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宣传部调研组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日新又新。从199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200美元、提前七年实现“翻两番”,到1998年实现总体小康,从2009年提前一年实现以县区为单位全面达小康,到2017年明确“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京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全面小康综合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南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记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强富美高”的发展要求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谆谆嘱托,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发展愿景,全面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城市,让高水平小康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
一、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厚植“经济强”的第一动力,不断夯实高水平全面小康物质基础
南京大学张志炳教授团队完成的“微界面传质强化反应—精细分离集成系统研发”技术,实现了炼油技术突破、产业安全突破、绿色环保颠覆性突破,2017年2月问世不久,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即授予张志炳教授团队技术发明一等奖,日本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美国分公司等行业巨头关闭了同类产品线。该技术从理论构思到实验室验证再到产业化应用,得益于新型研发机构机制活力,成为南京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成功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抓创新醒得早、起得也早。从1987年获批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到2009年被列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特别是2017年确立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南京突出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双轮驱动”,重抓新型研发机构、科创企业等创新主体,创新对城市发展的引领力、支撑力持续增强,至2019年底,连续11个季度保持经济增速8%,去年上半年增长2.2%,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首次名列全国城市前十。
(一)构建“一个顶层设计”,形成以“市委创新委+高新园区”为主架构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2017年,南京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 “121”战略,“1”是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2”是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另一个“1”是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大胆探索创新体制,在全国率先成立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以打造一流生态为目标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南京最鲜明的气质,让城市处处散发创新的味道,让所有创新者在南京迸发活力、实现梦想。按国家标准将散布全市的80多个各类园区整合为15个高新园区,成立南京高新区管委会总部,形成“1+15”发展布局,全面启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载体赋能升级渐入佳境。南京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排名从2017年的第27位,大幅提升12位,首次进入全国前15强。城市硅巷建设让老城旧街焕发生机。秦淮、鼓楼、玄武等中心城区充分挖掘区内名校、名所、名企等创新资源,充分利用闲置校区、厂区,打造无边界、跨领域的100万平方米硅巷,构建活力四射、共享开放的科技创新新空间,全域创新呈燎原之势。
南京建邺高新区
(二)锚定“两个一公里”,畅通源头供给“最初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如何从根本上破解“科教资源多、成果转化少”的“痛点”?“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是南京促进科教资源与成果转为产业优势的“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南京以此作为创新名城建设的鲜明导向,大力全面推进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有效解决科技产业“两张皮”问题。以组建新型研发机构为“先手棋”,组建科技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营、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架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和纽带,让科学家和企业家“共事”、成果和企业“共生”、科技和产业“共舞”。全市累计签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近400家,吸引1名图灵奖获得者、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集聚科研和管理人才近万人,累计孵化引进企业近6000多家。以自主建设“一室一中心”为“制胜招”,打造基础创新、应用基础创新策源地。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成功研发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开通全球首个网络内生安全试验场,成功进行全球首个确定性广域网创新试验,成功研制5G毫米波芯片,单通道成本从1000元降至20元。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构建“科技攻关—工程化—产业化”多元统筹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成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系统性技术创新基地,长江“生态眼”环境监测感知项目成为长江生态保护的“智慧大脑”。同时,加快筹建紫东交通重点实验室、新医药与生命健康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和载体,再造一批自主创新“高峰”。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
