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工业模式优先发展的历史渊源

重工业模式优先发展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国家工业化是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旋律。在“冷战”格局中处于与美、欧相对立的状态使新中国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学习、借鉴、模仿苏联工业化经验,就成了与苏联有着相似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冷战”中处于共同境遇的国家进行模式参考的必然选择。

重工业模式优先发展的历史渊源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旋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1952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指出:“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1]当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1)在“冷战”格局中处于与美、欧相对立的状态使新中国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对新中国来说,一方面是经济的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又是极端严峻的国际环境。因此,在国家的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决定一切的原则之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首先体现的也只能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和政治的需要。

(2)受到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的影响。列宁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把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引入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从而得出结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2]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将生产资料的较快增长表述为“在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3]。后来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进一步将其表述为“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规律”[4]。既然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一个客观规律,那么按客观规律办事,把生产资料工业即重工业放在优先地位发展就成为很自然的事。(www.xing528.com)

(3)苏联经验的示范效应。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40年,短短12年之内,苏联整个工业增长35.5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6.9%,其中重工业增长9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1.2%,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0%以上[5],建立起了一套门类相当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因此,学习、借鉴、模仿苏联工业化经验,就成了与苏联有着相似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冷战”中处于共同境遇的国家进行模式参考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