘境,告别了阴暗破烂的危旧房,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现代化宜居小区,大幅提升了住房条件和生活幸福指数。鲜亮的“棚改”品牌,为徐州获得“全国最具有幸福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达小康,“硬核”是住房。徐州围绕农房改造,改善乡村面貌,开启新乡土时代。徐州一直是农业大市,一些农村地区布局比较分散,整体环境比较差,不少村子发展缺少人气、缺少活力、缺少生机。为此,徐州按照“四化同步”规律,把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与配套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与社区治理统筹推进,创造性解决“哪些人要搬”“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房子怎么建”“如何稳得住”等问题,让农民过上比城里人更好的生活。
沛县杨屯镇共有15个压煤村庄,是江苏省“搬迁扶贫带脱贫”试点地,三年来已完成8个社区安置房,共计15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3万多农民入住问题。睢宁县姚集镇高党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如今已变成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在这里,综合服务中心、省级示范幼儿园、老年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功能性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不仅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而且以农旅融合为突破,以发展农村电商为特色,打造成为新兴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19年,高党村发展各类电商110家,实现销售额约2300万元,村集体收入413.6万元,人均收入21500元。
新沂棋盘镇杨庄村是首批苏北农房改善省级示范项目,该村在原址实施新建,短短2年间,600多户搬进一栋栋精致的独院小楼,新型社区在规划建设中充分彰显马陵山红石文化特色,院落布局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周全考虑农户日常之需,受到当地群众的由衷欢迎。2019年,新沂市安排农房改善专项资金6.6亿元,建设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44个,为1.2万户农民圆了“宜居梦”。截至2020年6月,徐州累计改善农房32000多户,一批极具特色的农房改善示范带已然形成。
高标准的交通设施和运输服务,对于农村要素流动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突破的“腊子口”。徐州前瞻规划建设涉农惠农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公共服务。创建全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100%开通镇村公交,建设“四好”农村路,打造农村公路品牌,全力支撑全域的全面小康建设。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物流建设等项目中,徐州确保铺好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丰县是江苏农业产业化试点县、全国水果生产十强县,第一产业比重高达18%,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决定了农村物流建设的强需求。丰县创新物流三级网点搭建模式,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实现了仓储、业务人员、物流车辆、城乡配送、设备设施的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商农共网、统仓统配”这一做法入选全国首批25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幸福“大家庭”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基石。徐州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围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率先进行实践探索,创新构建以党建为统领、德治为先导、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1.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重在强化党建统领作用。铜山区棠张镇创新“党员中心户”制度,精准“把脉”乡村治理,探索智慧治理新模式,坚持“把党员中心户建立在网格上”。全镇现有119个党员中心户,设立党建网格驿站,以标准化的工作促进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在云龙区,每栋楼成立一个理事会,实现独立的楼栋自治。社区“微自治”,精准打通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目前,该区90%老旧小区成立了楼栋自治理事会,一个楼栋的事由住户商量着办,人数少了,效率高了。在徐州,“村(居)民小组自治”“院落自治”“楼宇自治”等其他“微自治”形式在基层蔚然成风,“一窗式受理、一口清导办、全科式服务”社区工作新机制已初步形成,实现了由“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做群众工作”到“群众做工作”的转变。
“公共空间姓‘公’,公共资源为人民共享,不能为少数人垄断享用。”近年来,邳州轰轰烈烈地开展公共空间治理,把“公共”属性作为出发点,突出党在公领域的领导核心地位,坚守“为公”初心,推动公权力全面维护公共利益、公序良俗、公平正义和公共环境,以公共空间治理“小切口”做好邳州治理“大文章”,唤醒“公”的意识,汇聚“共”的力量,取得“治”的效果。其更大的意义,则在于梳理了资源、疏通了了人心、打通了产业,就是从公共空间直达百姓心间。城乡联动的公共空间治理让“有限空间”释放出“无限可能”,取得“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效果,成为全国50余个城市学习的典型。
2. 高品质生活,必须建立在高水平社会事业之上。徐州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认真算好经济账、民生账、综合效益账,统筹推动经济发展和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质。在全国首创“医疗事业集团”,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四级联动、百姓受益”一体化发展模式,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突出成效,医疗服务能力覆盖苏鲁豫皖20个地级市1.2亿人口。2019年全市诊疗量6500余万人次,其中外省住院量达到三分之一,“到徐州问诊”日益成为周边群众的首选。回应群众高度关注的教育问题,徐州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推动教育资源供给,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素质水平和升学水平“双提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六、追问徐州力量:思想之光照亮大道之行
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如约而至,是徐州人民的大事盛事,更让这座古老城市焕发全新光彩、展现无穷魅力。新时代的“大风歌”铿锵激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未来的光明前景值得期待。在应对新挑战、夺取“双胜利”的新形势下,“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淮海战役精神,将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力量。徐州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优势,必须矢志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坚定前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心为心,始终如一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能实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目标追求。
(一)坚信思想的力量,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
这些年,徐州之所以取得巨大发展成绩,根本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在于新发展理念对实践的巨大引领作用。曾经有一段时期,徐州经济因资源而兴、靠资源发展,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造成了沉重的包袱,导致了长远的转型之痛。正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摒弃陈旧落后的发展理念,才凝聚起以转型促振兴、促跨越的高度共识,形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定位”变为“地位”。这启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决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号令,毫不动摇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切实用新思想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坚信人民的力量,必须心系百姓、提升境界
人民的力量是一切事业的源泉。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根本上为了人民,也时刻依靠人民。徐州决胜全面小康之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铭记淮海战役的“小推车”精神,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以造福百姓为最大政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自豪感荣誉感明显增强,干事创业的昂扬激情被充分激发,释放出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从产业转型升级到生态环境修复,从改善农民住房到治理公共空间,无不是站稳群众立场、满怀人民情怀的实际行动,也正是因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徐州才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事,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发展成就。实践证明,以百姓心为心才是大情怀、高境界,必须把顺应百姓期盼作为做决策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坚信奋进的力量,必须创新不止、破浪前行
精神状态决定发展状态,奋斗脚步决定前进脚步。作为老工业基地,徐州如果简单复制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根本不可能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型跨越。正是因为徐州人敢闯敢干、勇于突围,跳出徐州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才成功打破思维定式、破除思想坚冰,科学回答中心城市怎么建、生态破坏怎么治、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等关键问题,最终开辟转型新路子、步入发展新境界。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之后,必须乘势而上开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进军。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必然会面临更多新的风险挑战,必须勇于开顶风船,永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保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务实态度,在乘风破浪中英勇前行、建功立业。
(四)坚信事业的力量,必须久久为功、积蓄优势
徐州推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就是一场场耐力赛、接力赛所组成的时间图谱。徐州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领导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每一届班子对转型的执着追求没有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这个过程中,徐州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一个又一个国家战略机遇,有效将机遇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将机遇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格局和产业形态。正是有了这股韧劲和定力,这座“百年煤城”最终实现由内而外的“旧貌换新颜”。事实证明,但凡伟大的事业,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对能力和定力的双重考验。成大事者,定有大志向、大胸襟。迈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只要经受住时势的洗礼,相信制度的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够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一步一步接近美好的愿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