(三)构建“四大体系”,推进主体培育体系、资源集聚体系、多元平台体系、政策服务体系高效联动
实践证明,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往往是在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中涌现的。南京重点构建“四大体系”,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形成创新蓝海、创业热土、创客家园、创富天堂。
1. 构建主体培育体系。精心种好“三棵树”,即“移载大树”,招引全球科技和产业大项目;“育苗造林”,构建从初创期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到瞪羚、独角兽、拟上市企业的梯次培育矩阵和政策支持体系;“老树发新芽”,引导在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步伐。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1844家跃升至2019年的46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721家跃升至6685家,正形成一片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科创森林”。
2. 构建资源集聚体系。对内启动“百校对接行动”,选派科技专员驻点对接全国100所重点高校院所,精准抓实产学研深度合作。对外实施“生根出访计划”,瞄准“关键小国”和“创新大国”,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建设高水平“创新共同体”。持续放大“创新周”品牌影响力,邀请全球知名科学家、企业家、创新机构、投资机构代表齐聚南京,开展创新思想交流、展示最新科技成果、进行合作项目对接,2020年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超1080亿元。推出“人才举荐制”等创新举措,不拘一格发现、挖掘高层次人才。2018年11月,创新“强磁场”典型经验获国务院表扬。
3. 构建多元平台体系。力争“十四五”期间城市硅巷达到300万平方米、培育孵化独角兽企业3—5家,让主城高校、院所周边成为充满活力的知识经济圈。打造大学创新港,吸引更多高校全面参与板块发展,建设校区、园区、社区综合体,形成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创新闭环。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科技园区,加强与中电科14所、28所、55所、南京晨光等军工企业以及南航、南理工、国防科大等军地高校合作,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4. 构建政策服务体系。研发“鑫高企”“新研贷”产品,服务高新技术企业1300余家,这是南京聚焦创新名城建设,成立市级科技创新基金科创基金的典型做法。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知识产权保护“铁拳”专项行动,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城市”。落实创新产品推广示范实施办法,对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给予消费补贴或政府采购扶持。建立主导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揭榜制”,制定发布攻关榜单,鼓励企事业单位揭榜攻关。
(四)开展“四新行动”,奋力夺取“双胜利”,助力高水平打赢决胜全面小康收官战
以“四新行动”扩内需稳增长。开展新基建行动,总体推进市区两级总投资5454亿元的346个新基建及关联产业项目建设。开展新消费行动,积极推进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升级传统消费、壮大新型消费。开展新产业行动,突出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智能网联汽车、新型都市工业、未来新业态等产业方向,聚力补链强链,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开展新都市行动,推进“宜居生活提品质、综合服务添活力、安全韧性补短板、基础设施强功能”。以“链长制”固链补链强链。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等八大产业,全面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打造若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链条。对标国际一流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示范城市。出台《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激活市场活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试评估报告,南京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的双创示范区中综合排名第一。出台惠企“宁10条”,为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超300亿元。设立“企业家服务日”,以精准助企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拓宽“百姓富”的渠道路径,提升高水平全面小康直观感受
桠溪国际慢城是中国首个国际慢城、国际慢城联盟中国总部,位于风景秀美的南京高淳区,近年来通过一体化经营开发山慢城、水慢城、文慢城,嵌入式发展农家乐、渔家乐、乡村民宿等休闲旅游产业,打造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园区等一批国字号农村旅游品牌,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饭碗”“摇钱树”。此外,高淳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发展特种水产、特色园艺、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固城湖螃蟹成为致富品牌,全区螃蟹养殖水面达22.4万亩,形成拥有10万名从业者的产业链,年收益超20亿元。
生态富民、产业富民的“高淳路径”越走越宽,成为南京强力推进产业富民、促进全民共建共享小康成果的生动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是评价小康成色的金指标。近年来,南京着力提升市域协调发展水平,“加减乘除”并举,系统拓宽群众致富渠道,切实提升群众小康获得感。
(一)加法:全方位支持就业创业
