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校服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校服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国家标准。在“校服新政”落地的过程中,“上海模式”逐渐成为校服产业转型的样板模式,上海校服监督抽查合格率从2012年的48.78%提升至2018年100%合格。同时,其他地方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应政策以应对国内校服产业环境变化。

中国校服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政策环境

校服被形象地称为中小学生的“第二层皮肤”,其质量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式样影响学生的形象和气质养成。早在1993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就城市中小学生穿校服提出原则性要求。这份《意见》对于校服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1993年的这份文件已不再切合我国校服市场的实际情况。由于校服行业长期以来存在诸如不尊重市场规律、设计风格不突出等问题,以及“毒校服”“丑校服”“校服腐败”等负面新闻的发生,更使得目前中国校服品质无法令学生和家长完全满意。

2015年7月13日,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结合当下校服实际情况进行了有益探索,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细化了“93版”校服政策中的很多内容,该项政策也被简称为“校服新政”。校服新政针对校服管理的关键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管理服务体系,要求各方应从把握“育人、市场、管理”三个规律入手,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激发相关制度的潜力和活力,调动各方力量,共同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穿着安全校服、舒适校服、气质校服。

同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国家标准。其规定了中小学生校服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贮运和标志,并适用于以纺织织物为主要材料生产的、中小学生在学校日常统一穿着的服装及其配饰。

在“校服新政”落地的过程中,“上海模式”逐渐成为校服产业转型的样板模式,上海校服监督抽查合格率从2012年的48.78%提升至2018年100%合格。

早在2013年,在上海市“毒校服”事件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财政局物价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若干意见》,对校服采购、价格管理、“双送检”制度、“黑名单”制度、问题校服退赔和惩处机制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为校服新政的颁布奠定了基础。

校服新政颁布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局及质量技术监督局在进一步下达了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家委会协商制度、校服采购制度、“双送检”制度、信息备案制度、问题校服退赔制度、沟通协商机制等做出了进一步要求。同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通过职能部门和委属单位搭建线上线下的工作管理和交流平台。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纤检所积极开展相关标准宣贯会和校服标准专题培训,让企业、中小学校的有关人员更加了解校服送检制度,更好地适应标准。

上海的校服改革的创新探索改善了校服品质提升与传统监管模式的不兼容的问题,为各地树立了政、企、校联动的示范标杆。打通供需两端,不仅使校服选择透明化、校服产品品质化,也促成家长与校服企业以学校为平台进行直接互动,让中小学校服管理工作从生产、采购到选用全方位符合“校服新政”的要求。

同时,其他地方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应政策以应对国内校服产业环境变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四川省教育厅于2018年发布的《四川省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实施意见》、温州市教育局于201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提升校服质量的意见》、济南高新区2019年起实施的校服免费政策等,都强调了校服企业各项技术参数都应至少满足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有关安全指标都应符合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31701《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这类政策都基于自身市场条件对校服价格、质量、市场竞争等方面做出规定与调控,对校服市场的公平竞争、良性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由于各地对“校服新政”的理解及执行程度不同,一些地区的校服市场仍存在观望的心态,很多省市有关校服价格限制的文件也尚未调整,还在使用21世纪初期的价格政策,使得校服限价与当前物价水平不符,这也必然使当地校服市场存在质量较低的问题。

2019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于两会期间,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件集体提案,即《关于推动优质供给,杜绝劣质校服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提案》建议,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协同作用,清理影响市场竞争的人为干预因素,建立公平的“游戏规则”,避免出台“限价”文件等行政干预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校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的校服营商环境。

(二)市场需求

校服作为中国服装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是校服最主要的使用者,小中高的在校生数量直接决定了校服市场现有需求规模。根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下文简称《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约为2.8亿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0339.2万人,初中在校生4652.6万人,高中在校学生3934.7万人,中小学在校人数合计18926.5万人,这部分学生正是目前校服消费的主力群体(图4-30)。

图4-30 2018年全国各阶段教育在校生人数(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国家教育部)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于2019年9月针对各地对校服价格的理想区间,做了一份不完全统计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94份,覆盖了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由于样本量偏少,该调研结果仅能表示相关趋势)。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不同,对于校服价格的理想区间也有所区别。考虑到全国各地区学生人数占比,加权平均后得出全国校服期望价格为149.23元/套(基于大部分地区仍以传统运动服为主),如表4-6所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人们对于校服套系的需求也更加多元。现在的校服通常都包含春秋季、夏季、冬季及运动服等多个套系,满足学生一年四季在各种校园场景下的穿着需求。根据表4-6的期望价格,以及当前中小学生人数,按照每生4套的情况计算,得出校服产业的预计规模约为1130亿元。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问卷同样调研了全国各地区对于常见的4套校服的期望价格。调研结果如表4-7所示。

