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经济工作能力的建设很必要

加强经济工作能力的建设很必要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把执政比作“进京赶考”,提出“两个务必”,强调“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这就要求执政党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加强经济工作能力建设。在新常态下抓经济工作,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都是重大考验。其次,要提升领导干部抓经济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加强经济工作能力的建设很必要

经济工作能力如何是关系到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把执政比作“进京赶考”,提出“两个务必”,强调“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1979年10月,邓小平在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4]中共十六大对执政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如何提高经济工作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十六大报告还强调:“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发展能力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而经济工作能力如何则是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执政党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加强经济工作能力建设。

针对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如何加强经济工作能力建设呢?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来逐步提高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改进经济工作方式。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同时,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5]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不断通过加强全党的学习,增强全党开展经济工作的能力,提高经济工作的艺术和水平。

鉴于这一时期经济上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领导干部缺乏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科学知识,由此,必须让他们学习财经专门知识和科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曾有比较好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鉴于许多领导同志和基层干部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不大了解,不懂得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号召大家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著作。随后,在武昌会议及党的八届六中全会上又重申了这一意见。1959年夏,中央召开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拟订的会议讨论的19个问题中,头一个问题就是“读书”,要求中央、省、市、地委一级委员,包括县委书记,要认真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同年冬,毛泽东与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组织了《政治经济学》学习小组。该小组从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9日,先后在杭州上海和广州等地,采取边读边议的方法,逐章逐节地学习,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等问题。1958年年初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工作方法60条》中,提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并要求“大家学技术、学科学”。毛泽东在学习时发表了很多心得体会。有的原著反复阅读,并作了批注。毛泽东在学习经济理论上身体力行,为全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毛泽东的号召和带动下,党内有一大批由军队和其他部门转到经济建设战线的干部,经过刻苦钻研和实践,成为搞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可惜,这一好的传统被逐步丢掉了,由于缺乏经济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于是,在经济工作中经常出现命令主义、教条主义,用群众运动而不是经济方式抓经济工作,很自然地出现了忽视经济规律、价值法则的现象,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代,如何加强对经济工作的能力建设,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提升领导干部的经济工作能力与水平;二是提升整个党的经济工作能力与水平。

(一)提升领导干部的经济工作能力与水平

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自身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进程。在新常态下抓经济工作,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都是重大考验。如何做好经济工作,把国家的政策与战略方针落到实处,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场“考试”。面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本领恐慌感”,不断提升在复杂局面下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形势需要、适应工作需要、适应发展需要。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抓经济”的能力?首先,要继承学习型政党的优良传统。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学习型政党的课题,要求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学会各种社会建设的本领。目前,首先要学经济、懂经济。经济是门大学问,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一定都是经济学专业毕业,也不一定都要成为经济学家,但作为经济工作的直接实践者和执行者,必须学经济、懂经济,绝不能当“外行”、当经济工作的“门外汉”;否则,既不能准确分析经济形势,也不能把握国家经济政策走向,更不能把握机遇,做出正确的决策。个别领导干部抓经济点子不多、办法不多,甚至沿用计划经济那一套,现在显然已经行不通了。不懂就要学,要有紧迫感、“恐慌感”,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向企业家学、向金融家学、向书本学、向市场学,分专题与板块来学,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东西,尽快成为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其次,要提升领导干部抓经济工作的能力与水平。要提升领导干部抓经济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转变观念、转变思维。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思维一转天地宽,观念也是生产力。如今经济进入新常态,形势愈来愈复杂,困难越来越多,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过去那种拼资源、拼环境、拼投入来拉动经济发展的路子走不通了,过去那种“一窝蜂”上马、“粗放式”经营的发展方式已经“过气”了,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切实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用新思维、新理念、新办法推动经济发展。要学会用小钱换大钱、把死钱变活钱;要善于无中生有、借势借力;要善于从改革中找动力、从市场中找路子、从创新手段中激活资源要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是要学政策、用政策,提升领导干部理解政策与把握政策的能力与水平。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指路牌”,政策支持是最大的支持,政策资源是最稀缺的资源。我们的经济工作都是在政策范围内运行的,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熟悉政策、“吃透”政策,做到在政策中“游刃有余”。要熟悉政策,更要会用政策。不会用政策,政策就是束缚手脚的“绳索”;会用政策,政策就能成为指挥经济工作的“利器”。学好了政策、用好了政策,就会事半功倍,就可能后来居上、后发先至;反之就会永远落后于人,甚至劳民伤财。我们有的干部“两耳不闻窗外事”,对政策不学习、不了解、不敏感,老是落在人家后面。这样的局面一定要改变,只有当我们的领导干部都主动学习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大胆思考、创新举措,我们的经济工作才能开创新局面。(www.xing528.com)

