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与以前相比,工业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工业战略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变化是越来越重视出国学习国外的技术和注重精神与物质刺激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具体政策都是围绕着如何实施1975年制订、后来又修订的“十年规划”上。“十年规划”指出:到1985年,钢产量要翻一番,达到6000万吨,这在当时被视为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6]规划中的120个大型工程中,钢铁联合企业占了10个,有色金属联合企业占了9个,铁矿占了8个,油田和天然气田占了10个,发电站占了30个,新建货运铁路占了6个,重要港口占了5个。从“十年规划”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个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
1979年2月19日,李先念在日本经济专家座谈意见的文件上作出批语说:这是几个日本经济专家对我国发展经济提出的看法和意见,值得我们慎重研究。他们提出,要先发展那些用人多、投资少、销路广、收效快的工业,先发展轻工业。努力增加出口。特别是要注意提高投资效率,降低生产消耗,挖掘内部潜力,积累建设资金。加强市场调查和预测,适应国际市场需要。抓轻工业,以轻养重,重工业的发展不会慢,反而会更快。外国人也看到,中国人口多,市场大,而工业底子薄弱,资金积累有限,不这样搞,工业的速度快不了,扩大内外交流,引进先进技术,更应走这条路,不然,出口怎么很快上去,拿什么去支付引进的货款呢?我们的钢铁工业是要发展的,但是,正如他们所说,要想用钢材来换取外汇,可能是不现实的,至少近期内不可能做得更大。世界上钢材能力过剩,国际市场有限,我们也竞争不过人家。我们应当努力发展品种规格,提高质量,弥补钢材的缺口,争取减少进口。如果每年少进口四五百万吨钢材,就是很大的胜利。[7]这很明显是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有力佐证。(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