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比较高的,这一时期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1%、8.0%和5.6%,如表8-7所示,高于“二五”时期、“四五”时期和1953—197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1955—1980年,美国、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26%、2.22%、4.86%和4.22%[27],中国很明显高于这些国家。发展较快的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971—1980年间分别为8.7%、9.7%[28],与韩国和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的发展速度也低不了多少。
表8-7 1952—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指标[29]
尽管这一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其效率是比较低的,如表8-8所示。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20美元,一直没有突破人均265美元这一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界限。[30]1978年按全国主要工业产品的38项消耗指标考核,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的有17项,占45%,1978年中国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只有28%,日本为57%,美国为51%,西欧国家为40%,按单位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钢材消耗和所需运输量计算,中国分别超过其他国家的63.8%~229.5%、11.9%~122.9%和85.6%~559.6%。按主要工业产品的单位计算,除印度的钢材消耗量略高于中国外,其他情形大致相同;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在资本总量构成中,中国流动资金占全部资产总量的份额最高,高出其他国家4.8%~25.7%。这意味着中国投入品与产品的库存量比其他国家多,库存时间比其他国家长,流通过程迟缓,如表8-8所示。
表8-8 1952—1978年中国经济效果[31](www.xing528.com)
从产品质量来看,这一时期有些产品花了很高的成本生产出来,计算了产值和利润,但由于质量差,不具备应有的使用价值,有的甚至完全没有使用价值,成了废品。1978年全国主要工业产品的30项质量指标,有18项没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占43.3%,一些中小企业产品质量差的情况尤为严重。据化工部门统计,1978年,在1099个县以下磷肥企业中,有51%的企业生产的是不合格产品。1979年上半年,第一机械工业部重点企业铸铁废品率为8.24%,铸钢件废品率为16%。而日本机械工业的铸铁件废品率小于1%,产品质量差是效率低的重要特征。
费维凯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分类:广泛性增长、斯密型增长和库兹涅茨型增长三种增长方式。[32]从性质方面看,第一种增长只有经济总量的提高而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种增长有经济总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技术变化不大;第三种增长不仅有经济总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明显而持续的提高,而且还有重大的和不断的技术变革。从增长动力来看,第一种增长方式是外延性扩大,主要通过同类型生产单位数量的增加;第二种和第三种增长方式都有内涵性扩大,第二种方式主要由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推动,而第三种方式则由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推动。由此看来,这一时期经济主要增长方式属于第二种,是一种粗放型的,产出增长主要靠扩大资本、劳动的投入,而不是主要靠技术的改进,在这种增长方式下,资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同时也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新建成为增强经济实力的主要手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开始大规模建设的初期,由于当时工农业基础都十分薄弱,因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在以后的近30年中,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占主体地位,特别是在新建工业中又往往不重视技术进步。基本建设长期以扩大规模为主,造成了大部分现有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甚至使部分企业丧失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