高质量就业创业是高水平小康的显著标志。南京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度实施更加聚向的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出台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宁十条”,面向硕博研究生等优秀人才提供“就业见习岗位”10万个以上。“宁聚计划”实施以来,全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接近100万人,累计吸引留学回国人员4万余人。全方位实施更加深入的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和青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优化全链条创业扶持政策,提高创业载体服务能力和孵化水平,充分释放创业带动就业潜能,建成创业孵化基地138家。去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逾15万人,扶持大学生创业3276人。多渠道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聚焦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强化用工服务、技能提升、就业帮扶,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得到援助,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通过高质量就业创业打造“百姓富”最强动力源,成为南京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显著标志。
(二)减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南京注重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通过提供更高标准、更加均衡、更为普惠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大幅降低群众获享优质公共服务的难度和成本,民生发展首位度、民生工作精准度、民生保障集成度不断提升。“弹性离校”政策引领全国。南京推进学前和义务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所有区县均被列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喘息服务”“时间银行”等特色做法广为推广。作为全国首批养老改革三项试点城市,南京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成为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深化综合医改,获批全国社区医院建设、促进诊所发展试点。“一门受理、全科办理”的社会救助服务模式首创成功,获评全国社会救助优秀创新案例第一名。“城墙内外”布局优化。为解决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明确明城墙以内为控制发展区,不新建学校医院,明城墙以外空间则为鼓励发展区。
(三)乘法:聚力做强板块经济
南京地域狭长,“南北田园、中间都市”格局明显,南北两端地区生态富民取得成效,但居民生活水平与都市核心区仍有明显差距。南京坚持“全域一盘棋”,着力发展板块经济,提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水平,形成“东西南北中”优势互补、协调并进的高质量发展良好局面。做强南北两端地区,既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当务之急,也是破解南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力的战略任务。南京市委市政府专项支持六合、高淳加快高质量发展,从增强开发区能级、支持主导产业培育、创新能力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城乡品质完善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两区发展。两区对标找差加压奋进,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实现较大幅度争先进位。坚持“纲举目张抓发展”,对标奋进争一流。重点支持各板块每年办好一件大事,包括江北新区创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秦淮区推进老城更新与保护、鼓楼区实施中心片区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栖霞区建设中国(南京)智谷、浦口区加快南京国家农创园建设等,以重点事项的引领性突破推动面上工作的整体性提升,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四)除法:破除影响富民的体制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百姓富”的难点和重点。南京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百姓富”的关键环节,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人”。以“三个激活”完善富民制度安排。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统筹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为乡村振兴、富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性供给。推进农民由“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深入开展以“宁姐月嫂”“农村电工”为代表的就业技能项目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面向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创业青年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推动农村由“村庄美丽”向“产业美丽”转变。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美丽产业”、特色产业,为农民打开广阔的致富空间,2018年南京入选首批全国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城市。推进农业由“一业难支”向“四业联动”转变。广拓富民多元化渠道,大力推进就业、创业、产业、物业“四业”联动,促进农民增收。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636元,增幅连续高于城镇居民。
三、突出长江大保护牵引带动,擦亮“环境美”的底色亮色,增强高水平全面小康可持续性
幕燕滨江风貌区自六朝起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拥有“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六景,山秀水阔,名胜荟萃。为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南京实施幕燕滨江风貌区环境综合整治,共拆迁工企单位71家、沙场码头110个,搬迁居民579户,系统推进岸线整治、植绿覆绿、土壤修复、河道治理和城市有机更新,累计新增绿化面积约80万平方米、湿地水系约13万平方米、绿道及慢行系统约20公里、长江生态护岸长约5公里,一副“长江文化荟萃、山水城林交融”的美丽画卷重现大江之滨。
近年来,南京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维护山水城林风貌, 让绿色成为美丽古都的鲜明底色。全面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围绕“长江大保护”抓好生态增容、污染减量、岸线减压,突出“水、气、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扎实的生态文明成效持续增进市民生态福祉。(www.xing528.com)
