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集团自1979年创立,至2019年正好40年。40年当中我们大杨就专注做了一件事——服装制造。目前,大杨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西装出口企业。最近十多年来,大杨集团在智能制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天跟大家进行分享交流。
当前,中国服装行业面临国内国际的变数和挑战,未来的中国不但是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我们的产业链也是最完整的,中国众多的服装生产制造企业也越来越迈向品牌企业,我们的品牌意识对时尚的理解也进一步加速。但中国服装行业在人才结构、科技支撑以及产品库存方面,还面临很多挑战。
关于“柔性制造”,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通常,我们都希望服装生产效率越高越好,但是这种高效率跟顾客的高满意很难契合,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一种博弈的关系,也就是说速度和品质很难兼顾。另一方面,更高的品质和更低的成本也是一对矛盾体,高品质和低成本之间也很难平衡。柔性生产模式就是要在这“三高一低”之间寻求平衡。
这里给大家做一个比喻:假如用一个盆来装石头,如果装大块的石头,可能几块就把盆装满了,但是大块石头之间是有空隙的,这些空隙可以用来装小石子,小石子的缝隙之间还可以放沙子,沙子的缝隙之间还可以加水,最后,水中可以加盐。柔性生产能够在产能波动之间寻求批量和定制的平衡,就在“三高一低”之间寻求平衡,是需要多年的积累以及具有直面挑战变化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才能不断突破。
当前,服装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所谓的“定制”其实是很有限的定制。以西装为例,西装是所有服装产品中对于合体度要求比较最高的,需要精确量体,在大量的尺寸需求变化和有限的生产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
所以,我们现在的“柔性制造”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是一种很局限的个性化和有限的智能化。一套西装有300多道工序,我们可以把它简化和归类,使消费者可以对其中一些环节进行选择。但就目前来说,不可能实现每个环节都能够实时地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互动,所以这个过程只能说是“半透明”的。而且,下单之后基本上也没有多少更改的空间。也就是说,现在所谓的“柔性制造”还没有达到百分百柔性,仿真试穿也仍然在努力中。但是,我们毕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探索。
未来,智能制造将走向“超柔”。我们说的柔性从中端走向高端,半柔性或者有限的柔性走向全柔性和超级柔性,就是要建立模块化的生产和人机共融,使AI的技术能够在生产当中得到全面的应用,这就是一个超柔模式的构建。
在智能制造方面,大杨集团这些年主要是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www.xing528.com)
第一,大杨集团花费十多年的时间研发出大杨特色的服装定制平台,利用最近三年的时间投资建造了两个智能化工厂。大杨的中国团队和北美、南美的技术团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研发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大杨集团在欧洲、美国、日本都有大量的定制业务,因此,我们基于这些客户对于定制的不同需求研发了国际化版本的系统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与定制业务不同的零售模型,如有的是大规模的零售店,有的是个体的专卖店,还有的是网上下单,包括移动客户终端(手机)下单,未来可以实现拍照和语音识别下单,各种接口实现全功能的对接。三种量体方式TRYON、GM、BM均支持。从2016年开始,基于这个系统对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开放,目前已经跟国内很多合作伙伴开展了系统的对接工作。大杨工厂的API数据接口非常强大,不同客户的对接基本上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完成,完全满足不同品类的个体客户以及团体客户的需求。
第二,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工厂,这个工厂是基于大杨40多年来40多条专业的大批量生产的生产线,我们用“小步快走”“快速迭代”的方式,每年进行数条或者一条智能化改造,在2017年和2018年又分别对两间工厂进行了翻新,翻新之后的工厂车间布局按照完全智能化的模式进行调整。第一步,从订单的接收,一直到最后的物流出货分成八个步骤,面料仓储是自动化运作,不同的裁剪床可以根据生产线的产能情况自动分配相应的生产线,减少人工干预造成的误差和延误,我们研发了双轨的常规通道和一个加急通道的交替模式,可以快速让加急订单得到优先处理,还有就是智能仓储,传统的车间是三层,而我们已经实现了五至六层的立体仓储。一个顾客或者一个店铺需要的服装可能是一件、可能是三套,也可能是衬衫加上大衣等一个系列的组合,也可能是分数十个店铺打在一个包裹,我们的仓储是根据包装派发的需要进行动态组合,大大减少了人工仓储造成的误差。
第三,自动包装。目前在国内,这一过程一般都是“从门到门”,通过快递公司完成的,国际上的做法一般是通过空运进行快速交货。目前我们的生产周期平均最短可以缩至四天,日产量接近两万套,如“双十一”高峰日产可以完成两万套西装的定制产量。
在大杨集团的工厂里,可以完成全品类定制,如西装、大衣、女装、衬衫、夹克等,能够完成客户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完整的一周着装体验,我们通过企业微信系统,采用数字化的信息方式实现工厂贸易端和最终消费者的实时信息共享。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两间智能工厂的带动,基本上覆盖欧美、日本、韩国以及国内总共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消费者定制,到2025年基本上能够实现年产500万套定制的目标。
这个是最近五年的市场验证,定制的业务从2007年开始试水,那个时候一天只能做三五件,最多就是十件二十件,从2016年开始通过海外并购,并购了加拿大的一家公司,以及后来的澳大利亚的两家公司,现在我们连续五年的定制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2016年是20万件(套),2017年是40万件(套),2018年已经接近100万件(套),2019年到8月末已经突破100万件(套),还有3个月,这3个月也是黄金3个月,我们有信心突破120万件(套)甚至到130万件(套)。整个市场也是“95后”“00后”立体化的消费,对于只花费三到五天的等待时间就能够穿上个性化的产品,这些消费者非常认可。市场需求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15年前,大杨集团就是全球最大的西装生产企业,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以后要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生产企业,所以,也是借今天大会的机会,跟更多的行业伙伴进行行业交流。
我们知道,在智能化定制这条路上,在柔性生产这条路上,不同的品类服装和不同的规模工厂情况千差万别,大杨集团在这方面做的一点点探索如果能够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我们愿意以后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家共同思考合作,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