表4-6 不同区域校服理想价格情况

表4-7 不同套系校服价格情况

总体看来,全国对于校服各套系总价期望值约为662元,按照全国中小学生人数1.89亿计算,目前全国校服需求规模约为1250亿元。

因此,根据表4-6和表4-7对于国内目前校服市场价格的测算,结合国家教育部《公报》数据,大致可以测算出目前国内对于校服产业的市场需求位于1130亿~1250亿元之间。而且,还不包含增订和补订的需求量,在实际校服消费场景中,若算上这些需求,整体规模还会更大。

此外,受“全面二孩”的人口政策影响,一波生育需求得到集中释放。2012~2018年,我国新增出生人口数总体呈波动增加的趋势。2016年,受2015年刚刚开放二孩政策的影响,促使出生人口显著增加,达到1786万人,同比增长了7.92%,增速创下自2012年以来的历史新高;2017年,出生人口增速有所回落,同比下降了3.53%,但出生人口仍然多达1723万人。但是,2018年出生人口仅为1523万人,新增人口数量面临较大的压力(图4-31)。如图4-32所示,为2019~2024年中国新增入学人口预估。

可以预计的是,对于校服企业来说,既面临着基于近期出生人口增长带来的短期繁荣的机遇,也同样面临着因出生人口增长率下跌带来的增量市场压力。因此,校服行业在未来将呈现更加严峻的优胜劣汰局面,校服企业必须在未来几年的窗口期内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型。

(三)产业布局

中国校服产业化起步晚,直到21世纪,校服才真正步入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目前并没有出现通过校服产业而实现上市的公司。地方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异地扩张的难度,以至于国内主流的校服品牌业务基本呈现出强烈的地区性。

图4-31 2013~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及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4-32 2019~2024年中国新增入学人口预估

(资料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我们将与校服相关的产业组织大致分为产业基地类、综合研发类、展会发布类,如表4-8所示。

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较知名的校服品牌。但校服市场依旧面临市场分化、竞争者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根据中国纤维检验局调查结果,目前登记在册的校服生产企业共1500余家,小微企业占据企业总数的95%以上。以国内规模最大的校服品牌伊顿纪德为例,其2018年销售规模为7亿元,尚不足市场份额的1%。

表4-8 中国校服产业组织分布

校服生产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知名品牌较少。中国校服行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小作坊利益圈层、半封闭的拼低价竞争状态,是很多大企业不愿意涉足该行业的原因之一。而近几年来尝试进军校服领域的大型服装企业又面临不了解校服采购特点、缺乏教育解读能力、不熟悉行业标准等现实困难,增长缓慢。表4-9为目前国内知名校服品牌的情况调研,不难发现,我国校服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且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表4-9 中国知名校服企业一览

(资料来源:企查查)

校服行业良性发展的出路在市场化,区域性垄断竞争格局如果能被打破,优质企业将不断脱颖而出,校服产业金融也将良币驱逐劣币,品牌百花齐放。

(四)技术水平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生产制造水平也在快速发展,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性行业,但校服产业相较于其他服装领域还有不小的差距,受政策环境、采购机制的影响,目前校服产业的质量、生产设备水平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的形态。(www.xing528.com)

自2003年有关校服行业第一个标准发布以来,十几年时间,我国已经先后发布了4个国家产品标准(推荐性)、2个行业产品标准(推荐性)、4个紧密相关的基础性标准(强制性)和若干个地方产品标准(一般都是推荐性)。

主要标准如下(表4-10):

表4-10 校服行业主要现行标准

其中,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国家标准,与四部委“校服新政”文件一同下发奠定了它实际上“校服行业强制标准”的地位,该标准全面规范了校服的基本安全和质量,构筑了中小学生校服质量的安全防线,全面提高了校服行业的准入门槛,对于行业的优胜劣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将GB/T 31888—2015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6年12月颁布的《儿童服装出口技术指南》中的欧洲标准的合格判定值进行对比(表4-11)可发现,GB/T 31888—2015的要求与欧洲标准基本一致,对湿摩、起球等部分指标要求甚至强于出口欧洲的标准。

表4-11 GB/T 31888—2015与《儿童服装出口技术指南》的对比

但是,GB/T 31888—2015标准中的某些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品类如羊毛、吸湿排汗面料的服装进入校服领域。此外,由于现行的GB/T 31888—2015标准为推荐标准,各地区还存在打擦边球、执行不统一的问题,这也给校服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混乱。

