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比较集中地建成了一批20世纪70年代中期动工的引进项目,同期,又仓促签订了一大批引进成套设备和单机的项目。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兴建了一批重点项目。如宝钢、上海石化总厂二期工程、浙江镇海化肥厂、南京仪征石化总厂,等等。由于缺乏经验和急于求成,在引进项目的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需要总结的教训。
第一,在建设项目的安排上过于集中。1973年签约引进的项目在1975年、1976年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致使有的建设项目延长了工期。但1978年年底又重复了同一错误,集中引进、同时开工,造成以后年度投资高峰的同时到来,结果不得不采取停缓建的办法予以调整。
第二,引进成套设备的规模过大。要将这些项目全部建成,估计需要6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1978年全国已有基建项目65000个,总投资规模为3700亿元,如果再加上这批引进的项目,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将大大超过国家所能负担的能力。在引进的所有项目中,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的规模最大,设计能力为年产铁650万吨,钢670万吨,钢材422万吨,商品铁坯122万吨。宝钢是1977年11月仓促决定投资兴建的,其投资在建设过程中又不断增加。1978年3月估计要用外汇25亿美元,1979年5月又改为需要外汇48亿美元,再加上国内投资70亿元人民币,全部折合人民币214亿元,约等于上海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总数。同时,引进技术设备所需的外汇,大大超过中国的外汇支付能力。引进技术设备用的外汇,归根结底要用出口商品所换来的外汇进行偿付。1976年中国出口额为68.6亿美元;进口额为65.8亿美元,1977年中国出口额为75.9亿美元,进口额为72.1亿美元。1976年和1977年两年的进出口额和进出口的顺差额都是很少的,说明1978年的引进规模超过了外汇支付能力,引进规模太大,在这种情况下,所需外汇的相当一部分只有靠举借外债来解决。
第三,对引进工作的要求过急。其根源在于“十年规划”中的某些高指标,为了实现高指标,就必须“抢建”。1958年为了实现高指标,主要是依靠“小土群”;1978年为了实现高指标,主要依靠引进一大批国外技术设备。为了“抢建”,急于引进,对于引进工作的要求必然过急,从而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后果。一是对国内外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国内可行性的研究不够,造成引进的设备成为一堆废物。如山东推土机项目,是在没有扩初设计的情况下,仓促与外商签订合同,进口两条铸钢生产线,耗资2300万美元。设备到货后,却因山东推土机厂条件差,无法安装,造成设备积压。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引进的四条铸造线,是在未认真核算需要的情况下盲目决定进口的,耗资1600万美元,结果,设备到货后长期被搁置,不能投入使用。又如海红轴承厂,原来是为生产从英国引进的斯贝发动机而配套建设的项目,1978年动工建设时,要求限期建成,十分紧迫。后来又决定不再生产这种发动机,海红轴承厂被迫停建,这时已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124万元,加上引进斯贝发动机耗费的外汇,造成了很大的损失。[17](www.xing528.com)
二是与外商谈判吃了亏。例如,宝山钢铁总厂的谈判就是这样。宝钢炼铁炼钢一共需要引进19项大工程,谈了两个月只谈成了两项,双方都很着急,结果我方接受了日方的“一揽子”交易。这么一来,估价大约高出了30%。引进的项目几乎包括了整个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甚至一些辅助工程,如交通运输、港口建筑与设施,也都由日本商人承包了。这明显地脱离了中国的具体情况,一则这时已经与20世纪50年代不同了。20世纪50年代国内制造设备的能力比较差,即便如此,当时在引进成套设备时,还争取了比较大的国内制造份额。到了70年代后期,国内制造设备和施工能力已大大提高,这时采取“一揽子”交易,显然是不恰当的。二则中国外汇支付能力比较差,国内能施工和制造的商品,就应该从国内购买,而不应该全部从国外购买,否则,就大大增加了用汇的数量。
第四,与国内具体情况脱节。1978年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时,没有全面地与国内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出现了与国内具体情况脱节的地方。其一,没有考虑到能源的消耗问题。当时,中国的能源很紧张,全国有20%~30%的工业设备因为缺乏电力、能源而无法发挥作用。但1978年引进的项目中,大部分是能源消耗大的钢铁、化工等项目,而属于能源开发的煤炭、发电、石油等基础项目很少;至于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就更少。1978年在没有可靠的国内原油资源的情况下,却又一次大批引进石油化工建设项目。这样便加剧了燃料、动力供应方面的紧张状况。其二,没有处理好建设新厂与改造老厂的关系。1978年,中国工业企业有34.8万个,其中有大中型企业4400个。并且绝大多数企业的技术设备比较陈旧。但当时并没有从指导思想上认识到改造这些企业的重要性,不是采取“先挖掘、后新建”的方针,而是热衷于搞大、洋、新。如果多引进一些关键设备,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不但收效快,而且可比建一个新厂的投资节省一半到2/3。其三,重复引进。“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引进了13套化肥的生产设备,1978年又要引进4套化肥的生产设备。综合采煤设备方面,1973年签约进口了43套,1978年又急忙签约进口了100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