(一)治水: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南京拥有江苏近1/4长江干流岸线,抓长江南京段生态保护,就是抓全市域生态保护;看南京生态建设成效,首先看长江南京段生态保护成效。近年来,南京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作为压倒性任务来抓,紧扣“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目标要求,坚定不移抓好长江环境问题整改、生态修复和产业布局优化。全面推进长江岸线整治工作,推进150个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的清理整治和规范提升,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百里长江最美岸线“升级版”。2018 年以来共清退生产型岸线21.5公里,长江二桥到三桥之间生产岸线基本退出。从2013年起分段开展58公里滨江风光带建设,规划建设河西鱼嘴城市客厅、欢乐滨江城市客厅、绿博园城市客厅等九大城市客厅,打造可零距离感受“新时代山水城市主轴”“世界级魅力人文江岸”的宜人精致。为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南京在全省率先实施“河长制”,明确将1082个重要水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次年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月牙湖、清水塘、珍珠河、南湖等已整治河道呈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景象,得到市民百姓一致称赞。
(二)治气:突出主要指标和排放源头
呼吸到干净的空气是群众的热烈期盼,也是高水平小康的重要标志。为了这一目标,南京选择最艰难的源头治理来破题:减少本地工业污染排放,关停不达标企业,持续推动产业绿色转型。2016年以来,全市共关闭化工企业115家,整治“散乱污”企业1811家。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化工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出台“大气管控40条”,针对工业污染、车船污染、扬尘污染和臭氧污染4项影响南京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对症下药制定从严管控措施,对94家企业实施差别化应急管控措施。建立健全重点区域“点位长”负责制,“点位长”由各板块党政主要领导担任。2019年,南京PM2.5年均值为39.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4%。2020年上半年,南京PM2.5均值3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0%,PM2.5均值为全省最优。重点防控臭氧污染,率先出台《南京市2020年臭氧污染防治方案》,从工业点源治理、移动源挖潜和面源精细化管理等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物减排。对全市936家涉VOCs企业开展专项帮扶,125个年度VOCs重点治理项目和133个重点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项目大部分已完成。
南京鼓楼滨江风光带河口新貌
(三)建绿:彰显美丽古都生态品质
南京生态本底优良,相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等荣誉和称号。2007年,南京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以“显山、露水、滨江、见城”为目标,开展中山陵、玄武湖东岸地、明城墙等片区环境整治,建成环紫金山、明城墙和滨江风光带绿道600公里,建成区每年新增绿色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形成“山水相依、城林相映、绿树成荫、风格浑厚”的城市园林绿色特色,入选2019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名单。积极推进城市建绿增绿,加快建设开门见绿的公园城市,大力实施“三化(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造林、城市景观“添绿增彩”等工程,积极探索在老城有机更新塑造绿色空间。2019年,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林木覆盖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自然湿地保护率由全省第六跃居为全省第一。开展“绿色银行”建设,在紫东新区和所有涉农板块推广,在建设上注重因地制宜,选准适生树种;培育上提倡栽种小苗,确保未来收益;管理上运用信息技术,完善追溯体系,确保高标准种好管好。
(四)转型:打造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针对历史形成的过重产业结构,南京加大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力度,加速钢铁、石化、建材、重型装备等传统重化工优势产业转移、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轻型化。精准发力抓龙头,推动“两钢两化”等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宝武梅钢区域钢铁冶炼产业确定逐步迁出,未来布局新兴产业,建设产业新城。南钢集团在撤离长江沿岸、升级主业的同时,智能制造等双创平台快速成长,初步形成“钢铁业+新产业”的“双主业”新格局。全面启动绿道建设,加强绿道与滨水蓝道、文化步道的串联整合,在市域中形成江南江北相对独立、环带相接、串点连景的绿道网络。 到2019年底,南京市绿道总里程达1162公里,2020年再增绿道120公里。一条条绿道串联起南京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为市民打造低碳健康的“绿色生活”。2020年7月,《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获批,11月1日起正式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南京:山水城林
四、以开展创建活动为载体,拓展“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内涵外延,在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网格服务零距离,问题响应五分钟;力量下沉强一线,整合叠加更高效”的社会治理“秦淮经验”,在桨声灯影的十里秦淮绽放新的辉煌!作为江苏省面积最小的区,秦淮区坐拥“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和著名的夫子庙景区,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万人,流动人口约25万人,全年接待游客超6000万人次,基层社会治理任务繁重。为破解基层治理“权力有限,责任无限”“资源虽有,调度困难”“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等治理困惑,秦淮区探索赋权、赋能、强基层、强队伍的“两赋两强”街道集成改革模式,让社会治理的力量在一线、社区凝聚,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取得扎实成效。
“社会文明程度高”是高水平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严密高效的网格化治理,成为南京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较高水平的有力体现。近年来,南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支撑”的谆谆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加快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美丽古都。