同时,由于校服体现着教育公平并带有社会公共事业属性,需要考虑到广大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其定价通常偏低。随着GB/T 31888—2015标准的发布实施,校服企业不仅需要对面辅料进行提档升级、加强企业内控能力,还需要保持终端供货价稳定,这对校服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校服企业尚可以通过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规模效应化解成本上升,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提高原料采购成本、提升供应链水准方面明显乏力,便只能寄望于寻找监管漏洞,采购低品质原料,依靠低价和利益链条维持市场份额。由此,校服产业市场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在校服的标准要求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对于校服企业而言,通过严格执行标准、提升内控水平,把控面料辅料品质,整合供应链优质资源等方式,是长久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价格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全国物价的上涨,校服的价格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以当下最受欢迎的制式校服为例进行了价格调研。图4-33为某家国内制式校服企业的产品供应价格占比情况,我们将其与优衣库童装(160cm以下规格)日常系列的销售价格进行对比(表4-12),其价格定位是整体低于优衣库的。

图4-33 某制式校服企业产品供应价格占比

(资料来源:企业调研)

表4-12 某制式校服企业部分产品供应价与优衣库吊牌价对比

单位:元

(资料来源:企业调研)

历史上,价格因素对校服生产企业能否中标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因素,因此校服生产企业竞标背后一直隐藏着“低价中标”的市场规则,同时也受到各类招标文件等行政管制因素的强烈影响。同时,在国内许多省市仍以陈旧的限价文件管控着地方校服的采购。表4-13为部分省市的限价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地区的实际校服采购价格。

表4-13 各地限价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衣着消费性支出等方面均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以2008~2018年为例,十年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涨了148.73%,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性支出上涨了62.66%,而代表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上涨了24.53%。同时期内,作为校服生产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的棉花价格,也上涨了44.94%(图4-34、图4-35)。

然而,在全国社会经济大幅度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对于校服行业的限价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目前的校服限价依旧采用2009年制定的标准,即小学生每二年两套,每两套最高不得超过120元;初中生每三年两套,每两套最高价格不得超过150元。

图4-34 2008年度、2018年度经济数据变化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棉花协会

图4-35 2008~2018年消费价格指数变化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同时,从学生和家长的期望价格来看,当前的限价不能满足人们对品质校服的需求。近年来,学校、家长也都关注到了校服的价格问题,给校服限价“松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9年也有部分地区出现了“天价校服”事件,引起了社会的讨论和关注。例如,温州某私立学校的校服8套共14件,总计1680元,其中包括了长袖衬衫75元、短袖衬衫70元、运动长裤85元、长袖羊毛衫110元、呢大衣265元等。经过对比后发现,“名噪一时”的“天价校服”和优衣库相较,价格仍然是有一定差距的(表4-14)。

表4-14 温州某学校校服价格与优衣库价格对比

但此类事件中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何事前未与家长方面做好公示沟通,这些事件之所以被关注,主要是因为家校沟通和采购投票公示环节的缺乏,导致家长面对一纸账单,无法接受。这要求学校在采购流程方面,需要及时做好家校沟通,并充分尊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切实考虑国情民意。

对于企业而言,校服比之一般服装产品在售后服务上烦琐得多,一旦留有逾期库存将增加企业风险,压缩利润空间。图4-36是我们针对浙江省某校服企业利润和成本调研情况的分析。

由此看来,一味地靠天花板压制校服价格是不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我们既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本的逐年增加与实际情况的变化、企业的生存空间也要考虑到地区、学校类型之间的显著差异,综合来制订校服产品的价格。

图4-36 浙江省某校服企业利润和成本调研情况的分析

(六)采购机制

中国校服的采购过程一直处于复杂的决策环境之下,学生是校服的使用者,家长是校服的购买者(部分地区政府财政拨款除外),校长和教育系统则经常是校服采购的决策者。在多地被爆出校服采购环节存在垄断和腐败的现象后,国家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教育委员会于2015年7月13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包含: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违反市场原则干涉交易,须保障校服市场公平;教育行政部门须加强对采购单位指导,可依法制订校服采购操作规范程序和统一采购合同,确保公正公开;强化学校在校服选用方面的管理作用,明确家长委员会与学校在校服选用和采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明确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参与机制。

该意见虽然并未厘清校服采购的法律主体,但对全国校服采购机制建立具有重大进步意义。意见发布后,各地执行情况不一:一种以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代表,响应意见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当地的具体实施意见,校服采购操作规范程序和统一采购合同,越来越多的家委会、家长参与到校服选购的流程中,校服采购过程呈现出公平、公正、公开的趋势;一种是转发意见但并未主动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当地的校服采购具体实施办法,导致辖区内校服采购方式不一,不能确保校服采购的市场竞争机制;一种是并未转发意见且未根据意见更新辖区内的校服采购政策,采购方式仍沿用行政化管制的思路,采购环节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表4-15为目前较为常见采购形式。

表4-15 多种采购形式分析

无论采用何种采购形式,只要学校、企业能够真正做到为学生考虑,从学生角度出发,将学生的切实利益放在首位都将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因此,在采购机制方面,做到去权力化,把校服的选择权归还给学生和家长,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既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实际使用需求,又可以促进校服产业的长久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在制定校服政策的同时,需要多方征求意见,与学校、家长、学生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提升校服采购的民主参与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