三是领导干部要敢担当、能担当。担当既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能力,更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负责一方发展,如果没有担当,凡事绕道走,遇到困难就想躲,那么怎么能带领大家往前闯?怎么能实现经济大发展?尤其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困难多、矛盾多、挑战多,更需要领导干部敢担当、能担当,需要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迎接挑战、“攻城略地”,完成各项艰巨的任务,实现经济的发展。担当的意思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作为领导干部,从其职务、职位来说,是接受了责任,但作为一方经济建设的主管官来讲,是否负起了责任呢?这就要看行动,就要看其是否善抓大事、敢碰难事、不放小事,是否主动作为、主动担当。矛盾和困难也是一块“试金石”,对于能够主动担当,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并有效解决的干部,就应当重用;对于“为官不为”,在矛盾和问题面前推脱躲绕的干部,就应当挪一挪“位子”、换一换“帽子”。

四是要做到抓铁有痕。马克思有句名言:“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6]反对空谈阔论,强调真抓实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以路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发扬钉子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一直到把钉子钉得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做经济工作今天东一榔头明天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做经济工作和干其他事业一样,要以钉钉子的精神真抓实干,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7]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不要仅仅盯着GDP。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立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做经济工作要做到真抓实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五是要重视调查研究。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经济工作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经常开展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坚持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开展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第一,要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第二,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第三,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决策的全过程,使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但不管信息技术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自身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提升整个党的经济工作能力与水平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面临诸多挑战。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在党。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水平,要加强制度化建设,要不断提高法治化水平,要增强专业化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这对加强党对新阶段经济工作的领导、提高领导的能力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多年的治国理政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经验,攻难关、涉险滩,牢牢把握着国家行进的方向,实现了长达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新常态下,要实现经济“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我们党要一如既往地履行好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进一步强化科学决策能力和全球战略思维,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断提高能力水平,促进新旧增长动力转换接替、防范各类隐性风险。

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水平,要加强制度化建设。适应并且引领好新常态,要求我们党必须在施政、决策、考核、追责等各个方面建立健全与之相协调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巩固一整套管用、便利的制度体系。做事有章可循,程序有条不紊,考核标准规范,这有利于增强党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管理和监督的质量效率

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水平,要不断提高法治化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在法律法规框架内,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既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又能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应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针对一些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空白”发力,对部分明显滞后、难以执行的现行法规及时调整,有效应对土地改革、金融改革、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出现的新情况。相关部门也需自觉守法、依法行政,牢牢把握“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不在法外设定权力,消除寻租设租的空间,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

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水平,要增强专业化能力。新常态中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新挑战,能不能实现财政政策的有效引导和货币政策的精准调控?能不能激发各领域的创新热情,形成新的增长引擎?能不能成功化解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的冲击?都需要政策制定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以更专业、更科学的手段来应对。这就要加强学习、吃透精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更好把握和运用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不断提升宏观定调、中观调控、微观调整的能力,将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质增效、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来。要转变心态,摒弃对经济数据的追逐,保持平常心和定力,努力换取未来更有质量、有效率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大步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