(一)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南京把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穿始终,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着力点,切实扛起省会城市的担当、展现文化名城的底蕴、彰显美丽古都的形象,使“社会文明程度高”成为南京的鲜明标识。高举新思想之旗,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浦口区着重打造“浦言朴语”理论宣讲平台、美善浦口人、雨山讲堂、求雨山书法小镇等“浦口品牌”;高淳区积极探索并推进“志愿者+群众”工作方式、“文艺创演+群众”建设路径和“互联网+宣传”平台建设,组织引导志愿者开展全覆盖、分众化、菜单式的文明实践活动。江宁区精心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努力实现“一所(站)一特色”。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工作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南京市按照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大力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渡江精神等革命精神,深化研究阐释、宣传推广和教育实践,使红色文化成为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特大城市治理新路子
作为实有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能否实现高效能治理是高水平小康的关键环节。南京立足城市总体定位,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南京特点的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建设彰显制度优势和现代治理水平的韧性城市。南京精细化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前列,江宁区集成改革、秦淮区“两赋两强”基层治理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社区“减负增效”、街道社区体制改革等被评为全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去年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南京充分发挥全市网格治理优势,全面实行“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全市1.2万个网格、3万余名专兼职网格员迅速行动,综合运用大数据智慧化手段,有效织牢织密社区联防联控安全网,成为疫情防控的强有力保障。
(三)拓展世界文学之都内涵建设,推动古今文化交融繁荣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南京积淀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漫步大街小巷,六朝古都的一砖一瓦皆浸润了文化记忆。 近年来,南京文化产业不断创新、跨界融合,探索出“文化+旅游”“文化+研学”“文化+文创”新路径,老工厂变身文化孵化平台,文化消费丰富夜经济,文旅融合赋能景点,丰厚的文化资源迸发出蓬勃生命力。坚守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赋予“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以独具价值的软性支撑。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南京既守好城市大门又体现开放包容,对所有中外人员坚持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赢得社会各界赞赏。南京是一座文学之城,有“天下文枢”美誉,201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学之都行列。南京也是一座崇尚读书的城市,市民文化素养总体较高,全民阅读蔚然成风。文学与阅读,滋养人心,涵养品性,于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城市文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建设国际和平城市、传播中国和平之声,把国际关注、中国方案和南京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2017年9月,南京成为全球第169座、中国首座国际和平城市。
(四)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
南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两个不放松”和“务必整出成效”总要求,积极开展首批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全力抓好危化品安全生产专项巡视巡察有关工作,聚焦消防、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解决突出问题,切实把32个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抓细抓实抓深入。依法依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努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源头。深入开展全市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按照“平战结合”原则,超前规划应急管理、防灾避难等保障城市安全的基础设施,全面排查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确保及时消除,提高城市韧性和本质安全。南京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有安全感城市”榜单,在2019年中国最安全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
五、锚定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目标定位,探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京路径”的经验启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南京承前启后、传承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规律、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高水平小康之路。回顾总结南京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特别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历程和巨大成就,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经验启示。
(一)牢牢把握深入践行新思想这个根本要求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对照新思想查问题、找差距,用新思想解放思想,指明方向,沿着总书记谋划的“强富美高”奋力前进。面对形势逼人的竞争态势,2018年初,南京发出“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5年、10年乃至20年之后,南京拿什么和其他城市竞争”的“金陵之问”,创新成为南京制胜未来的唯一选择。2019年,对照新思想,南京再次对科技资源市场化产业化不足、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国际化程度不高等短板进行系统反思,直面尖锐问题,以新思想为指引探索问题短板破解之道。在新思想指引下,南京大胆探索城市发展的“南京路径”,把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作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鲜活范例,做强创新引擎、促进均衡协调,彰显绿色本底,厚植开放优势,共享民生福祉,在外部形势较为严峻的不利形势下,南京城市发展逆势上行,“强富美高”各领域全面发展,高水平小康底色更亮、成色更足。这启示我们,新思想的巨大威力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只要我们对照认真贯彻落实新思想,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模式、旧路径,结合自身情况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就能在新发展格局中掌握主动,赢得未来。
(二)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立场
城市的核心是人,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改革发展的最大初心。南京推进高水平小康建设,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人民群众在更高水平上共建共享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南京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就是要形成新老并秀的协调美、锐意创新的活力美、古今交融的人文美、绿色宜居的生态美、开放包容的气度美、安定文明的和谐美,其本质充分地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使人民至上成为南京这座城市最美丽的标识、最温暖的印记,让美丽古都建设实践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务实行动。 这启示我们,城市建设中的全部工作都要突出人民评判,在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只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牢牢把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国内的城市中,南京科教资源集聚、优势明显,拥有高等院校60余所,在校大学生80余万人,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超过1100人,居全国第一。南京很早就认识道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进行了可贵探索,但科技创新产业化短板长期存在。南京深挖问题症结,创新思路举措,系统布局创新名城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为高质量发展集聚创新动能;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瞄准主攻点、练好“基本功”,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基础;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的发展必然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而要实现创新高质量发展,本身也需要大胆创新,并在实践中探索可行之道。
(四)牢牢把握体制机制改革这个内在动力
近年来,南京在科技创新、基层治理、营商环境等领域的突破,无一不得益于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动力成为南京高水平小康建设的关键引擎。面对科技创新产业化短板,南京大胆探索成立“市委创新委员会”和“南京高新区管委会总部”等创新机构,在实践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的关键作用。针对推动重点工作不乏超常规手段、但缺乏常态化机制的问题,南京坚持“重点工作重点抓、系统工程系统干、创新文章创新做”,建立并完善重点工作推进办公室,以“大部制”模式实行集中办公、实体运作、专班推进,着力解决跨区域、跨板块分工合作问题。推进办成立以来,有效啃下了一批硬骨头。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设立以来,着力打造与国际规则“等高”的开放创新服务体系,在产业链服务、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领域形成了60多个体现首创要求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7项改革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搭建生物医药集中监管与公共服务平台”入选国务院服贸“最佳实践案例”。这些鲜明的案例彰显出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层次力量。这启示我们,越是推动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越要注重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扫除更高层次发展面临的制度瓶颈,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五)牢牢把握对标找差、实干争先这个工作方法
南京在高水平小康建设进程中,高度重视对标找差,紧扣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在“参照系”上,以GDP超万亿城市和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标杆,在政治对标对表的大前提下,重点抓好创新、产业、生态、改革、开放、民生、城建、营商环境“八个对标”,清醒认识与一流水平、与追赶目标的差距,不断提升发展追求。在“风向标”上,根据省委“六个高质量”要求,结合南京实际构建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动力源”上,层层动员部署、全员组织参与,强化各板块各部门各单位对标意识、赶超动力。通过对标找差,实干争先,赶超现有标杆、再追新的标杆、立志成为他人标杆,南京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发展路径更加优化、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潮澎湃,成为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强大动力。这启示我们,通过对标找差提升目标追求、提高工作标杆、提振干部士气,是推动发展的有效手段,关键是要形成创新实干的优良之风,这也是我们面向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有效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